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熱播11年,原來它竟是現實版「育兒經」

2022-06-06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甄嬛傳》熱播11年,原來它竟是現實版「育兒經」

作者 | 落落

很少有一部古裝宮斗劇像《甄嬛傳》一樣,開播11年仍舊熱議不斷。

每每提起它,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跌宕起伏的宮斗情節,和一眾可憐孤獨的女子。

然而時隔11年重溫《甄嬛傳》,才發現它也是一部育兒經。

下面這4條育兒法則,父母們認真研讀,相信一定大有收穫。

安陵容:被忽視的孩子,一生都由不得自己

安陵容一出場,就給人怯懦、卑微的印象。

被當眾羞辱,她下意識道歉,主動背鍋,心甘情願受氣,也不敢反駁一聲。

她的低姿態,跟父親的忽視、母親的軟弱有關。

自從父親用錢謀了官職,便開始嫌棄她母親年老色衰。

不僅花錢養姨太太,還任由她和母親被人欺負冷落。

雖然她貴為長女,但父親的心裡根本沒有她。

為了能在家中立足,她別無他法,只能不斷示弱討好,謹小慎微,努力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這份唯諾,伴隨她的一生。

入宮後,皇帝誇她繡工好,她卻習慣自我貶低,不住誇別人的好看。

明明自己不差,可童年那種不被重視的陰影籠罩在她心裡,讓她看不到自己的好,更不相信自己的優勢。

甚至為了討甄嬛的歡心、皇后的信任,她不惜雙手沾上鮮血,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毀滅的結局。

她的處境,像極了那些從小就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做什麼從由不得自己。

他們在無視和冷漠中成長,即便長大成人,擁有不錯的能力,也難逃「強迫性重複」的命運。

他們兒時經歷的冷眼和忽視,預兆了他們習慣性討好別人、情感匱乏的後半生。

如何避免孩子活成「安陵容」,成為討好型人格,《被忽視的孩子》中有一個指引:

「父母一定要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關注。」

只有及時給予孩子「安全依戀」,孩子才能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象,相信並接納自己。

雍正皇帝:偏袒式教育,養不出內心陽光的孩子

《甄嬛傳》中的雍正帝,狠毒又薄情。

對深愛自己的華妃,他暗中下藥落胎,贈歡宜香致使華妃一輩子都懷不上孕,威脅不到自己;

對被華妃冤枉欺辱的端妃,他明知端妃受罪是被自己連累了,卻假裝毫不知情,高高掛起;

對甄嬛,他也只是當對方為純元皇后的替身,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對其他後宮女人,他想幹嘛就幹嘛,完全沒有半分憐惜之心;

至於自己的親兄弟,他更是無數次想過要置對方於死地。

雖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他的極端和多疑,和從小的教育不無關係。

從小,父親偏愛十七弟,更有意立十七弟為儲君。

在十七弟身上,父親傾注一切心血,親自教授騎射詩書畫,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母親也是。

自幼沒和他一起生活,對他關注不多,感情不深。

比起他,母親更疼愛十四阿哥,恨不得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十四阿哥。

就連臨終前,母親念叨的仍是十四阿哥,絲毫不顧及他內心的嫉恨和苦毒。

一個不被父母偏愛、總被比下去的孩子最後會怎麼樣?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

他會有強烈的自卑情結,總覺得自己處境危機重重,只懂得關注自己的利益。

為了掩飾和擺脫心理上的卑微感,他會極力尋求與之對應的滿足。

一旦用力過猛,就掉進「過度補償」的不滿足感中。

所以家有二胎,父母千萬不要顧此失彼,就算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也不要太過偏心。

不偏袒不打壓,免得讓孩子感到沮喪,激發手足間的矛盾和衝突。

四阿哥:父母為孩子種什麼因,孩子就結什麼果

如果說「每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自己的宿命」,那麼四阿哥弘曆便是打破宿命的最終贏家。

作為宮女之子,他出身不好,不受人待見,一出生就被放養在外,遠不及其他皇子。

但這一切,他根本無力改變。

遇到甄嬛後,聰慧謙遜的他,把甄嬛教他的做人道理銘記於心,不輕賤自己。

就算別人看不起他,嫌棄他,他也沒有放棄優秀上進,而是拚命努力成為那個令人敬佩的人。

被甄嬛收為養子後,他更是牢牢記住甄嬛對他的每一個教誨。

知道甄嬛做事喜歡低調,最怕張揚,他就收斂鋒芒,不爭強好勝,不過分炫耀自己的才能。

正因甄嬛對他的引導,讓他內心那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執念愈發強烈。

他暗暗發憤圖強,韜光養晦,很快地,不但超越最被器重的三阿哥,還收穫皇帝的信任,順利繼承皇位。

心理學有個「費斯汀格法則」,說的是:

除去生活中10%無法掌控的事件外,我們有能力掌握90%事件發生的走向。

甄嬛對四阿哥的教育,充分體現了「費斯汀格法則」的影響。

既然四阿哥改變不了自己的出身,沒辦法讓別人看得起自己,那就引導他不斷調整對自己的認知。

幫助四阿哥懂得自尊和自愛,他才有機會成長被別人看得起的樣子。

這份教導,像是重新為四阿哥種下人生的因,讓他在正確的觀念引導下,結出另一種面貌的果。

一旦時機成熟,過往那些改也改不了的東西,就不再成為孩子收穫成功的障礙。

甄嬛:父母最好的遠見,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和宮中其他女子相比,甄嬛最聰慧自信,如明朗少女。

未入皇宮前,父母視她為掌上明珠,允許她識字讀書念文人詩詞。

平日裡,更「縱容」她任性隨意,不用各種條條框框約束她。

見甄嬛嫌自己原名「玉嬛」中有個「玉」字普通,便同意她改名。

知道她不願意進宮選秀,完全是迫於形勢,父母只希望她去見見世面,落選後能嫁個好人家。

當她順利被選中為後宮女子後,父母對她的要求也只有一個:

舒心快樂,平安終老。

在那樣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努力追求人上人的大環境中,擁有一對開明、尊重孩子天性的父母,是甄嬛的幸運。

有這樣的父母,才有她直言「我要嫁給世間最好的男子」的底氣,堅信自己值得最好的一切。

獲悉皇帝愛的只是自己身上別人的影子後,她二話不說為自己抗爭。

別的嬪妃為取悅龍顏絞盡腦汁,紛紛丟掉自己的本真。

唯獨她,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自始至終愛自己,活出自己,終究讓皇帝又愛又敬。

哲學家尼采說:

「真正『活過』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選擇如何經歷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個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經歷。

愛一個人,當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為人父母者,不過期盼著孩子能獨當一面,有能力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過上無悔人生。

那麼最該做的事,不是事事規定他,約束他。

而是看到孩子生命中自有的軌跡,尊重他的天性和人格。

來自父母智慧的關愛、庇護和教誨,才能讓孩子在被理解和支持中,活得自信出彩。

重溫《甄嬛傳》,再看看劇中那些可恨之人,總會發現他們的可憐之處。

不管是安陵容、雍正帝、華妃、皇后,還是其他後宮嬪妃,身上多少都帶著上一代錯誤的教育和觀念,致使他們一步錯,步步錯。

而像甄嬛、四阿哥的成功,亦是他們的教育者用心栽培、耐心引導的體現。

好的教育成就一個人幸運的後半生,壞的教育提前書寫了一個人失敗的結局。

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重視自己教育的權柄,為了孩子不斷學習、提升,成為推舉孩子人生的「貴人」,祝福孩子一生。

—— End ——

作者:落落。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beaea47bc3b89599ace9264133040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