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縣城到入選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的高速發展要感謝兩個人

2019-11-29     語文道


在清朝晚期,鄭州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城,然而時間僅僅過了100多年,鄭州已經發展成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並成功入選國家中心城市。如此跨越式的發展,在全國是不多見的。鄭州鳳凰涅槃的背後,是一種交通方式的變革,而這一切的變革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張之洞,一個是盛宣懷。

高速發展的鄭州

張之洞,大家都比較熟悉。他是清政府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曾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等職務。在位期間,他身體力行,大力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等


實業。1889年,張之洞時任湖廣總督。他有感於南北交流不便,便上奏清廷,力主修筑北京盧溝橋經由河南至漢口的盧漢鐵路,以貫通南北。晚晴的漢口,工商業異常繁榮,是僅次於上海的大都市。修建一條從京城到漢口的鐵路顯的尤為必要。當時,清政府也正想是實政救國,鐵路是首要之舉。張之洞的奏請很快得到清廷的應允。

張之洞視察京漢鐵路

盧漢鐵路從河南經過時選擇了鄭州,多少讓人有點意外。當時鄭州的西邊有河南府所在地洛陽,東邊有開封府所在地開封,這兩座城市都是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古都,政治地位很高,如果排除自然因素,非洛陽或開封莫屬。而問


題恰恰出在了自然因素上。盧漢鐵路經由河南時,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從哪裡修橋渡過黃河。開封一帶的黃河是著名的懸河,不僅投資大,風險也很大;洛陽一帶多山區,如果修路,穿山鑿洞自不必少,成本也就上來了。相比而言,鄭州北邙山脈盡頭「灘窄岸堅」,經濟便利,成了修橋的不二選擇。最終,經張之洞拍板,決定在鄭州建黃河鐵路橋。


鄭州黃河大橋

不得不提的是,張之洞在主持盧漢路務時,起用了主張「藉資洋款」的幕僚盛宣懷,盛宣懷後為朝廷鐵路督辦大臣,盛宣懷對黃河大橋從鄭州北邙山山脈盡頭經過也持一致看法。


盛宣懷

盧漢鐵路1897年4月動工建設,1906年火車通車,後來改為京漢鐵路。這個時候,張之洞又萌生了另一個想法,修築經洛陽溝通陝西、甘肅的鐵路。這條鐵路初步實施後,盛宣懷即奏請清廷修建作為該線支線的汴洛鐵路,汴洛鐵路也就是隴海鐵路的前身。從此以後,京漢鐵路與汴洛鐵路在鄭州交匯,鄭州成為中國鐵路的「心臟」。根據史料記載,清朝末年,盧漢、汴洛兩條鐵路建成,鄭州成為繁華商埠……自此之後,鄭州邁入了近現代化的征程。


鄭州火車站

這兩條鐵路不僅繁榮了鄭州的經濟,也讓這座城市的框架得以改變。比如,火車站取代以前的縣衙,後來又以車站為中心,相繼興建了大同路、德化街、苑陵街等街道,鄭州以火車站為核心的城市框架逐步成型。

當我們回溯歷史,探究鄭州發展源頭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想到京漢鐵路與汴洛鐵路,也很自然地想到這兩座鐵路的推動者張之洞和盛宣懷。從這個意義上上講,他們二人是鄭州發展的源頭,鄭州發展不能不感謝這兩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SB0uW4BMH2_cNUgg9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