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變化、發現新成果、展望新發展,專家學者在五台山上「論道」文化遺產

2024-09-13     搜狐城市-忻州

9月12日,在以「新時代的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 綻放新光彩」為主題的文化遺產忻州論壇舉辦前夕,參加此次論壇的專家團隊在世界文化遺產五台山走訪調研,感受新變化、發現新成果、展望新發展。

專家調研團一行了解情況

當日,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媒體代表等40餘人參加調研活動。

專家學者在佛光寺調研

專家調研組沿著五台山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南山寺、佛光寺一路而行,佛塔、塑像、影壁、牌樓、壁畫、碑碣等隨處可覓。

「我來五台山已經有20多次了,從2004年開始為申遺做調研,一直到2009年申遺成功,再到今天。」五台山的「老熟人」、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李江海說,「五台山每次都給我一種全新的感受,特別是申遺成功以後,五台山的變化非常大,景區井然有序,遊客素質越來越高,當地群眾越來越熱情,我也很振奮。」

2009年,五台山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五台山: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濃郁的佛教文化聞名海內外。五台山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五台山由五座台頂組成,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餘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

遊客用手機拍攝精美塑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產與社區發展教席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會長杜曉帆認為,五台山不僅僅是一座山,其文化內涵更多,來五台山不僅僅是看山,更多的是體驗漫長歲月構築成的「文化的山」。除了是佛教聖地,五台山還有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民間文化。「雖然對五台山已經有很多了解,但是親身體驗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

被問及「如何讓五台山更好地走向世界」時,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顧玉才表示,五台山的管理越來越完善,這是在走向世界的一個過程。公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品位越來越高,五台山保護和利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方面要繼續完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位於五台山縣城東北的佛光寺,被中國建築學家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其東大殿單層七間,斗拱碩大,雄健莊嚴,同一座殿中,同時保存著唐代的建築、書法、繪畫、雕塑四種藝術,是中國現存珍稀唐代木構古建築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探討交流

「佛光寺是古建愛好者不能錯過的一站,可以說是文物、古建築研究者的『聖地』。」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專家庫成員、浙江省文物保護利用協會副會長、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原副局長卓軍折服於五台山深厚的文化內涵,「五台山是需要用身心去感受體會的,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共同作品。」

對於藉助《黑神話·悟空》的爆火又一次出圈的佛光寺,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特聘專家、攜程研究院首席專家王笑宇說:「可見遊戲、文創能夠讓人們很輕鬆、互動地了解一些枯燥、嚴肅的歷史文化,這是非常好的一個現象。博物館、古建築、文化遺蹟應該更多地擁抱數字化、擁抱文創、擁抱遊戲化、應該更多地向年輕人開放,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與他們互動、交流,包括產品呈現、服務配套、數字化顯示等。」

據介紹,於13日舉行的文化遺產忻州論壇旨在匯聚專家學者智慧,共同探討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傳承發展之道,為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貢獻智慧、提供思路、勾畫未來。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d47c53aae47758b4cc6e83bd92cd8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