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低價旅行團的那些「坑」

2020-01-19     濟南市歷下區檢察院

原文首發於502期《法治周末》04版


一個老年旅行團遊客正在一家首飾店購物。資料圖 圖/網絡

「羊毛出在羊身上」,當團費低於市場價三分之一、成本又低於路費時,這極有可能是低價旅行購物團。低價團多半是靠強制誘導遊客購物,來彌補交通、門票、住宿、飲食以及導遊的費用。


  「報名費只要9元,跟團北京周邊一日游只需19元。」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的某社區內,一名旅行團的推銷員正向路過的大爺、大媽們介紹他們的旅行產品。


  今年60歲的謝阿姨(化名)和61歲的楊大叔(化名)這5年相依為伴。「女兒平時比較忙,一個月也就回家兩次。」謝阿姨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他們老兩口因為閒來無事,便與朋友一起報名參加了北京周邊一日游的旅行團,「計劃是跟團出去散散心,也打發打發時間」。


  據楊大叔介紹,此次跟團的目的地是懷柔,行程當天來回,車接車送,往返車費也很划算。「可誰曾想,到達懷柔後,便開始推薦消費了。」


  「導遊將一車老人帶到懷柔的一個農場,除了參觀以外,農場遍布推銷員推銷有機農產品,比如有機黃瓜、有機西紅柿等。」楊大叔說。


  「在現場推銷人員的『宣傳』下,最後很多參觀的老人都掏錢買了農產品。」於是謝阿姨也忍不住下車購買了總計600元的東西。「後來我才明白,這個旅遊團就是個低價購物旅遊團。」


資料圖 圖/網絡


01

被低價「吸引」的遊客


  近年來,很多旅遊城市都曾出現過導遊強制消費事件。


  2019年2月24日,多段旅客提供的視頻顯示,為了勸服旅客在購物點購買翡翠玉石等,導遊刁某展開了「教科書式」的「說教」,令眾人反感。


  2018年2月5日,雲南麗江有遊客因未購物,被導遊怒斥「鐵公雞」:「你們什麼都不買,那我給你一桌子飯,你站在旁邊看一下,能飽嗎?」隨後,有聲音稱該旅行團是購物團。


  2017年12月17日,一前往雲南景洪旅遊的網友發視頻稱,自己因購物少遭導遊怒罵,稱其「騙吃騙喝」,起衝突後被趕下車。


  ……


  據悉,這些強制性消費的旅行團多是低價旅行團。


  北京市京師(大連)律師事務所TMT法律事務中心主任安順律師表示:「資本是逐利的,低價優質在市場中無法長期生存。一般來說,旅行社的利潤最終來源於遊客,旅行中的購物、參觀、小費等每個環節都可能是旅行社的利潤增長點,導遊會想辦法讓你在這些環節將失去的利潤補回來,遇到綜合素質較差的導遊,可能還會強制遊客購物。」


  「並不能說所有的低價旅行團都等於低質旅行團,低價旅行團也並非全是坑。」安順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在一定條件下,控制成本也能夠增加利潤,有些國家和地區對一些旅行團有特殊補貼,有些旅行社能夠拿到特定航線或者交通線的低折扣,還有的是為了打造前期品牌」。


  「不過,質優價廉的旅行團不是誰都能碰到的,它非常考驗遊客的鑑別力。」安順著重說道。


  話雖如此,仍有不少遊客「前赴後繼」地跳入低價旅行團的「深坑」中。這其中還不乏赴港澳、海外等地的遊客。


  據有關媒體報道,一些赴泰國遊玩的中國遊客經常會被「忽悠」購買珠寶項墜、佛牌以及當地寺廟「供」的佛像。2019年12月29日,一位來自武漢的消費者舉報,遊客在重慶一旅行社組織的「泰國雙飛5晚6日游」行程中,疑似遭到誘騙,在泰國芭提雅金龍寺以28000泰銖(摺合人民幣6535元)的價格「請了一尊塑料佛牌」。


  此外,還有遊客以超低價參加「珠港澳」旅行團。


  有網友吐槽,「珠港澳」旅行的第一天,遊客到達深圳後會坐上前往香港的大巴車。在大巴車上,會有一個自稱導遊的人推銷產品,例如電子產品、香港手機卡、化妝品、首飾等。抵達香港後,經歷短暫的遊玩時光後,這些遊客就會被帶入購物現場,比如金店、手機店等,導遊甚至還會惡狠狠地告訴遊客:「你們出來旅遊的費用,都是這裡的老闆出錢,你們必須購物!」


  離開香港後,下一站就是澳門。情況依舊如此,導遊不僅帶領遊客去各種店鋪購物,還會帶著成年遊客前往賭場。等離開了澳門,就回到了珠海。這也是購物的最後一站,「著名」的珠海蠶絲就出自這裡。


  整個行程當中,在旅遊景點停留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其餘時間都輾轉在各種各樣的商鋪內。


資料圖 圖/網絡


02

低價團為何屢禁不止


  低價團,顧名思義,價格便宜,因其購物的特點,也被稱作購物團。


  低價團的特點,就是報名的團費低於旅行社的成本價格,以大量購物店的回佣作為成本補償。於是,人頭費、購物回扣成了旅行社賴以生存的根本,參加購物團的遊客們怨聲載道,旅遊購物糾紛層出不窮。


  法學博士、南京旅遊職業學院副教授印偉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低價團的存在,源於很多旅遊者、消費者更注重產品的價格而非質量,於是很多的旅行社就選擇打價格戰,將自己的價格放在正常成本價以下,以保證自己的競爭優勢。」


  然而,旅遊法第35條明確規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遊活動,誘騙旅遊者,並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遊項目獲取回扣等不正當利益;第55條規定,旅行社違反第35條的,嚴重者,可責令整頓、處以罰款甚至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責任人也會被處罰。


  安順律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不合理的低價」並不易界定,而且沒有遊客投訴或者缺少強制購物的證據,旅遊主管部門即便依照法律規定,也無法插手,只能將其交予市場調控。


  安順進一步解釋道,許多遊客沒有與旅行社簽訂合同的意識和習慣,不能提供充分證據,甚至一些外地遊客不配合調查,這都給調查工作帶來一些困難。


  明明法令禁止,為何不合理的低價團亂象還屢禁不止?


  一方面,如今的旅遊市場、旅行社的經營主體法制意識比較淡薄,唯利是圖;另一方面,我們的執法部門在執法的力量、配備、人員保障上都跟不上,所以,造成了某些低價團游離於法律之外的現象。


  因此,除了在建議國家加大打擊力量、旅行社合理設計精品旅遊產品外,還建議廣大遊客、消費者保持理性,增加分辨度。不能僅僅看到價格低,更應看性價比。


  當前,遊客普遍缺乏理性消費意識,一味追求「低價」旅遊產品,盲目壓價。部分遊客雖然對價格的合理性存在疑問,但仍然抱著「撿便宜」的僥倖心理參團。甚至個別遊客把能否打折作為是否出行的主要決策因素,哪家旅行社的價格低就選擇哪家旅行社。客觀上講,遊客消費心理不成熟,不僅讓部分違法違規旅遊經營者有機可乘,也是「不合理低價游」產品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資料圖 圖/網絡


03

如何避免低價旅行「坑」


  安順認為,高質一般與高價成正比,選擇低價旅行團其實就意味選擇了風險,要想完全避免低價旅行團的「坑」,只能是不去選擇它,有條件的,完全可以選擇自助游或者選擇純玩團。


  「羊毛出在羊身上」,當團費低於市場價三分之一、成本又低於路費時,這極有可能是低價旅行購物團。低價團多半是靠強制誘導遊客購物,來彌補交通、門票、住宿、飲食以及導遊的費用。


  因此,遊客在選擇旅行社時,一定要查看旅行社的《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沒有證照的旅遊代理點一般是黑中介。


  參加低價團的遊客,大多數是對旅遊市場不熟悉的消費者,他們出行經驗少,功課準備不足。然而,還有一部分消費者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抱著僥倖心理,賭一把自己的運氣,結果多數落進早已準備的陷阱中。


  那麼,選擇低價旅行團如何才能避免陷阱呢?


  安順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起碼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查看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確保正規;其二,付費前查閱並簽訂旅遊合同,防止風險;其三,選擇信譽等級較高的旅行社,質量相對有保障;其四,敢於拒絕相關人員的不合理要求。


  在安順看來,防止低價旅行團的坑,還需要主管部門主動作為。


  以著名旅遊城市大連為例,大連2008年便出台了《旅行社服務質量信譽等級劃分與評定》,通過細化評級標準倒逼旅行社提高服務質量,間接壓縮了低價團零費團的生存空間,遊客通過查看評級,便可在價格和質量中找到較好的平衡點。


  安順表示,除了良好的制度設計之外,主管部門還需加大巡查力度,積極回應遊客投訴,維護遊客權益。


來源:法治周末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QSgu28BUQOea5OwcCO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