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因為種種原因人們會對一樣東西痴迷,甚至上癮,比如電子遊戲、藥品、賭博、酒精……
那如果痴迷的對象是一個人呢?
國外著名的社群網站 reddit 上曾有人發帖提問:「你因為對一個人痴迷而做過的最毛骨悚然的事情是什麼」?
有過相關經歷的網友在下面回答
我對他念念不忘,保留了一小塊沾有他血跡的紙巾,貼在筆記本上(最近把它扔掉了,但保留了至少 10 年。)
我目前正在寫一本完整的小說,內容大致是關於她對她的婚姻不滿並與我發生外遇的故事。
對方越不回應,我就越興奮。我敏銳的大腦可以將對方明顯的冷漠跡象轉變成一種感興趣和欲擒故縱的姿態,並試圖說服自己相信它們。
因為對一個人(網友)著迷,我花了很長時間存錢,跑到另外一個國家去見她。在看到她的真實身份後,我的迷戀就結束了,我恨她不是我想像的樣子。
與傳統意義上理解的愛情或慾望不同,這種情感狀態表現出「極端情感依賴、強迫症行為和過山車一樣的情感波動」。
心理學家 Dorothy Tennov 創造了詞彙「痴迷」( limerence)來描述這種狀態。她於 1977 年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第一次使用這個詞彙,並於 1979 年出版了《Love and Limerence》。
在書的開頭,Dorothy Tennov 寫到:「這不是愛,它表現為對某個人的強迫性情感,這個人超過了所有其他人。但通常,它被稱之為愛……」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種現象:為什麼一個人會對另一個人上癮,又該如何應對?真正的愛與被愛究竟是什麼樣的?
01
「我感覺自己對 ta 上癮了」,但為什麼這不是「愛」?
痴迷前期和愛的感覺很相似——你吃飯睡覺都在想著一個人,ta 在你心裡那麼完美,你渴望得到 ta 的回應,關注 ta 的一切,很像是墜入愛河了。
但心理學家 Dorothy Tennov 在調查訪問了很多人後發現,「愛情」或者「慾望」並不能概括這種狀態,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比如她的朋友海倫(離異,有過多段浪漫關係)就表示:「我就是不明白怎麼會有人有這種感覺,怎麼會有人對另一個人如此重要?」
這也是她為何要創造一個新的詞彙——痴迷,來描述這種「以愛之名」存在的、被隱藏起來的痛苦。
1.愛情需要回應,痴迷通常是單方面的,對方越不確定渴望越強烈
痴迷源於對情感回應的強烈渴望,但對方的回報意願通常是不確定的。一般的浪漫關係中,對方一直不回應,你可能就算了,但在痴迷中,不確定性程度越大,對痴迷對象的渴望就會越強烈。
而且這種不確定性似乎是痴迷存在的必要條件,一項研究中調查對象這樣回顧她的痴迷經歷:「如果對方表現出對一種對忠誠的、更深層次的關係的興趣,這種迷戀就會消失」(Wyant BE,2021)。
那個人的吸引力就在於 ta 的缺席。
2.愛情是可以調節的行為,但痴迷幾乎是「不可控的」
與強迫症類似,陷入痴迷的人也面臨不斷入侵的思維,並會採取強迫性行為來減少不確定性。
他們可能會與自己不斷的沉思作鬥爭,比如對痴迷對象的崇拜、對回應的渴望以及對在痴迷對象面前如何表現自己的擔憂(Wyant BE,2021)。他們會不斷和朋友談論所渴望的人,多次閱讀他們的簡訊,故意經過痴迷對象可能會出現的地方(家、公司、常去的健身房),甚至採取跟蹤的行為等。
這些思考和行為可能會對正常生活造成干擾,他們明白這一切既不健康也不理性,但卻無法停止。愛情雖然也會上頭,但痴迷的關鍵在於「不可控」。
《YOU》
3.痴迷不一定都和「性」有關
痴迷中「性」的慾望不是必須的,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痴迷對象有可能是所有年齡和性別的個體,比如一位年輕女孩經歷的多位痴迷對象都是年長的女性,她本身也並非女同性戀或雙性戀。對於她來說,這種與痴迷相關的思想和情感遠遠超過了她所喜歡的男性所具有的吸引力的強度。
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性不足以滿足需要,痴迷是對性以外的更多渴望。」(Wyant BE,2021)
4.愛上的是真實的人,痴迷的對象往往是頭腦中的幻想
人們往往會「偶像化」痴迷對象,認為他們在「性格特徵、身體特徵以及學術或專業成就方面都優於自己」,因此「不僅要接近他們,而且試圖效仿他們」。
因此研究者認為痴迷的真正對象是頭腦中的幻想,而非現實生活中的那個人(朋友、同事、導師等)。「人們自己塑造出一個發光的形象」(Dorothy Tennov,1979)。
愛情中也往往會經歷理想化的階段,但最終這些濾鏡會逐漸消散,你會了解和關心面前這個真實的人。但當你感興趣的是讓那個人實現你心中的某個想法,而不是 ta 到底是誰時,痴迷就會發生。
5.愛情前期也伴隨激情和衝動,但會逐漸轉化為更為穩定的關係。但痴迷不會,它從頭到尾都伴隨劇烈的情緒波動,且幾乎不會有結果
在戀愛關係中,一個人最初的強烈感受和反應,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和,從而發展為一種更加穩定、親密、相互信任和承諾的關係。
但陷入痴迷時,強烈的情感只會變得越來越強烈、普遍和具有破壞性,不斷在欣喜若狂和絕望之間上下反覆,而這一切都取決於痴迷對象的反應(Wakin,A.,&Vo,D.B,2008)。
6.愛讓人感覺良好,給人力量,痴戀削弱一個人的力量,導致功能受損
愛是一種積極的力量,但痴迷則伴隨著焦慮和痛苦,人們可能會體會到一種巨大的空虛,試圖用另一個人來填補這個空洞,這就是為什麼覺得沒有痴迷對象就活不下去。
當一段痴迷的關係結束時,悲傷感往往更加強烈,會導致一系列類似成癮物的戒斷症狀,比如胸部或腹部疼痛、睡眠障礙、煩躁和抑鬱等(Wakin,A.,&Vo,D.B,2008)。
也因此,一個痴迷的人在「分手」後不久就迅速「愛上」另一個人是很常見的,他們需要有人來填補這種情感空白。
《YOU》
02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陷入痴迷?
1.陷入痴迷的人普遍報告經歷過某種類型的童年創傷,比如被拋棄、嚴重忽視或虐待
當童年有過被拋棄的體驗時,遇到痴迷對象時,被愛的渴望就會被喚醒,他們會將其當成象徵的父母,而父母是不可取代的,因此看不到其他選擇,這也加劇了他們的極端化。
來自 limerencea 社群的一位網友曾發帖:「我在情感上受到了一位自戀母親的嚴重虐待和忽視,小時候她最喜歡告訴我的事情之一就是,沒有人喜歡我。我意識到我的痴迷讓我能夠擁有幻想的關係,而不必真正面對我的依戀問題。」
2.存在某種未滿足的需求,想要「得不到的東西」
痴迷的本質不僅僅在於「渴望」,而是渴望一種「不存在的、得不到的」東西,這可能和人們早期未被滿足的種種需求有關。
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曾這樣解釋未被滿足的慾望——「慾望的對象根本上是一種缺乏,即它是永遠也得不到滿足的。它就是那種不停地尋找其對象,然而又尋找不著它的東西。」
也因此,驅動人們陷入痴迷的動力並非痴迷對象本身,而是那種「得不到的感覺」,是維持幻想的需要、滿足慾望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pexels
3.研究者還發現,那些感覺孤獨的人的更容易受到痴迷的影響
「如果人們有大量未滿足的社交需求,並且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其他人可能感興趣的跡象就會被孤獨的人抓住,很容易在 ta 的想像中建立起遠比現實社交接觸更重要的東西。」(Shaver et al.1985)
而當幻想/虛假的關係感覺比真實的關係更安全時,也更容易讓人產生迷戀。
03
如何掙脫痴迷的「牢籠」?
痴迷並非一種病症,我們都可能在生命的特定階段對某些人產生「痴迷」的情感。但如果它已經干擾到你(或者痴迷對象)的正常生活,並帶來明顯的痛苦感(比如低自尊、焦慮、抑鬱等)時,可能就需要考慮專業人士的幫助了。
有研究表明,暴露反應預防、認知重組和行為激活技術等多種心理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減少自我診斷為痴迷的個體強迫行為的頻率、數量以及扭曲的信念。這些治療方法多改編自治療強迫症、焦慮症的方法(Wakin,A.,&Vo,D.B,2008)。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試試這些方法減少自己的衝動行為:
1.把衝動行為變為一個選擇
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她的很多來訪者身上發現,大多數的痴迷行為,看似不可控,實際上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產物,開始的衝動在付諸行動之前往往已經醞釀良久。這是一個關鍵的區別,如果你在做一件事之前經過了思考,那就不是衝動行為,而是你選擇了這種行為。
也因此可以用一些方法幫助自己做出另一種選擇——「不去做」,比如在周圍貼上一些停車標誌作為「視覺警鈴」,視覺符號往往比語言對我們更有影響力。每次感到要衝動行事(比如給痴迷對象瘋狂打電話或者跟蹤 ta 時),這些符號會提醒我們停下來。
圖片來源:pexels
2.尋找其他情感支持,把衝動「說」出來
你可以尋求一些情感支持,他們的主要任務是陪你說話,在那些你感覺自己撐不住了,快要做出痴迷行動的時刻,找到 ta,不管是當面說還是電話里說。當你把事情說出來,就不大可能做出來了。
3.做一些讓你開心的事
不少痴迷者發現,當他們由於焦慮、無聊或兩者兼而有之而感到焦躁不安時,試圖接近痴迷對象的衝動會更加強烈。因此你可以試著做一些開心的事(也許你很久沒有過了,試著想想過去那些能給你帶來喜悅和滿足感的事情,可能是吃一頓火鍋,去大自然野營,或者運動等),轉移注意力,改善自己的情緒狀態。
也許你會意識到,原來除了痴迷對象,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期待和投入的事情,比圍著 ta 的房子轉圈圈更能讓人快樂。
當然,這些方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痴迷的行為是一個信號,真正需要面對的是一個人內在那些更深層次的、久遠的創傷和渴望。
以及更根本地,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和另一個人建立起真實、穩定、親密的聯繫。
參考文獻
————————
Wyant BE.(2021). Treatment of Limerence Using a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Patient Experience. doi:10.1177/23743735211060812
Wakin,A.,&Vo,D.B.(2008).Love-variant:The Wakin-VoI.D.R.model of limerence.Inter-Disciplinary- Net. 2nd Global Conference;Challenging Intimate Boundaries
Dorothy Tennov.1979.Love and Limerence .ISBN 978-0-8128-6286-7
Shaver, Phillip; Hazan, Cindy .1985.Incompatibility, Loneliness, and "Limerence"", in Ickes, W. (ed.),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Relationships. Springer Se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Springer, New York, NY, pp. 163–184, doi:10.1007/978-1-4612-5044-9_8
【美】蘇珊·福沃德;克雷格·巴克著,一言譯,《執迷:學會正常地愛與被愛》,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5月
作者:寒冰
責編:Kuma
封面:Sergey Filimonov
如果你發現自己時常陷入「痴迷」的困境,
並為此影響到情緒與正常生活,
請及時尋求心理健康幫助,
專業的諮詢師會和你一起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