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票房,沒排片,《白塔之光》一點也不冤

2023-11-01     閒人電影

原標題:沒票房,沒排片,《白塔之光》一點也不冤

上映之前,《白塔之光》備受期待。

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國產電影中的獨苗,回國後,又在北京電影節大殺四方,成色如何,眾說紛紜。

《白塔之光》是導演張律從國外回來在廣州待了14天,寫出了這個劇本,然後用20多天的時間將電影拍完。

正因為回國、廣州這段經歷,讓《白塔之光》中有了對過去的追憶和懷念,也讓女主的設定成了一個從廣東來的北漂一族。

之所以取名《白塔之光》,一是因為「白塔之光」旅社對他們有幫助,為表感激之情。

二是因為白塔在晴天反射的光和陰天、雪天、雪天,本色的白色就是光,對情感有安慰作用。

因此,想要更好的理解這部片子,得先弄明白白塔在片中的寓意,白塔見證了他們的決定與遺憾,他們想像白塔一樣留下來。

白塔是無影塔,不論什麼時間點都看不到影子。

就像辛柏青和黃堯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親這一影子的陪伴,可白塔並不是沒有影子,只是因為離得太遠,所以無緣得見。

谷文通五歲時,父親因流氓罪被母親趕出門,幾十年來一直待在北戴河,從此再也沒有見過。

歐陽文慧五歲前在北戴河生活,之後成了孤兒,隨養父母搬到廣東生活,長大後來到北京打拚。

他們倆心底解不開的結都在北戴河,他們的影子也都落在了北戴河,一同去了一次,谷文通與父親和解,歐陽文慧跟過去釋懷。

回到北京,在白塔之下,他們起初都沒有影子,擁抱過後,影子就出現了,因為他們都接受了自己,讓本就有的影子回到了自己身上。

片中的角色接受了自己,但這種有門檻的電影能讓觀眾接受嗎?

現在的電影更接近於迎合式,像快餐文化,整實際的、具體的,沒有那些意象,留白。

不讓觀眾過於動腦,都是直給,直接明了的引發電影所需要的情緒,而非思考後的權衡。

這是短視頻興起後所帶來的改變,人們被影像時代覆蓋,開始追求快節奏,不再喜歡文字時代的慢節奏,看電影也從看、想變成了看。

前者是主動接受,得自己動腦想東西,換言之,想出來的是一手資料,後者是被動接受,即使有想的東西也是在別人基礎上的二次加工。

很明顯,看文字時代的電影太累,所以短平快電影便成了主流,長穩慢電影逐漸被摒棄,《白塔之光》就是這樣的慢節奏電影。

慢節奏的先看後想終究會被快節奏的拿來主義所拋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與觀看習慣。

沒排片、沒票房,不受年輕觀眾喜歡不是因為電影不夠好,只是因為它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了。

看這種電影需要靜心和耐心。

這就是時代一變,電影會變,觀眾也隨之而變的原因,當觀眾很難靜下來的時候,《白塔之光》確實會勸退很多人。

可慢也有慢的好處,張律導演在片中以一個詩人的眼光去審視時代更迭後留下或失去的東西,試圖喚醒個人留在時代深處最值得銘記的東西。

谷文通過去是一詩人,現在是一個用文字記錄美食的孤獨美食博主。

這兩種職業,一是90年代,2000年前幾年的浪漫,如今早已不盛行,一是與現實不搭的方式,當下做美食都是視頻,更直觀,更便捷。

可谷文通依舊保持著寫詩的習慣,沒有從文字時代走出來,世界都在往前走,只有他在原地踏步,看不到前進的半點痕跡,與周遭格格不入。

就像他一直住在胡同弄堂里,soho對他而言是陌生的,也不是跟不上這個時代,而是不想融入這個時代,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活。

這種人不會被時代關注,他像是匆匆塵世中站住的過客,看世事變遷,看潮起潮落,但這種人又值得敬佩。

且不理他的生活方式是對是錯,能不被周遭變化影響,始終堅守自己的內心,按自己所盼那樣慢下來也是一種勇敢,他的那份堅定是當下大部分人所缺少的。

我們什麼都求快,什麼都跟隨,很容易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出發,這是導演從谷文通身上所要審視的東西,我們怎麼都變得急躁了,怎麼都無法靜下來了。

黃堯飾演的歐陽文慧沒什麼值得說的,宛如一個深井冰。

她在尋找父母為什麼拋棄自己的答案,但說話不好好說,走路不好好走,吃飯不好好吃,非要與眾不同。

見到陌生的一家三口,突然問人家孩子是不是親生的,晚上與辛柏青一起看人下棋,冷不丁冒出一句辛柏青是她爸爸,從小拋棄了她,惹的辛柏青被眾人群嘲。

這個角色哪哪都不正常,好像是導演專門寫出來為了接近年輕人。

但他又與年輕人之間存在代溝,便用一些片面的東西來貼標籤,如北漂、戀愛、個性,試圖共情,沒有矯揉造作,尷尬卻溢滿銀幕,看著很彆扭。

導演想要把歐陽文慧塑造成跟隨時代發展的一個縮影,與谷文通形成對比,討論留下和失去了什麼,但角色設定的膚淺讓人物變得沒有可延展的價值。

審視之後是喚醒,導演想要喚醒的是另一種北京。

在以往的現代影視作品中,北京人給人的印象是權、錢、貧、裝,《白塔之光》展現的是北京人的第五種可能——客氣,對人禮貌,與人為善。

但這種客氣在電影中被導演拍的有些假模假式,一點也不真誠,顯得有距離,並沒有達到其所要求的交往舒適,反而會加深刻板印象。

這是劇本設計上的不足,也是導演對北京文化的了解不足,只通過自己表面的所見所聞來詮釋,自然就會有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違和感。

與《愛情神話》一樣,《白塔之光》也是講本土的電影。

但兩者在質量上之所以差出一大截,是因為《白塔之光》沒有刻畫出讓人嚮往的北京,感情也不夠細膩,刻意感十足。

再加上144分鐘的時長,跟112分鐘的《愛情神話》相比,對觀眾的友好度又下降了許多,所以即使進了柏林主競賽,對票房也不會有多少加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c68ccc14c08d6da753dae376a0280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