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紮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做好「潛值」「價值」「顏值」「產值」的「四值」文章,有助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發展起來,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強文化力量。
加強保護利用,挖掘轉化「潛值」
守正方能創新,守拙方能出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推動文化傳承發展,首要一步就是守住文化的「潛值」,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利用好。
堅持保護為先。歷史文化遺產歷經時間沉澱,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見證者」。要本著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的態度,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守住歷史文化街巷肌理感,留住城市「鄉愁」,讓這份「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代代相傳。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要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著力加強革命文物保護修復,讓革命文物再現歷史原貌,切實把紅色資源傳承好。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讓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大眾心中牢牢紮根。
深化研究闡釋。「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摸清文化「家底」。匯聚專家學者等力量,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歷史文化研究闡釋,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加強交流互動、展示傳播水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的碰撞中綻放新時代的光芒。
豐富文化表達。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立足生動鮮活的歷史故事,把握傳統節日重要節點,通過線上線下的傳播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將更多的歷史文化遺產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等,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在「身臨其境」中感悟文化之韻,內化精神之力。加強文創產品的設計生產,打造諸如「馬踏飛燕」玩偶、兵馬俑手辦、含故宮館藏服飾元素口紅等更多爆款產品,開拓文化表達方式,讓文化「潤物無聲」。
9月16日,參觀者在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觀展。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豐富文化供給,實現潤心「價值」
文化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血脈和紐帶,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承載著凝聚人心、引領風尚的重要功能。只有持續優化豐富文化供給,文化才能逐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推動文化場館「提檔升級」。文化場館猶如「城市客廳」,場館的提升關乎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提升。統籌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檔案館、城市書吧等資源,加快城市會展中心、文化中心、數字文化館、數字圖書館等建設,推動形成恬靜厚重「文化圈」,築起心靈棲息之地。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推動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地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傾斜,縮小城鄉和地區之間公共文化服務差距,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推動文藝創作「百花齊放」。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堅持走出方寸天地,厚植人民情懷,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在俯下身子、上雲上網中,感受風土人情,感悟歷史文化,激發創新靈感,捕捉創作素材,創作更多充滿生活底蘊、飽含人間真情的精品力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加強行風藝德的引領、人才隊伍的培養,推動文藝創作的「百花齊放」「繁花滿園」,為時代留下藝術經典。
推動文藝活動「好戲連台」。發揮基層文聯、作協、群藝館、文化館的積極作用,扶持引導業餘文藝社團、民營劇團、演出隊、老年大學及青少年文藝群體、社區和企業文藝骨幹等,積極參與展示群眾文藝創作優秀成果。常態化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紅色文藝輕騎兵」、戲曲進校園進鄉村等活動,繼續辦好農民豐收節、廣場舞、「村晚」等活動,讓更多人民群眾參與進來、樂在其中,共述文化之韻、共享文化之美。
打造文化景觀,扮靚家鄉「顏值」
「不悔夢歸處,最是故鄉情。」孩童記憶里的一山一水、一物一景總是令人魂牽夢繞、不時思念。歷史文化景觀不但是「那一抹心間的鄉愁」,還扮靚了家鄉的「顏值」。
再現「古景觀」。作為千百年文化的展示窗口,歷史古城、歷史文化街區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構築著城市的精神內核。要統籌好城市更新與保護利用,加強對歷史古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修繕,讓這些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以另一種方式「活在當下」。要加大古村落、古建築的評估認定、管理保護,讓歷史的「遺珠」始終光彩奪目。要將古詩詞與文化遺蹟結合起來,在品讀、鑑賞中感悟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璀璨。
建設「新景觀」。按照「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深度挖掘古道、古樹、古建築、古村落等文化資源,適度進行旅遊開發,把一個個文化遺產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打造文化旅遊新景觀。順應數字化發展趨勢,利用數位技術,推動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數字化,強化沉浸式體驗、互動式體驗,實現「屏對屏」的宣傳,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遍訪歷史遺蹟,感受一座城市的深厚底蘊。整合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沿線等重要文化資源,加快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新的文化標識。
打造「微景觀」。堅持抓大不放小,立足本地文化資源稟賦,推動各類文化元素進景區、進街區、進廣場,讓文化「風景線」就在身邊。精準回應人民需求,在打造雕塑等文化地標方面用心思、下功夫,讓文化地標賦能城市發展。堅持創建為民創建利民,以主次幹道上的各類硬體箱體為載體,通過繪畫、噴繪等方式,展示文化圖景,美化城市道路,打造適合「City Walk」的城市「微景觀」。
9月13日,在承德市雙橋區會龍山小學,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剪紙。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產值」
文化產業不僅能以「產業之興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更能以「文化之繁榮」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完善產業體系。發揮國有文化企業帶頭作用,保護民營文化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積極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鼓勵走專精特新發展路子,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數字動漫等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全面促進文化消費,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大力發展夜間經濟。
精準招商引資。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做好頂層設計,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在招商引資上精準發力,避免同質競爭、千城一面。加強文化資源的研究闡釋、宣傳推介,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區、歷史人文創意展示區、文化休閒融合區、文旅康養先行區等不同定位,分層分類開展招商引資,做到補短板、鍛長板,攻難點、創亮點,著力打造文旅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推動以旅彰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託文化資源培育多元化旅遊產品,加快發展度假休閒旅遊、康養旅遊、鄉村旅遊等,加強對工業遺產資源的活化利用。堅持提升硬體和優化軟體並舉、提高服務品質和改善文化體驗並重,著力提升旅遊演藝、特色節慶展會等文化供給品質,加強旅遊監管,推動提升旅遊目的地服務質量,讓遊客滿懷期待出門、滿心歡喜返程,助力旅遊消費活力充分迸發。
作者:李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