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2023-11-03     洞見

原標題:6個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6個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作者:洞見Moon

命是弱者的藉口,運是強者的謙辭。

哲學家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每個人都在被自己的認知控制。

回頭想想,人生中很多錯誤的決策,都是我們的認知出現了偏差。

馬斯克曾推薦過一篇名為《年輕時就該明白的認知偏差》的文章。

若你能看懂,就能將自己的認知重組、更正,你的人生也會豁然開朗。

01

群體思維

作家水木然,把人分為了兩個階層。

精英階層,追求獨立,他們對人生有清晰的規劃,按照自己的設定處事,不必從群體中尋求歸屬。

大眾層級,總是成群結隊,他們所謂的群體,都是出於盲從或無聊,行動一致化,聚得快散得也快。

這種群體思維,只會讓人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慢慢被平庸同質化。

就像《烏合之眾》所說: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個體的智慧,會被愚蠢的洪流淹沒。

人一到群體中,為了獲得認同,只能拋棄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只要稍作觀察,你就會發現,只有獨立思考的人,才能脫穎而出。

康德一生未離開過自己的出生地,在漫長的獨居歲月里創立了古典哲學體系;

梭羅遠離塵囂,在萬籟俱寂的曠野中寫出了著名的《瓦爾登湖》。

所以,永遠不要害怕獨行,你孤獨了才會去創造,去體會。

不隨波逐流,不盲目從眾,才有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的機會。

02

逆火效應

相信每個人都遇到這樣的情況:

你勸別人好好學習,他卻大扯讀書無用論,認為學歷只是廢紙;

你勸朋友遠離渣男,她只覺得你想破壞她的姻緣,仍然愛得死去活來;

你勸同事努力工作,他卻認為職場都是人情世故,還在努力的都是傻子。

於是,你發現自己費盡口舌壓根就不會起作用,因為對方永遠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對這種情況,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作「逆火效應」。

指的是:你永遠無法說服一個思維固化的人,因為你越糾正,對方越覺得自己是對的,並且對你越排斥。

作家水木然曾說:當你的認知超出了對方,他就會本能地防衛和抵抗。因為每個人都在證明自己是對的,自己的尊嚴不可被侵犯。

當你絞盡腦汁地試圖去說服別人時,浪費的只會是自己的時間。

所謂:心不苦則智不開。

只有他們被騙過,被渣過,被社會毒打過,才會幡然醒悟。

尊重他人的選擇與命運,管好自己,莫渡他人,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03

沉默成本謬誤

一場電影,票價50元,看了半小時發現是部超級爛片。

這時,你會選擇離開影院嗎?

做這個決定時,應該忽略票價。它已經是沉沒成本,無法收回。

但接下來的時間,是繼續浪費在一部爛片上,還是用它去做有意義的事,是你可以選擇的。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

看完不喜歡的電影,吃完吃不下的食物,用完過期的化妝品……

甚至面對社交、事業、感情的時候,也很難脫離「沉沒成本」去思考。

其實,很多表面上看起來「得到的東西」,通常都隱藏著「無形的損失 」。

所以,我們做選擇時,不妨冷靜三分鐘,問問自己:現在的決策,有沒有被過去的付出左右?

學會及時止損,是一種智慧。

人生那麼長,買錯了東西、交錯了人、走錯了路,及時止損就好,再出發亦可重遇好風景。

人生又那麼短,別讓自己陷入沉沒成本的內耗中,當斷則斷,該舍就舍,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只有恰到好處的放棄,才能讓我們在人生路上輕裝前行。

餘生很貴,不要被沉沒成本拖垮。

04

悲觀偏見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煩惱箱」的實驗。

他找來100位實驗者,把將來一周的煩惱寫下來。

在場所有的人都寫了幾十條煩惱,他們悲觀地擔心這個,憂慮那個。

結果一周後,發現92%的煩惱都沒有發生。

然後,他保留了這8%已發生的煩惱,再過一周後大部分實驗者表示,過去那些煩惱,已經不復存在了。

因此,心理學家提出:生活中,92%的煩惱都是人們悲觀情緒臆想出來的,剩下8%會發生的煩惱大家也能輕鬆應對。

往後,學會樂觀一些,不要讓悲觀偏見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因為該來的總會來,憂慮也解決不了問題。

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失敗,把自己從災難的想像中拉出來。

換一種角度,換一種心態,萬般境遇到頭來,都只是不過如此。

05

鄧寧·克魯格效應

1999年鄧寧曾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讓學生們估算自己的分數,結果發現:

得分最低的學生,對自己的成績高估得最厲害;得分最高的學生,反而低估自己的表現。

他將這種認知偏差現象命名為「鄧寧·克魯格效應」。

簡單來說,越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越盲目自信;懂得越多的人,越能清楚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作家粥左羅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在參加一個行業峰會時,結識了一個朋友。

朋友聽說了粥左羅的商業模式後,就開始喋喋不休地說他目前的各種問題,還勸他改變策略。

聊天中,粥左羅發現這位朋友是個外行人,說的都是大放厥詞的道理且漏洞百出。

但實在架不住這人自信滿滿,口若懸河,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想法。粥左羅對此也只能笑著點頭,表示認可。

羅翔曾說: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得越愚昧,越固執。

這樣的人,往往就會陷入自以為是又不思進取的怪圈,最後越過越糟。

而認知水平高的人,永遠都在提升自己,永遠都在改正自己的不足。

往後餘生,保持空杯心態,不矜不伐。

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向外探求,向內思考。

少辯駁,多自省,在兼收並蓄中,一步步打破既有的認知壁壘,實現思維躍遷。

06

基本歸因錯誤

生活中,你可能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

我今天遲到,完全是因為電梯太慢了;

我工作沒完成,主要是分配給我的任務太難了;

今天被老闆罵,不是我做錯了,而是老闆針對我。

我今天遲到,完全是因為電梯太慢了;

我工作沒完成,主要是分配給我的任務太難了;

今天被老闆罵,不是我做錯了,而是老闆針對我。

心理學把這類想法稱為歸因理論。

如果一個人可以把成功和失敗都歸因於自己,那麼這個人得到的都將是正反饋,也會越來越努力。

相反,一個人面對自己的失敗總是各種找外界因素,那麼這個人就會慢慢喪失鬥志,乃至擺爛。

有句話說得好:「命是弱者的藉口,運是強者的謙辭。」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從不反思,也不肯做出改變。

沒有深刻地自我反省,就沒有驚人的自我超越。

向內求解,正視自己,補齊一個個漏洞,你才能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樊登曾說:如果你的生活出現了煩惱,相信我,一定是你的認知出了問題。

真正優秀的人,不僅能埋頭苦幹,更懂得反省思考。

認知出現了偏差,努力反而是一種過錯。

唯有不斷進化、修正自身的認知,才是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方式。

點個贊吧 ,往後餘生願你在生活中勤自省,多思考,不斷升級認知,洞見更廣闊的天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bc45de555b894d97e7bcc1735c0ae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