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3」里的阿嬌讓我明白:女人最需要的感情,並不一定是愛情

2022-05-23     美人豐盛

原標題:「浪姐3」里的阿嬌讓我明白:女人最需要的感情,並不一定是愛情

看《乘風破浪》第三季,讓我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了阿嬌。

阿KENN和兩個男生用變聲器嚇姐姐,並說,你們幾個表現都不太好,所以要「加課」。

阿SA陽光、調皮地說:「是我們表現得太好」;阿雅正義地吼道:你這個人像個君子一樣站出來。

趙夢滿臉疑惑、於文文在觀察別人。

只有阿嬌真的緊張了,認真而緊張。

這個女孩子,果然就像傳聞中說的:執著、敏感、柔弱似水。

不過很開心,馬上就有人站出來保護阿嬌。

阿KENN問「你有勇氣面對流言蜚語嗎?」,於文文不等他問阿嬌便搶答:「那不天天都面對嗎?沒勇氣就不會站在這裡。」

阿雅也說,如果聽到的那些並非是事實但中傷了自己的話,肯定會難過,可與其把精力放在這些人身上,不如去感謝那些喜歡你的人……人活到一定年齡,就要懂得討好自己了。」

阿雅接著調解氣氛,問TWINS:「你們兩姐妹一個人出來面對(工作、生活)會害怕嗎?」

阿嬌主動發言:「開始會害怕,但我們分開去做一些事情,學到的東西更多。之後我們再組到一起的時候,會更好。所以要踏出那一步,就是成長。」

阿嬌的訪談節目歷來都是在談過去、談容貌焦慮、談愛情妄想,只有這一次,談的是未來和覺悟。

瘦下來、美回來、登上浪姐舞台的阿嬌,看來是真的放下、成長了。

沒有父親、心中缺失「頂樑柱」的女孩,扛住了「網暴」

人到中年才明白,如果一個人是內耗型人格,那麼到了一定避免不了反覆變胖。

為什麼呢?因為她需費很大的力氣,來平衡自己的情緒和胡思亂想,吃飯是分散注意力最簡便的方法。

這大概就是阿SA容易瘦,但阿嬌不好減肥的原因。

阿SA是典型的陽光型人格,可以自動屏蔽負面消息,對任何事看得都不太重。內耗型人格就不行了,他們總是不夠接納自己、不喜歡肯定自己、不愛原諒自己,常常過度深情和執著。

阿嬌這樣的性格,並非是她的過錯。看看她的童年簡歷吧!

1歲父親去世;母親年紀少、性格和收入都不穩定;6次轉學造成童年沒有朋友……

但阿嬌偏偏又很優秀:她勤奮、能吃苦、體育好、學習也好。

這讓她始終處在這樣的局面里:資源和選擇很多,但心裡卻沒有「頂樑柱」,不知道怎麼處理人際關係,不知道如何面對讚譽。

所以,即使阿嬌有過那麼豐富的履歷:做過「流量明星」「實力偶像」,甚至被陳凱歌誇過是「很好的演員」……年到40,她走到哪裡,依然是「怯生生」的。

2001年與蔡卓妍一起出道前,阿嬌認識了陳冠希並開始了初戀,分分合合共5年。

一直到2008年「艷照門」事件曝光,在阿嬌心裡,陳冠希仍然是她「用情最深」的男友。

該公關的時刻,她的一句不通世故的「那時候的我,真是很傻很天真」,讓媒體把所有焦點轉移到她身上——曾經那麼力爭得到他人認可的阿嬌,搖身一變「糜爛的港台娛樂圈」的代言人。

如果評選一個「圈內被網暴時間最長的女明星」,或許阿嬌可以評上第一位——直到2020年,仍然有人在直播間刷「陳冠希」。

可即使精神受到長期荼毒,當她在飛機上和陳冠希偶遇,當陳冠希親手寫了道歉信,她仍然看哭了,並原諒了他。

當然,這個原諒也被惡意解讀為「她是一個給點陽光就會燦爛的女人」。

離婚後,她看清了:男人也可能是脆弱的

據說,童年未曾被父親呵護過的女孩子,更容易對異性之愛產生過度依賴和遐想。

阿嬌的童年和複雜的經歷,令她給自己營造了三重壓力:外界對自身人品的否認、男性之愛的求而不得、對婚姻與愛情的放不下。

這即是「人生八苦」之四: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還有因前三苦造成的愛別離。

但是,阿嬌一直很勇敢。

可能不會有人注意到,她在長達13年的網絡暴力(2008年-2021年)中,所持態度一直是「勇往直前」。

當初的「很傻很天真」不是公關,而是她真心地講自己的初戀;

她是唯一一個承認「真心愛過陳冠希」的「艷照門女主」;

艷照門發生於2008年,在被罵退圈後,她時隔一年便勇敢復出,還在「紅磡」開了演唱會,且除了2008年,沒有一年「停工」;

阿嬌在《梅蘭芳》中飾演的「少年福芝芳」戲份曾被刪,11年後,她走上《我就是演員》的舞台,主動加入陳凱歌組,成功飾演了阮玲玉。

參加《怦然心動20歲》,阿嬌因為荷爾蒙失調胖了20斤,明知會被罵「大媽」還是為拼事業義無反顧。

阿嬌的內心,對男性之愛的渴望很深,對愛情、婚姻始終很執著。

她童年寄人籬下的經歷,讓她一直夢想,擁有一個自己的家。

可缺乏安全感又很渴望幸福的矛盾,讓阿嬌的愛情總是非黑即白:被追求時冷若冰霜,但一旦愛上別人後,又會瞬間失去了自己,很情緒化(和伊能靜早期一樣)。這樣的愛情了充滿痛苦,於是,擁有「盛世美顏」的她,在6段戀情里不斷被分手。

阿嬌依然沒有放棄,一次又一次認真談戀愛。

她骨子裡有悲觀、傳統的一面,總是認為嫁人和相夫教子才是一個女人的定義,一個有父有母的家才叫家,這導致她因「喜歡賴弘國的家庭」而和他結婚。

在婚姻里,阿嬌學會了控制情緒,也總是趕在老公回家前把家裡打掃乾淨;學會了收起自己的索取,懂得軟聲細語地哄老公;甘願為了備孕忽胖忽瘦、推掉工作。

可當她發現賴弘國對她只有「敬」沒有愛時,勇敢地選擇了離婚。

我猜阿嬌是那種,發現了「一件事該如何做是正確的」之後,不管多麼痛苦也會堅持做的女人。

或者,在這段婚姻里,阿嬌發現了愛情的真相——

原來,並不是有「家」的形式便在愛情便在。原來家庭里的男人,不一定都會成為頂樑柱,男人有時候也很脆弱……

不離不棄的「同性之愛」,才是她重生的翅膀

別誤會,我只是說「友情」。

阿嬌的前半生的感情,並非一無所得,她一直擁有不離不棄的友情。

阿嬌曾在一個節目訪談里說,她真正的人生,其實是和蔡卓妍認識才開始的。

雖然阿SA的父親是圈內人,她算半個「富二代」,但和阿嬌一樣,她也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從小缺少母親的疼愛。

兩個人結成組合的時候都不到20歲,對於兩個孩子來說,她們更像是組成了一個家庭。

她們一起創造了香港樂壇的神話,也一起許下了從少年到中年的陪伴。

阿SA曾被問過,在全盛時期曾被阿嬌拖累,她是否會怨恨,她說:

「真的從來沒有過,或許大家不太了解我們的經歷,由少不更事的少女,到今天擁有很多,當中大家的付出與扶持是肯定的,感情也是真的。」

兩個人一起經歷了太多,兩個敏感少女的內心世界,為對方開了一扇真誠的門。

阿嬌出事後曾想過輕生。但是對母親、爺爺和阿SA的責任,讓她放棄了這個「解脫」。反過來,她勸阿SA自己出專輯,不要讓自己拖累了你。

阿Sa卻哭著說:「我以後都不想再聽你說拖累兩個字!」

後來,在公司的半強制下,阿SA終於出了專輯,但阿嬌並沒有在這張專輯裡缺席,阿SA在她的歌詞里寫道:

「每晚回到家裡,快半殘廢身軀,入睡床沒法睡,雜念來又去,往往仍記起你,過去共你一起。」——《二缺一》

沒有阿嬌,阿SA便覺得「成功」失去了樂趣,於是她鼓勵阿嬌在2009年重新開始……

後來阿SA在隱婚中陷入低谷,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的難過,也是阿嬌陪伴著她重回陽光。

阿SA曾在另一個節目裡,透露過TWINS姐妹的「小心機」:其實我們只是把最好的一面留給觀眾而已。

也許,在這對原生家庭都有缺陷的女孩子們心裡:她們能以最好的樣子面對這個世界,擁有這個世界完整的愛,就是她們心之所向吧!

來參加《浪姐》,阿嬌和阿SA也是互相鼓勵的。

少年時,她們起面對「5首歌、2周時間開一場演唱會」的事業挑戰,中年,因生活千瘡百孔的她們,來這裡尋回少女的夢。

阿sa評價阿嬌說:「她是一個很容易就相信別人的人。」阿SA看透阿嬌,但沒有辜負阿嬌。

看見阿SA,阿嬌的眼睛隨時會亮起來,她說:「只要她在的地方,我就會來。」

人在少年、青年的時候,總是覺得愛情是最好的,因為它的光芒能讓你忽視這世界所有的缺憾。可是人到中年,才發現患難的友情更加珍貴。

如果一個女人能同時擁有賴以生存的事業(物質獨立)和一位患難與共的知己(精神獨立),她大概才算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就像阿嬌,所有在愛情上的「魔咒」、所有她被歧視和利用過的深情、可惡的「蕩婦羞辱」經歷,在同性和知己身上,都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女性會更理解她的真誠、更包容她的「過錯」,知己會更心疼她曾經付出的真情。

所以,阿嬌不僅有阿SA恆星般的陪伴,還有阿雅的解圍、於文文的寵溺……

她們可能不會像賴弘國那樣傾訴一汪深情,但她們會用更柔和的愛,淡淡地包裹住她,讓她安全、溫暖。

當然,友情和獲得、同性的呵護,也都始於阿嬌的真和誠。

當年,她不願意用一個謊言包裹住另一個謊言,多年過去,證明她是對的。

如果你一直用力而深情地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終於會回報以你厚愛。

很多年後的今天,已經放下的阿嬌,已經明白了自己一直是圓滿、幸福的。

當年,是阿SA不離不棄的友情,幫自己扛住了「網暴」。

而現在,就如阿雅所說,她已不再CAER自外界的評價,比起它們,做真實的自己、有永遠的知己,才是一個女人涅槃的武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e5da907c8db3f080754e0e1727678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