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被稽查背後:蘋果與中國供應鏈

2023-10-25     單仁行

原標題:富士康被稽查背後:蘋果與中國供應鏈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在2022年10月底,對,就是去年的這個時候。

河南鄭州發生的一件事,迅速通過短視頻傳遍了中文網際網路,引起了軒然大波。

視頻中無數人逃難似的,徒步走在高速、國道上。

他們的目標是不同方向的家,但他們離開的卻是同一個地方,叫做富士康。

事情發生的離奇、突然,但結束的卻是出奇的順利,就像它從沒發生過一樣。

其實,箇中原因也不必多說,單仁行也寫過文章分析過,根據《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500強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鄭州富士康帶來了316億美元的出口總額,這一家企業就占到整個鄭州出口總額的8成,而鄭州又占到了河南的7成。

而今年一季度,鄭州進出口增長同比為負。

想起一句話,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但一年過去後,10月22日,官媒《環球時報》突然披露:

稅務部門近期依法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蘇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重點企業的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

字不多,但引起了很多人的無限遐想,各種猜測層出不窮,有說要關閉富士康的,有說教訓郭台銘的。

商業是不看重猜測的,特別是官方出手之後,在沒有明確給出結論之前,任何猜測都毫無意義。

但商業又是極其講究因果邏輯的,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出現,我們是不可能突然就翻臉了,什麼你口嗨兩句,我就把你財產沒收了,那是阿三的邏輯。

所以,缺失的一環就出現了,富士康做了什麼呢?或者說,誰可以讓富士康做些什麼呢?

在10月22日的前幾天,有一個沒有被大眾關注到的消息,被報道的也很少,蘋果CEO庫克又來中國了,

一年之內,庫克來了兩次中國,並且這一次很明確是來會談的。

庫克先去北京見了中國商務部部長和工業信息部部長,又去到了中國供應商立訊精密考察,留下「共享市場紅利,蘋果95%的產品在中國製造」的信號後離開,隨後就有了富士康的新聞。

蘋果和富士康是什麼關係呢?

最大品牌方和代工商的關係,富士康是牢牢依附於蘋果的訂單,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而富士康在過去一年中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轉移產業鏈。

他們在印度、越南都加大了投資,根據iPhone15的量產出貨時間來看,中國和印度的差距已經從幾個月縮短到幾個星期。

2020年,印度生產的iPhone只占全球產量的1.3%,2022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了4%。

此消彼長啊。

能做出這些決定的,僅僅是富士康嗎?

代工商最大的底氣,當然來自於品牌方。

02

根據日經與知名拆解機構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的合作,對於蘋果最新款的iPhone 15系列進行了拆解和成本分析,

分析的結果讓我們大家大跌眼鏡。

以iPhone的成本來計算,美國企業零部件占比33%;韓國企業零部件占比29%;日本企業零部件占比10%;中國台灣企業的零部件占比9%。

我們中國大陸企業的零部件占比,下滑到了只有2%。

不是說蘋果的供應鏈重心在中國嗎?庫克信誓旦旦的說95%的產品要在中國製造?

庫克並沒有說謊。

但這位頂級的供應鏈大師,在另一個層面做到了「去中化」。

蘋果2023年公布的186家主要供應商當中,中國有94家企業,占比超過50%,但是,中國企業占蘋果產品的成本價值只有可憐的2%。

人家確實把產品留在了中國製造,但是把價值鏈最底端,最沒技術含量,也是最廉價的組裝代工環節留在了中國。

在核心的高價值零部件上,比如說iPhone15的存儲器,蘋果用的是韓國SK海力士的儲存方案、美國德州儀器的控制器、日本鎧俠的快閃記憶體。

鏡頭的光學傳感元件,用的是日本索尼,電源管理晶片用的是高通、意法半導體,螢幕用的是三星。

這就像是把你手中的西瓜拿走,給了你兩粒芝麻,這就能說是1+1大於1了?

何況這粒芝麻,還是個「薛丁格的芝麻」,當初優惠政策給個遍,現在一會要搬去印度,一會又可以去越南,毫無護城河之言。

03

當然,把話說回來,蘋果是一家企業,庫克也是一位卓越的職業經理人,如果有更好的選擇,他們也會選擇更好的那個。

問題就在於,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些高價值的核心零部件企業,不管是高通、索尼、三星,國內還沒有企業可以完全超越它們。

核心能力的暫時落後,也讓蘋果有理由把中國供應商排除在外。

就像當初的深圳歐菲光,被蘋果剔除供應鏈之後,擴建的產房、設備、產線、工人成為了沉重的成本,營收和利潤暴跌。

如果不是華為的突然復甦,又讓歐菲光拿到了充足的訂單,現在什麼樣還很難說。

但是,華為也只有這麼一家,除了華為之外,高端手機市場再也找不到第二家國產品牌可以與蘋果抗衡。

而中低端的手機品牌,由於缺少高端品牌的溢價能力,往往要在價格上內卷,很難給予供應商多大的扶持。

這也是為什麼從企業自身,到國家政策都在支持知名品牌的出現,推動向「專精特新」去發展。

因為只有專業加產業,做到足夠精,足夠深,才有機會突破到頂端,成就一番事業。

這也會同時帶動身後一大批供應鏈企業升級換代,吸納更多的就業,提供更高的薪水。

04

有時候,我也很感慨。

從目前經濟的發展來看,我們暫時還需要簡單的製造業,因為還有很多人要靠這樣的工作和收入來維持生活。

但是,從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求來看,我們更需要產業協同的區域平衡,要在本土誕生和成長出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擁有更好的技術和品牌知名度,拿到溢價,從而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就像今天的華為和比亞迪一樣。

華為扶持了一大批國產供應鏈企業,mate系列的手機,從mate30開始的國產零部件只有30%不到,到mate60幾乎全部都是國產零部件。

比亞迪自身做全產業鏈,少量外采,比亞迪就從去年開始大量招人,一年時間招了28萬人,今年員工總數預計超過70萬人。

當然,比亞迪不只是造汽車,也包括給華為做手機代工。

同樣,他們不只是靠數量上的人多,更是靠技術上的「專精特新」,營銷上的「專精特新」,核心能力上的「專精特新」。

讓本土的企業真正能成長起來,向高端產業發展,把利潤留在本土,再通過產業鏈條的層層傳導,平衡不同區域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財富在不同行業的分配和分布。

這是未來大的趨勢,也是我從2006年創立單仁資訊就定下的使命,包括今天我們單仁牛商也是這樣的使命:「幫助企業成長,創造更多就業」

現在還有時間,還有窗口,還有著政府扶持,但企業的發展終究是靠自己的核心能力來說話。

希望未來不會再出現那句:

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bcc29ca2d990e8b9dcaa15f25d2a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