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作家梁曉聲寫就的、榮獲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人世間》,一經改編在央視播放,便出現了現象級的文化潮,央視因此創下8年收視新高,4億觀眾守著螢幕圍觀。我在住院期間也追到了劇終,看完感慨良多。這部劇為什麼如此受歡迎?
我們知道,《人世間》以中國北方城市裡一個平民社區「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故事脈絡,講述了從上世紀60年代末至2016年間中國的社會劇變和百姓生活,堪稱為「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這部劇不僅觀看人數眾多,更是好評如潮。觀眾從50後、60後一直到90後、00後,都表達了對它的喜愛。人們紛紛稱這部劇為良心劇,觀劇過程中更是感動得稀里嘩啦,集集都哭。
我們不禁要說,因為是好作家、好小說、好編劇、好導演、好演員,種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人世間》。
1
作家梁曉聲,是我國當代著名知青文學家,1949年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工人家庭,18歲上山下鄉,當了兵團戰士,有過7年知青歲月。因喜歡寫作,後被推薦上了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從事文學編輯和創作工作,後又在北京語言大學擔任中文系教授。
梁曉聲事業有成,婚姻幸福,是典型的通過讀書和知識改變了命運的代表,因此他的《人世間》也是貫徹了讀書改變命運的理念。同時,現實中他的妻子非常賢惠,終其一生支持他的創作,照顧他的家庭,包括他的精神病哥哥。因此,他的著作里的女主形象非常的溫柔、堅韌、有力量,是一種美好的存在。
這和寫了《平凡的世界》同樣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路遙就不同,路遙對「知識改變命運」這一觀點保持著謹慎的樂觀,書中的人物也沒有靠讀書改變自己,僅僅是精神上變得富足一些。這種創作上的不同與兩位作家的人生經歷迥異是密切相關的。
作家的創作都要取材於現實生活,因此,本人的經歷是重要的來源。梁曉聲的知青生活經歷,就是他進行文學創作的靈感和重要源泉。在《人世間》之前,他就創作了《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師恩難忘》《年輪》等系列知青小說,好些都風靡一時。可以說,在北大荒知青文學這一塊,梁曉聲是扛把子的頭牌,很多文學青年都拜讀過他的作品。
同時,在當代作家中,梁曉聲也是少有的高產作家。除了自發創作,他也常常應約寫書,但內心並不情願,只是出於社交需要。他評價自己的書:「有影響,但不暢銷」。他對外界說:「我可以寫出暢銷書,寫了這麼多年,我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麼操作就會暢銷,但我不願意這麼干。」
《人世間》就出自這麼一個有閱歷、有文人操守、發展還算平順的知識分子和文藝工作者之手。這本巨著115萬字,耗費梁曉聲5年時間,是他古稀之年的心血之作。
這部用最傳統和最樸實的方法創作的長篇小說,充滿著誠意和使命感。梁曉聲以自己近70年的人生積累、生活閱歷和智慧判斷,完成了「寫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富有年代感的作品」的心愿。
2
《人世間》是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共3部曲。著作以北方某省會城市一個平民區共樂區為背景,以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21世紀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小說刻畫了以周氏三兄妹為主的十幾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以質樸的文字展現了他們的生活、工作、愛情、婚姻和家庭,描繪了他們在中國近50年來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中生活的磨難與困苦、奮鬥的尊嚴與榮光。
他們性格命運雖各有不同,但始終恪守勤勞堅忍、自尊自強、正直善良、珍愛友情、樂於助人。
小說就是通過普通人瑣碎而平凡的生活,道盡一代人的崢嶸歲月。用一句讀者的評論說是「以普通塑造普通,以平凡成就平凡,以人間煙火盡顯百態人生。」
好的作品來源於紮實的生活體驗,梁曉聲從小生活在城市,更了解城市底層百姓的生活。他用他厚實的生活積累和健旺的創作活力,以小人物竄起了大時代,以普通人的視角和感情見證了整個中國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
作品主旋律,正能量,有理想和情懷,但又接地氣,有煙火味兒,貼近百姓生活,富含真情實感。所以拍成電視劇後,觀眾無時不刻都能感受到濃濃的現實感和強烈的生活氣息,很容易產生廣泛而強烈的共鳴。
尤其是小人物多舛的命運、複雜的人性、真實的人生,這些都曾發生在我們的祖輩、父輩身上,甚至是我們自己這一代所經歷的,能不引起內心的波動和共鳴?多少人從小說和劇中看到親人和自己的影子?共鳴中可以說有滿滿的回憶殺和熟悉的親切感……
而從藝術的高度,《人世間》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詞如此評價:
「梁曉聲講述了一代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奮鬥、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群體,具有時代的、生活的和心靈的史詩品質。他堅持和光大現實主義傳統,重申理想主義價值,氣象正大而情感深沉,顯示了審美與歷史的統一、藝術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也有評論如此說:
讀完《人世間》,一個久違的漢語詞彙呼嘯而出:豐贍。不僅因為115萬字的規模,也在於其氣勢如虹而又縱橫紛紜的包容度。
好的長篇小說就是作者向公眾展示帶有相當自足完備的知識系統,在這個系統里,作者所持的世界觀、歷史觀、生命觀,以及個人的品格、教養等都會無處隱遁,而作品正好也回應了長篇小說所賦予的這種使命感和閱讀期待。
與此相關的是,作者要在遵守長篇小說的基本戒律之下,以個性的表現方式向公眾勾畫出一個更具真實意味的另一個世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世間》是與真實的人世間互相觀照、互相拷問,並互為表里的另一個屬於梁曉聲的人世間。
3
作為小說的《人世間》是純正的嚴肅文學,而搬上熒幕被普通大眾喜歡則需要大的改編。縱然如此,憑藉小說史詩般的描寫,現實主義的工業題材,還有眾多小人物的刻畫,按照導演李路的話說,也是獲獎的小說里最適合拍成電視劇的。
為了找到好的編劇,李路最初聯繫的是《人民的名義》的編劇周梅森和好友陳道明,而後兩位都一致推薦王海鴒,認為她更適合,是她的強項。
王海鴒也是業界知名的編劇,尤其擅長家庭、情感類題材,能將中國人的情感和家庭觀念與不斷變化的現實之間的張力呈現到最佳。代表類作品有《中國式離婚》《牽手》《大校的女兒》等。
但她之前習慣於自己創作,這次接手《人世間》算是破例。她說是原著打動了自己。在她看來,原著是動人的嚴肅文學,其特點就是純正:「我剛開始學寫作時,老師和前輩告訴我,文學創作一定要切忌故事性,不要那麼多巧合和人造衝突,那是通俗小說的寫法。衝突性越少顯得越真實,
只有真實才能打動人。」
而將原著改成劇本時則要求恰恰相反,「電視劇是戲劇和文學的結合,無巧不成書、一唱三嘆、一波三折、起承轉合都是它必需的,否則這麼長時間很難讓人看下去。」 必須把小說里的東西影像化,人物的心理活動不能只落在文字,而是必須得讓他行動起來。
她說,文學的技術手段是文字呈現漂不漂亮,電視劇則要做技術分析——幾分鐘大高潮,幾分鐘小高潮,明的「三角」關係不好,就寫暗的「三角」。
「但兩者本質上是相同的,內容第一,人物第一,真正能打動人的是內容和人物。」
她提到細節的重要性:「假如說宏觀層面是一個大骨架,那麼細節就是骨架上的血肉。骨架當然很重要,但最後呈現給別人的、決定你好不好看的,還是血肉。」
就因為有了王海鴒的加盟,電視劇《人世間》顯得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無數的細節感人至深,劇中的演員也是哭戲眾多,極具感染力。
從結果看,《人世間》的確做到了「以小見大」「以細見長」,在節奏、衝突方面張弛有度,娓娓道來,有著良好的觀劇效果。
當然,也有一些網友和觀眾並不滿意劇中某些人物和情節的處理。吐槽比較多的是周楠的角色設定和結局、水自流的人設割裂,以及對周秉昆的性格變化,認為都不如原著有邏輯。然而,瑕不掩瑜,絕大多數觀眾的買帳和口碑就是市場最好的證明。
4
要說《人世間》的成功,肯定首先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導演李路。沒有李路,就沒有電視劇《人世間》。
與現在電視劇大火所不同的是,當初李路導演拿到《人世間》影視改編權的時候,可沒多少人看好它的前景,甚至很多投資人都拒絕投資。就在電視劇開拍時,還有不少業內仍在質疑。
但李路堅持了下來:「在那一屆獲得茅獎的幾部長篇小說里,《人世間》是最適合改編電視劇的,有人物,有歷史縱深,有具體事實,它深層次地展示了這50年來中國大的變化,熱血燃情。」
從2017年小說出版發行後聯繫梁曉聲、找投資,到2019年作品獲獎、正式買下影視改編權,再到給編劇幾年時間改編,最後於2021年開拍,然後是正式的播映,一路以來,李路經受了太多的嘲諷和懷疑,幾經磨難和委屈,終於收穫了成功。
為了這部劇,李路導演生了一場大病,瘦了20多斤,至今還在吃中藥調理。也為了拍好這部劇,他都是親自挑選演員,親自拍鏡頭,用179天完成全部拍攝。作為製片人和導演,他一直面對的是跨度50年的劇情、1000多個工作人員、100多位有名有姓的演員,其中的複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而李路拍這部劇的初衷竟是「對工人階級有感情」,他說他被《人世間》這個故事的厚重感和對近50年中國人生活史的細節呈現所打動,希望能夠將其打造成一部品質之作,拍一部中國50年變遷的劇。當他真誠地對梁曉聲講起自己和家人的故事時,兩人一拍即合。
梁曉聲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書寫出來後,有很多公司來找他談版權的事情,但很多都是夸公司實力雄厚,資金雄厚,卻很少告訴拍這部劇的意圖,只有李路打動了他。
同時,李路也是一位名導,他執導過的戲有《老大的幸福》《山楂樹之戀》《人民的名義》《天衣無縫》《巡迴檢查組》等等,其中《人民的名義》也是當年的爆款,收視率超過了8%。
李路對現實題材創作有著豐富的經驗,而《人世間》就是現實得不能再現實的作品。正因為真實,才能直抵人心,打動觀眾。
5
如果說電視劇《人世間》的成功觀眾最直觀的理解就是演員演得好,我相信沒人會反對。因為作家、原著、編劇、導演這些都是幕後的事情,觀眾看不見、摸不著(除非讀過小說),而劇中所有的情節、故事和人物,都要靠演員的表演才能呈現出來。演員是離觀眾最近的。
而在電視劇開拍前,李路導演就說了:「這部戲,我全部啟用實力派演員,不要關係戶,不要流量明星。」
在他看來,一部劇最終的成敗、好壞演員很重要,不僅要看主要演員,還要看配角,看群演。
「《人世間》有四梁八柱,四梁是周家三兄妹和周秉昆的妻子鄭娟,我們請了雷佳音、辛柏青、宋佳和殷桃來演。八柱的演員也都是實力派,像薩日娜、張凱麗、丁勇岱、宋春麗、于震等等。這批人搭起來的班子,往人物里一塞,就沒有不合適的。演員合適了,戲也就好看了。」李路說。
果然,《人世間》這部大劇讓人們看到了一批熱愛表演、演技精湛到炸裂的好演員、實力演員。
主角中,飾演周秉昆的雷佳音、飾演周秉義的辛柏青、飾演周蓉的宋佳、飾演鄭娟的殷桃,都是中生代實力派演員,演技個頂個,都是挑大樑的人物。他們各自為觀眾呈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這之前就深受業內和觀眾的喜愛與好評,有的早已獲獎無數。
而配角中,飾演周父的丁勇岱、飾演周母的薩日娜、飾演詩人與周蓉丈夫的成泰燊、飾演周秉義妻子郝冬梅的隋俊波、如飾演金月姬的宋春麗、飾演郝省長的馬少驊、飾演「六小君子」和他們媳婦兒的一眾演員,還有水自流、駱士賓、周楠、馮玥的演繹者……都貢獻了精彩紛呈的表演。
雖是配角,戲份沒那麼多、角色沒那麼重,但每個人都演活了人物,有血有肉,非常立體,非常真實,富有層次感,體現了豐富的人性,彰顯了表演的魅力。
還有一大群可以稱為「老戲骨」或演技派的「客串」演員,如飾演曲秀貞的張凱麗、飾演姚立松的馮雷、飾演老書記的李建義、飾演馬守常的白志迪、飾演省市領導的陸毅和胡靜,都是我們熟悉的面孔,他們很多都是《人民的名義》中的主演。而在這部劇里,他們卻甘當綠葉,襯托著眾多的其他實力派演員。
所以,《人世間》可謂是好演員扎推的戲。從他們的表演來看,無論主角還是配角,都深入人心,他們真誠而投入的表演,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螢幕、真實可信。
很多觀眾一邊看就一邊彈屏,表示「這部劇肯定要獲獎」,或「哪個演員獲獎都不奇怪」。
而導演李路說,他們即使是群眾演員,也在給這部戲加分。比如,開常委會的群演,往那一坐就是開會的樣子。
正因為看重電視劇的品質,才會有對每個演員的親自把關和嚴格挑選,才有拍攝過程中兼顧主演、配角、群演、近景、遠景、真實道具的完美呈現。
所以,人們說這是一部用心製作的精良之劇,確實是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