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扇貝進入獐子島,攏共需要幾步?

2022-01-20     每日人物

原標題:湯加扇貝進入獐子島,攏共需要幾步?

這並不是獐子島第一次因為扇貝上熱搜。獐子島與扇貝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好些年。

文 | 謝嬋 饒桐語

編輯 | 周維

運營 | Trixy

一群生活在太平洋底的扇貝,不遠萬里游到中國,助推一家A股上市公司股價漲停,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國際主義精神?

此事雖然聽上去魔幻,但它卻在1月18日這一天,確切地發生了。

1月17日下午,《鳳凰周刊》抖音官方帳號「鳳凰WEEKLY」發布一則短視頻,配文稱「由於湯加火山噴發和海嘯,大量太平洋扇貝湧入獐子島,預計獐子島今年收益將增長100%以上」。

圖 / @鳳凰WEEKLY抖音

這一消息,導致獐子島的股價在1月18日上午開盤之後,不到40分鐘便封住漲停。

也讓各路吃瓜群眾驚呆了,沒想到湯加火山噴發這個熱點,還可以這麼蹭。隨之,網友的各種段子噴薄而出:「不是說非必要不回家過年嗎?扇貝不遵守防疫法規呀。」「你們懂什麼,獐子島扇貝已經掌握了量子糾纏技術。」「獐子島這個扇貝,拍走進科學的話,能送走好幾代人。」

獐子島與扇貝這件事,很快上了熱搜,刷屏社交網絡。

但這並不是獐子島第一次因為扇貝上熱搜。獐子島與扇貝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好些年。

獐子島已成段子島

獐子島,是大連有名的富裕鎮,也是這個島上一家以水產養殖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的名字。

當這家公司在2022年的開端再度進入公眾視野時,沒想到是一出荒謬的大戲。

故事要從湯加講起。當地時間1月15日17時,南太平洋島國湯加附近的一座海底火山爆發。這大概是近30年來最強級別的一次火山噴發,從聯合國訓練研究所1月17日發布的一組衛星對比圖來看,火山口以及附近島嶼的絕大部分土地,已經無法從太空觀察到。火山噴發還引發了大規模的海嘯,湯加全國一度處於通訊中斷的狀態。

在這場大災難面前,很多人關心湯加的受災程度,關心泛太平洋各國發布的海嘯預警,關心此次劇烈噴發是否會帶來一個「無夏之年」。

但在距離湯加一萬公里的中國A股市場上,大家的關注點突然集中到了太平洋底的一群扇貝身上,並且,讓各路資金直接將獐子島股價拉上漲停。

獐子島漲停這件事情,是確鑿發生了的。但扇貝到底能不能游這麼遠抵達中國大連,這引發了熱心網友的研究熱情。

有了解扇貝習性的網友表示,湯加離中國大約一萬公里,扇貝的游泳速度為3公里每小時,扇貝要不停游一年才能抵達中國。

還有熟知地理的網友表示,離湯加最近的大陸是3000多公里之外的澳大利亞,而獐子島距離湯加有9300公里的直線距離。如果這群扇貝方向感足夠好,不偏航,不繞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想要從這個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游到獐子島,要花上兩三百天的時間,還要穿越三道洋流,跨越五個時區。

獐子島到湯加的直線距離。圖 / 網絡

還有投資者去互動平台上向獐子島公司提問:「由於湯加海域火山爆發,附近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是否會導致大量太平洋扇貝湧入公司海域避險?公司有無應急預案迎接這部分扇貝的到來,或者採取措施主動吸引一部分南太平洋優質扇貝資源到公司海域?」「湯加火山爆發後海水升溫,請問公司有沒有準備好充足的熟食生產產能?以及公司對預製菜的產能規劃是怎樣的?」

在獐子島的股吧里,有股民表示,經專家證實,這次湧入的扇貝,是以前獐子島投放的扇貝苗,此次回流有情有義。獐子島不計前嫌,對回來的扇貝表示既往不咎。

還有股民稱,估計扇貝在湯加已經燒熟了,而且是零成本,看好獐子島成為預製菜概念龍頭股。

直到1月18日下午,已經臨近收盤了,獐子島公司才出面回應,表示「湯加火山噴發和海嘯導致太平洋扇貝湧入獐子島,今年收益將增長100%」的報道及傳聞嚴重失實,公司管理層未接受上述問題的任何相關採訪、回復,並保留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身權益的權利。

不過,在此回應發布之後,仍有股民表示,「扇貝跑不跑過來,不重要,低位只要有故事,假的也無所謂」。還有股民開始高呼,「明天去買一手獐子島,慶祝貝貝家族回歸」。

獐子島荒誕往事

獐子島與扇貝這事,之所以激起那麼大的反響,一方面,是因為此事過於魔幻荒誕,另一方面,是因為獐子島有一段股民皆知的「扇貝往事」。

最早的故事,是上市和暴富。

2006年,大連獐子島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之所以能夠成為「水產第一股」,獐子島靠的是一門絕技——底部播種法。這種養殖方法,講究的是放養,每年春天,數億枚扇貝苗被投到獐子島富庶而寬闊的海域,然後野蠻生長。此方法的優點,是養殖效率高,扇貝易成活且較為肥滿。

獐子島附近海域,是公認的適宜海洋生物生長的海域之一。得天獨厚的海域資源和地理位置,成為獐子島的致富之源。憑藉市場的良好表現,獐子島備受資本青睞。到2010年,獐子島以33.44元/股的盤中最高價,將自己的市值拉到了237.76億元。持股7.5%的吳厚剛,也由此邁入億萬富翁行列。

當時,獐子島上有1.5萬名島民,每人持有1000股,這些人跟隨獐子島暴漲的股價,走向了共同富裕。帶有傳奇色彩的底播扇貝,就這樣成為「全村的希望」。

但也正是因為底播法,自由的扇貝們,有了「逃跑」的可能,這給接下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扇貝的第一次「跑路」,發生在2014年。這年10月,獐子島發布了一則公告,稱放養扇貝的北黃海領域,遭到幾十年一遇的冷水團突襲,前兩年播撒的萬畝蝦夷扇貝顆粒無收,造成11.89億元虧空——幾乎虧掉它前四年所有的盈利。

獐子島扇貝育苗場,工人在吊裝浮漂。圖 / 視覺中國

這在股市引起軒然大波。在接下來的10餘個交易日中,獐子島股價下跌接近30%,市值蒸發多達22億元。這是股民們接受到的第一次「扇貝教育」。

然而,當股民們還在消化「股市有風險」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時,幾個月後,獐子島又發布公告稱,扇貝們已打道回府了。再回溯上一年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那句「養在海底,死了大家都看不到」,海底的扇貝們是如何回來的,也成為新的謎團。

同樣成為謎團的,還有獐子島的真實盈利情況。澎湃新聞曾報道,也正是從這一年起,入股獐子島的當地漁民,再沒有拿到過分紅。和分紅一起消失的,還有獐子島公司的扇貝底播面積,從2014年的340萬畝,到2017年減少至234萬畝。此後,關於獐子島資源枯竭的說法便不絕於耳,曾經的水產第一股,風評急轉而下。

而在越來越多雙眼睛的注目下,荒誕的故事還在繼續。接下來,是一出「有規律可循」的連續劇。

在2014、2015年連續兩年虧損之後,獐子島已然沒有退路。對於中小板企業來說,三年虧損,將會被退市。這一規定,讓2016年的扇貝們得以健康成長,不但無病無災地度過了這一年,還為公司的帳面帶來7959萬元的凈利潤。

但好景不長,2018年,扇貝們迎來了命運的第二次不幸——獐子島在2018年初又一次發布公告稱,由於降水減少、餌料短缺、海水溫度異常等種種原因,扇貝們先是餓瘦,再是餓死,獐子島的業績也隨之由盈轉虧,虧損7.23億元。

2019年4月,獐子島又發布公告,底播蝦夷扇貝受災,扇貝又跑了,公司2019年一季度虧損4314萬元。

2020年4月,獐子島發布2019年年報,全年虧損3.92億元,理由依舊為「底播蝦夷扇貝發生大規模死亡災害」。

扇貝們的生死,就這樣變得難以捉摸。

獐子島扇貝的死亡事件,加上此前的扇貝跑路事件,引發了股民和媒體的眾怒,也引來了中國證監會的關注。

2018年2月,證監會對獐子島發起了歷時17個月的調查,還調用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獐子島27條采捕船隻的采捕情況進行數據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吃准「海底庫存及采捕情況難發現、難調查、難核實」的獐子島,進行了多項財務造假和違規信披。為了不被退市,2016年,獐子島的采捕海域比帳面記錄多14萬畝,隱瞞了6000萬元成本,使得獐子島實現了「帳面盈利」,從而保住了上市公司地位。而為了填補上一年的虛假盈利,2017年,獐子島又給扇貝們安排了一場「詐死」的鬧劇。

2019年7月,吳厚剛被證監會終身禁入市場。2020年6月,證監會對獐子島予以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對15名責任人員處以3萬元至30萬元不等罰款,對4名主要責任人採取5年至終身市場禁入。

2020年9月,證監會公告,決定將獐子島相關人員按涉嫌證券犯罪,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在此之後,獐子島從大眾眼中消失了較長時間。沒有人能想到,獐子島重回大眾視線,竟然又是因為一出扇貝故事。

花樣百出的造假

很多人會有疑問,獐子島為什麼執著於編造扇貝跑路的故事?

據《市界》分析,吳厚剛在當上獐子島的董事長之後,先後安排自己的親戚進入公司擔任要職,其中關鍵的扇貝苗採購經理職位,由他的弟弟吳厚記擔任。

獐子島董事長、總裁吳厚剛。圖 / 視覺中國

當時,獐子島採取的模式是包產到戶。各家漁民先採購扇貝幼苗,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育後賣給獐子島,然後由公司投入海中,任其自由生長。大約三年後,公司再行捕撈。

從採購幼苗環節開始,養殖戶們會通過吳厚記去買幼苗,每一個幼苗,比市場上的單價貴2厘。到公司回購長大了的扇貝苗時,養殖戶們會通過虛報數量的方式,把此前的價差錢找補回來。最後的結果是,實際投向海底的扇貝苗數量,遠沒有公司帳目記載的那麼多。扇貝的生長期有三年,「造假」的惡果,三年之後才會發現。

在獐子島上市幾年後,「抽苗造假」的簍子逐漸捂不住了,所以,扇貝跑路的故事,就應運而生。

圖 / 視頻截圖

事實上,在A股中,獐子島並非孤例。大自然的任何變化,都可能成為某些上市公司編造故事的由頭。

近年,我國上市公司被揭露的財務造假案中,農業類上市公司比例居高不下。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一篇《農業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問題研究》的論文中,作者朱倩倩指出,截止2016年,因存在財務舞弊行為被證監會公開處罰的64家公司中,屬於農業上市公司的有9家,占比為14%。然而,此時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在A股的占比僅為2.75%。

這些公司的財務造假藉口,也讓人啼笑皆非。比如,1997年6月上市的草原興發,就把2004年的禽流感當作藉口,虛構了一項「向養殖戶賠款3.39億」的賠款支出;從事園林苗木的綠大地,則把年報虧損1.5億元的原因,歸結為那一年的持續乾旱天氣,導致樹苗無法存活。

顯然,對股民們來說,黑天鵝事件是預想不到的變故,但對某些上市公司來說,卻是進行造假的天賜良機。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子飛表示,由於農業本身對自然的依賴性,加上不如陸地種養那麼易見、可控,水產行業確實會爆發黑天鵝事件。其中,貝類和海參等底播類產品,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相對更大,比如,高溫天氣就可能導致海參、貝類等化掉或死亡。但所謂黑天鵝事件,都是有極端狀況或極小機率的。

然而,最終的結果是,實際操作靈活度極高的農業股,成為了花式割韭菜的重災區,最終的贏家,當然是這些公司背後的利益相關者。比如,摸不透海域的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卻摸得透證券市場——早在2016年,吳厚剛就於9月、11月相繼減持350.05萬股、626.35萬股,成功套現1.02億元。

對於股民來說,結局很可能是淪為被收割的韭菜。在獐子島扇貝第一次「跑路」的2014年10月之前,其股價約16元,如今,其股價已經跌至4元左右,跌幅超過80%,很多散戶,恐怕是回本無望了。

在1月18日漲停之後,19日,獐子島股價低開低走,到收盤時,全天股價下跌了7.28%。前一天買進的股民,怕不是又要割肉了。

這幾天,在湯加火山噴發這件事情上,投機者們還在繼續發揮無窮的想像空間。除了扇貝,被盯上的還有光伏、電纜、種植業和化肥等——巨量的火山灰進入平流層,在等待緩慢降落之前,火山灰氣溶膠會行成遮陽傘效應,從而利空光伏;與之相應的,火山噴發釋放了40萬噸二氧化硫,會導致農作物減產並漲價,所以利好種植業和化肥。

與這些聽起來頗有「科學依據」的推測比起來,只懂得跑路的扇貝們,瞬間顯得既簡單,又粗暴。

參考資料:

農業股為何總愛化身「黑天鵝」 中國經濟周刊

農業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問題研究 朱倩倩

獐子島困局:島民5年未分紅,向外來戶收費追溯至1956年 澎湃新聞

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如何從「千里牧海人」滑向終身市場禁入 澎湃新聞

扇貝又雙叒叕死了?獐子島一夜跌停 北京日報

每人互動

你怎麼看待獐子島事件?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ce354916436ed2c4dd84f39653fbc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