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將化橘紅、地黃、麥冬、天冬4種物質納入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這標誌著產自茂名化州市的道地中藥材化橘紅「藥食同源」得到認定,化橘紅產品能夠進入更多的銷售領域。
公告顯示,本次公布的4種新增食藥物質,主要根據《食品安全法》和《食藥物質目錄管理規定》,充分考慮其在我國的傳統食用情況、地方需求以及國際管理經驗,並經試點生產經營和風險監測,綜合論證確定。
公告明確,化橘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收載,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Citrus grandis 『Tomentosa』)或柚(Citrus grandis(L.)Osbeck)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乾燥外層果皮。化橘紅在廣東、廣西等地區有作為食品原料食用的歷史,主要方法為泡茶、煲湯、燉肉、入菜、傳統方式製作飲料、糖果、蜜餞果脯和糕點等。按照傳統習慣正常食用,未見不良反應報道。
化橘紅正式納入食藥物質目錄,將有力促進「化橘紅之鄉」化州三產深度融合發展。此前,儘管化橘紅具備「藥食」兩用歷史,在《中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中有收錄,但在《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中卻沒有收錄。因此,化橘紅法理上僅限於藥用,尚不能作為食品原料使用,導致化橘產品類別不豐富,產業鏈有待延伸,產品推廣和銷量受限,未能充分發揮其對經濟社會的拉動作用。
鑒此,茂名和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並推動化橘紅增補進入食藥物質目錄申報工作,於2020年年底籌劃,2021年初啟動,2022年起全面大力推動,開展各項化橘紅安全性評價工作,直至此次化橘紅「藥食同源」得到認定。
化橘紅素有「南方人參」之稱,是化州獨有的中藥材和地方資源,明清時期被列為宮廷貢品,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被廣東省列為立法保護的嶺南八大道地藥材之首,是「中國四大南藥」和「十大廣藥」之一。目前化州已成功申報化橘紅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市化橘紅種植面積超13萬畝,年產鮮果6萬多噸,乾果1.2萬多噸,從事化橘紅產業人員超35萬人,種植、加工、銷售企業達1542家,全產業鏈年產值超過102億元。此外,先後發布了《地理標誌產品 化橘紅質量等級》等10項地方標準,構建廣東省化橘紅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4個省級科技研發中心,創建1個化橘紅產業「博士後工作站」,取得國家專利技術30多項、歐洲發明專利4項、國家保護處方3項。
近年來,化州市大力發展金融服務、物流配送、電子商務、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新業態,引導第三產業逐步實現主體多元化、業態多樣化、設施現代化,煥發產業新氣象。下一步,化州市將全力推進化橘紅三年種植面積倍增等7大行動,力爭4年內化橘紅全產業鏈產值突破200億元,10年內突破千億元。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紅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廖志略說,化橘紅「藥食同源」得到認定,打破了產業發展瓶頸,其產業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活力。在化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化橘紅產業走進多元化開發的時代,在醫藥、保健、膳食方面的應用將會得到更廣泛的發展,產業鏈條將得到延長。
「將打破化橘紅出口瓶頸,推動化橘紅走出國門。」廖志略說,合作社正在申請化橘紅出口備案,因為藥物的特性,需要滿足許多條件。隨著「藥食同源」特性得到認定,可以按照食品申請,將更容易滿足,進一步宣傳中醫藥文化和非遺,增強化橘紅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文、圖 | 記者 詹翔閔 全良波 通訊員 陳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