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世界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歷經了兩周談判,比原定計劃延長兩天之後,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5)於15日在西班牙馬德里閉幕。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加劇、氣候治理進程動力不足的背景下,此次大會意義重大,但最終結果與各方期待存在一定差距。
談判異常艱難,最終取得有限成果
大會於12月10日進入高級別談判階段,《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再次談及氣候行動的緊迫性,稱「機會之窗正在關閉」。大會原定於13日結束,但一拖再拖,成為「史上耗時最長、延時最長的氣候大會」。
當地時間14日早間發布的一份成果文件草案因為承諾力度不足遭到各國否決,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代表更稱之是「不可接受」,是對《巴黎協定》的「背棄」。為了避免談判破裂,本屆峰會主席、智利環境部長施密特與多國代表進行了一對一的會談。
最終各方達成折中協議,在能力建設、技術等問題上達成一致,但在被視為本屆大會核心議題的《巴黎協定》第六條市場機制問題上未能取得共識,此議題被留到2020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融資等敏感議題也未取得進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表達了其失望心情,但他拒絕認為此次會議是一次「失敗」。大會的一大成果是對9月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成立的「氣候雄心聯盟」進行了升級。目前已有73國宣布將提交增強的氣候行動計劃,其中11國已在本國政策領域開始行動。
大會在鼓勵非國家行為體加入氣候行動方面也取得成功,多個地區和城市、786家企業等也宣布致力於在205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的目標。
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矛盾凸顯
發展中國家強調歷史責任,要求已開發國家儘快兌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已開發國家避重就輕,對資金問題避而不談,反而向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施壓,企圖讓發展中大國承擔超出自身能力的國際責任,進一步提高到2030年的減排水平。
一些西方媒體聲稱,宣布將增強氣候行動的70多國排放量僅占全球排放量的10%,而排放量位居前列的發展中大國都「默不作聲」,企圖將大會成果未達預期的責任甩給新興大國。在有關碳市場交易規則的談判中,去年的分歧仍繼續,巴西等國堅持保留此前在《京都議定書》規則下積累的碳信用,歐盟等則聲稱這種做法可能會帶來重複計算等問題,使氣候行動大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大會上,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不僅以合作共贏的精神發揮橋樑作用推動談判,還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責任,在大會期間成功舉辦多場「中國角」活動,展現中國氣候行動成果和對話合作態度,贏得多方讚譽。大會主席施密特稱讚中國是推動氣候談判前行的重要一方。
美國等富裕國家被控扮演破壞者角色
被《時代》雜誌評為「2019年度風雲人物」的瑞典青年格雷塔在大會上發表演講,抨擊多國「仍在努力逃避責任」。部分激進環保組織則在會場外表達不滿和憤怒,要求已開發國家加強行動。
14日,近百個民間社會組織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美國、澳大利亞等富裕國家只為企業精英牟利,罔顧「人民和整個地球的利益」。美國將於2020年11月正式退出《巴黎協定》,但今年仍作為締約方參與談判,一些非政府組織和慈善機構指責美國在談判中只是在阻礙各方達成共識,「不是真誠地來到馬德里」。
加入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爭的美國富豪布隆伯格致力於將關注氣候的美國城市、州和企業團結起來,在大會上抨擊了特朗普的氣候政策,並稱「下任美國總統應結束給化石能源從業公司及其採掘活動的一切補助」。此外還有媒體爆料,參會的沙烏地阿拉伯代表中,有三分之一都與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有關。
此次大會在失望情緒中落幕後,2020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被賦予了更多期待。《巴黎協定》將於2020年後步入正式執行階段,格拉斯哥氣候大會是各國提交更新和加強後的「國家自主貢獻」的最後期限,也是各方敲定碳市場交易機制等具體細則的最後機會。未來一年,各方圍繞氣候行動的博弈仍將持續。(責任編輯: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