探訪 | 一杯「冰」起家,開出220家店,他在下沉市場做了22年

2022-07-13     咖門

原標題:探訪 | 一杯「冰」起家,開出220家店,他在下沉市場做了22年

在生意不好做的2022年,茶飲店該如何增收?

有個品牌叫「郭記冰點」,靠一杯「冰」起家,一賣就是22年;2019年押注鮮果茶後,因為「甜品+飲品」雙品類,迎來爆發期,開出220家門店。

加甜品、加小吃,覆蓋更多需求,是「增收」的好方法嗎?

這麼多不同的品類,如何平衡效率和成本?我實地探訪了這個品牌。

靠一杯「冰」起家,開出220家店

郭記冰點的發展史,像是一部北方茶飲變遷圖鑑。

最初靠賣「冰」起家,一杯冰沙+6種小料做成的雪花酪,配上各種茶飲,一賣就是22年;

後來消費者健康意識提高後,他們增加了「水果+冰沙/酸奶」做成的冰粥、水果撈,口味一度被稱當地人封神;

幾年前,炒酸奶品類流行時,郭記冰點又通過改革吧檯動線,在門店增加了十多個口味的炒酸奶,夏季最高單店能賣400杯。

2019年,在新茶飲勢頭高歌猛進的時候,郭記冰點創始人李永剛洞察到了鮮果茶的趨勢。

因為炒酸奶和冰粥本身就需要使用鮮果,李永剛在2019年上新了鮮果茶,恰好踩中了鮮果茶崛起的紅利,鮮果茶迅速成為點單率占比近60%的爆款。

隨後,郭記冰點因為「甜品+飲品」的雙品類模式、均價8元的產品,在下沉市場迅速崛起,開出了220家門店,主動閉店率幾乎為零。

郭記冰點的發展,讓我聯想起當下生意難做、急需增收的茶飲行業。

  • 茶飲店尋求增量,到底該不該加甜品、加小吃?
  • 「多品類」售賣,如何平衡效率與成本?
  • 如何拉近和顧客的關係,讓他們更願意消費?

以郭記冰點為樣本,一起來聊聊。

不做「奶茶刺客」

先讓顧客覺得自己賺了

先來聊聊消費心智,我發現郭記冰點不是靠某個產品占領心智,而是靠產品性價比,營造出的一種「這家店是業界良心」的認知。

換句話說,就是顧客不管買什麼,都覺得「自己賺了」,特別是在下沉市場。到底是怎麼做的?

比如常青款雪花酪,冰沙含量不允許超過杯子logo,logo以上必須加料,「冰沙成本低,但消費者會覺得料好吃、有價值,我們就要克制(添加冰沙的量)。」 李永剛說。

又如鮮果茶,一杯翠芽奇異果,每杯有約一顆半奇異果,不加果汁果醬,700毫升,僅售9元。

8塊錢的原味炒酸奶,使用的是超市裡賣18元/桶的伊利酸奶,一份使用300毫升,僅僅酸奶就讓消費者覺得「賺回來了」。除了花生、芝麻、紅豆、葡萄乾等小料外,出杯時還要加幾顆進口巴旦木增加價值感。

一杯珍珠奶茶,珍珠的添加量在160g,超過行業50~100g的量,儘管如此,郭記冰點加料還不收費,「顧客只要表示喜歡什麼料,我們就多加一份。」

現在的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被騙」。就像雪糕刺客,躺在冰櫃里平平無奇,拿出來就在你的錢包上狠狠刺一刀。

郭記冰點的每一款產品,都會讓顧客感覺「自己賺了」,買的就是放心。

「做生意就是要克制對利潤的追求,只有讓顧客每次都感覺自己賺了,願意一來再來,你才有得賺」。

其實,這在商業上叫做「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購買商品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商品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

差額越高,消費者就會產生強烈的「買到就是賺到」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郭記冰點無論開在蜜雪冰城隔壁,還是和書亦、茶百道競爭,都有自己的勝算。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想,這麼干,還有錢可賺嗎?

多品類擴大需求

但原料復用率90%以上

本質上,任何茶飲店的生意,都是一套關於「成本、效率、體驗」的平衡。

門店增加品類,首先就要考慮,是不是成本足夠低,而效率足夠高。

1、品類多,但復用率90%以上,負擔大大降低

雖然是多品類售賣,讓大部分鮮果茶門店頭疼的損耗問題,郭記冰點反而很少出現。

因為鮮果茶、炒酸奶、水果撈、冰粥等4個品類,使用的水果都集中在草莓、芒果、鳳梨、火龍果等幾種,復用率幾乎達到90%以上。

而在小料上,炒酸奶、雪花酪、冰粥等使用的小料,也是一半以上重疊的,原料的周轉速度加快,降低損耗,提高新鮮度。

2、定製雙動線吧檯,製作效率大大提升

郭記冰點的吧檯,比一般茶飲店都要大,是雙動線的。

收銀一側的吧檯,由冰櫃、兩台炒酸奶機、一個小料台組成,主要出品炒酸奶、雪花酪、冰粥等產品。

以雪花酪舉例,已經提前用冰淇淋預製好的綿密冰沙,放在冰櫃里,消費者點單後,在冰櫃取出冰沙,員工不需要移動,直接從旁邊小料台加小料就行,不到1分鐘就能出一杯。

炒酸奶相對費時間,大約需要1~2分鐘,但客單價相對高。

靠牆壁的吧檯,則是出品果茶和奶茶的,鮮果和小料、茶湯都在這裡。郭記冰點的茶底只有2種(綠茶和烏龍),茶底的精簡,也提升了操作效率。

因此,「一個日營業額2000元的門店,最低2個人就能完成,直營店為了服務體驗會配更多人。」李永剛分析。

事實上,郭記冰點的毛利並不高,鮮果茶有的毛利僅有30%,但因為品類多,和奶茶、炒酸奶、雪花酪、冰粥等平均下來,綜合毛利還是能達到50%以上。

因為大部分門店都在下沉市場,房租較低,再加上人工的節省,總體門店還是有錢可賺。

3、供應鏈把控,花生芝麻只用炒制24小時以內

如果只是料足價低,是很難持續吸引消費者的。

怎麼把口味做好?李永剛把控了配方新鮮兩個方向:

以炒酸奶舉例,他發現,酸奶的口感很難做出差異化,但增香味增咀嚼感的小料可以。

炒酸奶中的花生芝麻,都是其在研發中反覆炒制,找到最佳口感後,讓工廠按照一定的配方、時間、火候去定製的,一年的用量在60噸以上。

而保持香脆的根本,還在於時間,時間一長就會有「油哈味」。這正好發揮了區域品牌的優勢,因為門店集中,李永剛要求大家少量多次的訂貨,保證每一批花生和芝麻都在炒制好24小時之內,到達門店、放進消費者杯子裡。

在其他物料上也是如此,「加盟夥伴要一瓶、一包我們都發貨,一是不想讓他們壓貨,降低資金成本,二是顧客體驗考量,原料一旦壓貨,就可能會不新鮮、風味損失等,讓產品口味打折扣,進而讓顧客覺得不好喝了。」

總的來說,郭記冰點一方面用多品類吸引更多的客群,另一方面用動線和原料復用提升效率降低人工,再用供應鏈的集中優勢讓顧客體驗有壁壘。

在大品牌的擠壓中,他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今年飲品店「增收」

到底該不該加小吃、甜品?

今年,在疫情和行業周期的雙重影響下,行業大多數人都感受到了增長的困境。

我看到大家都在想辦法,有實力的都在做零售,如茶包、茶禮盒、周邊等,靠線上線下的零售找增量。

還有品牌加小吃,比如炸雞、漢堡等,蜜雪冰城還開了家集合店,把炸串、零售、甜品和茶飲結合起來。

咖啡領域,咖啡+油條/肉夾饃等,做一個火一個,很多品牌都找到了增量。

多一個品類,就多覆蓋了一些需求,似乎就能多一些營收。那麼,到底該不該加其他品類?

從郭記冰點這個增收樣本中,我得到的啟發是,加品類前要先想清楚:增加的營收,能不能覆蓋增加的人工、設備損耗?有沒有方法讓運營成本降到最低?

這筆帳,提前要做好預測,或者以低成本的方式先做測試,因為任何賽道都有專業選手,融合要十分小心。

有吃有喝本身就是顧客出門的天然需求,並不是偽需求。

任何真實存在的需求,只要能抓住,就是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e7b95e1c80c442a7bfc53758273c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