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來了,萬億量化資金怎麼辦?

2023-09-07     巴倫周刊

原標題:監管來了,萬億量化資金怎麼辦?

新規對監管閾值的設定可能會影響單只產品的規模,但其在交易層面的限制則較為寬鬆。

近年來,A股市場圍繞著3000點波動幅度較大。以近五年上證指數年線為參考,指數反覆在2500點-3700點的區間內震盪。市場上關於指數波動的討論焦點之一,即是規模日漸龐大的量化基金。

中信證券研究顯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目前A股市場公募量化基金整體規模2732億元,在權益型基金占比小幅上升;私募量化基金規模約1.57萬億元,行業占比約27%。

然而,在A股市場上,中小投資者卻對這種新生交易形式產生了各種疑問,隨著量化基金規模的擴大,對量化基金擅長的程序化交易進行監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9月1日,證監會指導上海、深圳、北京證券交易所制定發布了《關於股票程序化交易報告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報告通知》)、《關於加強程序化交易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管理通知》)。

《報告通知》主要明確了股票市場程序化交易報告的具體安排,包括報告的主體、方式和內容等,並對高頻交易作出額外報告要求。《管理通知》則明確了程序化交易的各項管理制度。

滬深交易所則明確規定,程序化交易投資者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交易所可以視情況採取調整異常交易認定標準、增加程序化交易報告內容等措施。

兩項通知出台後,各大量化機構都對監管細則進行了研究與測算。多家量化機構認為,兩項通知對目前業務並沒有太大影響。 「監管注意到了傳聞對量化的影響,所以有關注輿論的訴求,對金融機構及部分量化基金進行了調研,但不涉及普遍的行業打擊。」某量化機構解讀稱。

一家大型量化私募相關人士也對《財經》表示,「這並非是針對量化投資的監管措施,而是對程序化交易工具的進一步規範。因為程序化交易並非量化投資專屬,無論是主觀投資還是被動投資,尤其是機構投資者如險資、公募等均可廣泛使用程序化交易工具。」

「新規較大可能會影響高頻交易。」某滬上私募量化基金內部人士稱,「但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經之路,有不同的聲音很正常,很多人不理解量化所以將其妖魔化」。

有量化私募則表示,「最高申報速率達到每秒300筆以上或者單日最高申報筆數達到20000筆以上」的監管閾值可能會影響單只產品的規模,但其在交易層面的限制則較為寬鬆。按照測算,量化產品需要達到年換手率至少150倍才會進入監控,但市場上目前主流產品都維持在100倍以下。

量化規模超萬億

量化投資興起於歐美,是通過計算機來執行提前設置好的投資策略,由計算機做出買賣指令的投資方式。以此為主要投資方式而設立的基金,就是量化基金。

中信證券研究表明,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權益公募基金規模約6.89萬億元,其中量化策略的產品占比約為4%,規模大概在2732億元左右。 私募量化規模則有1.57萬億元(未剔除母子結構產品的重複計算)。

公募量化基金管理規模最大的是易方達上證50增強A,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規模為201.21億元。該產品成立於2004年,目前由張勝記擔任基金經理。換句話說,早在2004年的A股市場就有了量化基金的身影。

與公募的起早但規模遲遲上不去相比,私募量化基金的發展就迅猛得多。2020年三季度開始,私募量化基金管理人規模便開始迅速擴大。

(私募量化管理人整體規模增長)

私募量化中,指數增強策略為第一大主要執行策略,占比將近一半,其次為市場中性策略。

(各類量化策略管理規模對比)

指數增強策略是指,「在全市場範圍內挑選出相較於對標指數具有超額收益的股票,並且在對標指數的成分股中挑出具有負超額收益的股票,以此構建投資組合」的投資策略。主流量化基金挑選的「對標指數」為滬深300、中證500與中證1000。

與其他私募策略產品收益對比,指數增強產品的收益率較好。根據私募排排網與中信證券的研究,截至今年上半年,1000指增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11.28%,中位數為10.51%;500指增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7.46%;300指增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24%,中位數為3.00%。

同期其他策略產品中,最為傳統的主觀多頭策略平均收益率僅為2.17%,中位數0.09%。上證指數上半年漲幅3.65%,創業板指數則下跌5.61%。

(私募策略產品收益分布)

優於其他策略和市場的表現令量化基金成為近年來財富管理市場的搶手產品,量化基金的規模也迅速突破萬億元,行業占比約為27%。

中信證券預測,「未來伴隨量化策略體系的多元化和成熟度的提高,預計量化基金在財富配置中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跑贏市場靠規則漏洞?

量化跑贏市場的收益表現引發了A股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有投資者認為,量化交易放大了市場中投資者交易工具方面的不公平,如普通投資者沒有辦法利用融券對沖個股及市場的風險等。

A股市場在融資融券(下稱「兩融」)的使用權限上也和北交所、科創板一樣,設有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機制,目前兩融交易的門檻為50萬元。

針對市場上有投資者質疑「量化機構可優先獲得券源」,前述大型量化基金人士對《財經》表示,量化基金在融券通道方面並沒有什麼「特殊待遇」, 「國內券商融券業務很小,即使是我們的體量,也在國內券商那裡基本拿不到券。中性產品基本是靠真金白銀建倉和期貨對沖。」

該人士表示,「融券制度不存在不公平交易,因為融券是有公共池的。以前券商約券機制不太透明,有各種各樣的對價要談,但近年來行業有了一些變化,幾家頭部券商的公共券池逐漸豐富和穩定起來。公共券池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共用的,不是以前那種定向分配的機制。」他同時也呼籲,市場各方繼續建設融券的公共券池。

「因為融券業務有比較難回溯的特點,截至目前我們還並未把這項業務作為發展重點。」該人士稱。

9月1日,監管層出台了對程序化交易的監管措施,上述人士認為,「規範交易行為肯定是好事,對整個行業的規範發展有正向推動作用」。

關於市場的眾多質疑,量化機構自身也有關注和研究,比如投資者普遍反映的「量化拆單等程序化交易手段誤導決策」問題。上述人士建議,以誘導市場、操縱市場為目的的交易行為(比如巨量的高頻的掛單和撤單)不管是程序化交易還是手動下單,都應該嚴格禁止。

其同時表示, 「判斷是否以真實下單為目的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撤單率,我們建議從帳戶而非公司層面看撤單率,在A股現階段如果超過60%就要做重點監控。」

文|張雲 張欣培

編輯|楊秀紅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be8c4c12b9c71f39eebe37bc74ece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