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閱讀?你可能犯了這幾個錯誤


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公布了結果。數據顯示,2018年0-8周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僅為7.1本,閱讀率為68.0%,低於2017年的75.8%。

兒童圖書閱讀率降低,與部分成人誤解早期閱讀有關。不少家長不清楚在終身閱讀這場馬拉松中,孩子應該何時起步,更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齡前兒童的識字總量應控制在300-500字之間

當前,早期閱讀正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然而,許多閱讀活動看似進行得火熱,卻與孩子的心智成長與發展的需求背道而馳。「大部分家長看待兒童閱讀,功利性的目標比較明確。」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劉曉曄說,「很多家長把兒童閱讀和知識、考分聯繫起來,希望通過閱讀能給孩子將來的考試或升學帶來幫助。」

「識字崇拜」成為幼兒早期閱讀的「重災區」,當家長用功利的心態看待兒童閱讀時可能會失望,孩子的閱讀體驗也是無趣的。

「學齡前兒童的識字總量應控制在300-500字之間為宜,家長間不必攀比。」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委會漢字教育科學化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潛表示,選擇讀本要以培養兒童熱愛讀書的情趣為上,家長不要越俎代庖。

視角轉移至幼兒園,教師接受過專業的學習與培訓,能更準確地把握孩子的心理。但是,許多幼兒園開展的閱讀活動都存在問題。「把兒童圖畫書只當成一種工具,沒有真正發揮其價值。」劉曉曄舉例說,每到全國愛牙日,教師便找出幾本和刷牙知識相關的書來閱讀,將圖畫書當成促進孩子養成刷牙習慣的工具,卻對內容不做深究。同時,肆意打擾孩子閱讀的現象屢見不鮮:幼兒剛剛進入故事情境,教師就急於進入下一個教學目標,很多幼兒無法專注閱讀,一臉茫然地跟隨著教師的節奏;一些延伸活動照本宣科,實質上是違背了禁止「小學化」教學的要求。

「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民族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戴汝潛說,閱讀習慣問題的解決只能寄希望於「從娃娃抓起」。目前,「零歲起步」是國際幼兒教育界關於早期閱讀所達成的基本共識。出生即閱讀,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輸入和輸出能力,對未來的學業以及個人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來,「儘早閱讀就是一切」。戴汝潛解釋,「儘早」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兒童書面語言學習起步的關鍵期,已經具備「形、音、義、用」等幾個方面的條件。中外兒童教育家的研究表明,接觸和學習文字符號越早,對於智力開發越有好處。古今中外眾多傑出人才,都受惠於早期閱讀。二是根據漢語、漢字的特點,書面語言學習要「儘早」到「開卷第一課」,即開課「見字」「認字」,而不必讓孩子先學習拼音,或離開短句單個地認字。

0-6歲是培養兒童閱讀興趣,形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早期閱讀是促進讀、寫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在閱讀過程中,孩子接觸到書面語言和文字,對文字符號也會敏感。「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孩子通過閱讀能夠提高理解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的語言與思維能力均得到了鍛鍊,這才是早期閱讀的內核意義。」劉曉曄指出。



呼喚科學兒童觀

提起兒童繪本,一些成年人對其的印象是「太簡單」「只有幾個字」。但文字少是否意味著易讀懂呢?對於很多人來說,能夠充分挖掘繪本內容,並通過有效閱讀將內涵表現出來,還是難度頗高的。

劉曉曄曾經和團隊做過一項親子閱讀的調查。從幼兒園中選取了60組家庭組織親子閱讀,通過錄像觀察,60組家庭中能夠正確閱讀的家長不超過3位。

劉曉曄告訴記者,從觀察中發現,家長閱讀經常出現兩種問題

第一種,家長從頭念到尾,完全不關注孩子的關注點,也沒有進行簡單的互動;第二種,家長在閱讀時不停地向孩子提問,將書中的完整信息「肢解」得七零八落,且很多問題和繪本故事的主線嚴重偏離。這樣,家長只會將書讀「厚」。實際上,把書從「厚」讀「薄」的過程,才是讓孩子進行閱讀理解和鍛鍊高級思維能力的過程。

閱讀之前,成人需要首先搞清楚繪本里講的是什麼。劉曉曄記得自己給孩子讀過一本畫著抽象拖拉機的繪本,哪部分是鏟斗、哪裡是駕駛室、方向盤在哪裡……這些都是孩子從繪本上能夠接觸到、形成直觀印象的,但講解圖形結構卻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要重視不同領域的內容,有了這樣的早期接觸,孩子的感性經驗也在慢慢積累。」

「有的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之後數學成績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理解語言表達的數學內容是什麼,這就是說明性語言基礎沒有打牢。」劉曉曄說,挖掘繪本內容,閱讀語言也很關鍵,除了要將敘事性文字讀懂,還要把書中的說明性語言讀出來,這部分文字最能表現故事的邏輯層次。

不可忽視的是,早期閱讀需要將繪本故事與孩子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否則對孩子來說讀的就是「無用之書」。除了繪本,日常中我們接觸到的很多素材都是可以讓孩子去閱讀的。飯館裡的菜單上很多都是示例圖和說明性語言的結合。賓館的餐廳門口可以看到提示牌:早上7:00-8:00旁邊畫兩個人,8:00-9:00旁邊畫6個人,哪個時段是高峰期就一目了然。劉曉曄指出,這些內容孩子都可以讀懂,都可以被當作閱讀的題材。

人類天生喜歡聽故事。兒童需要閱讀,這是一種本能行為。他們可以並且有足夠的能力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品,成人應該做的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而是追隨孩子的腳步,為孩子的興趣提供支持。閱讀能滋養幼小的心靈,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要神化早期閱讀,孩子的吃飯、睡眠和運動同樣是非常重要的,閱讀並不能代替這些事。成人要把兒童觀放在心間,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讓閱讀體驗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相得益彰,為孩子的精神世界繪出豐滿的底色。

end

來源|本文系光明日報教育家雜誌社原創

作者 | 趙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