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宋興華
在城廂鎮東街我找到了凈土晨鐘,在城廂鎮西郊找到了文瀾秋月,可惜這兩處景致已經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只能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
那麼同樣在城廂鎮境內的寶塔臨江又怎麼樣呢?
它是否還聳立在冠紫山上,俯瞰著毗河滔滔東流呢?
金堂八景
最重教的景致--寶塔臨江
《金堂縣誌》中的「冠紫山」
我粗略的知道寶塔臨江是在冠紫山上,冠紫山在趙鎮與城廂之間,但是具體位置不清楚。
俗話說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在十五里一帶打聽,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冠紫山,更不知道寶塔臨江。
只有一個70多歲的大爺,知道冠紫山,也知道山上曾經有座塔,卻沒見過。
百年前美國社會學家甘博鏡頭下的金堂
從我打聽的情況來看,年輕人幾乎都不知道寶塔臨江的存在。老年人聽說過寶塔,但是寶塔叫什麼名字不知道,也沒有見過。
那麼寶塔臨江這個景點到底還在不在呢?我們的心不禁忐忑起來。
直到碰見一個大姐,事情終於有了轉機。大姐說冠紫山上以前確實有座塔,她爸見過塔腳子(塔基坑)。
大姐的爸爸叫劉昌忠,是當地人,已經70多歲。得知我要尋找兩百年前的古塔,劉大爺很熱心的給我帶路。
我們離開公路,朝一片樹林走去,路慢慢由寬變窄,最後只能在荒草和茂密的樹林中前行了。
劉大爺說,這片林子平時極少有人來,看來寶塔已經被世人遺忘很久了……
最後,劉大爺帶我走進樹林深處,指著一個大坑說,這就是塔腳子(塔基坑)。
嘉慶版《金堂縣誌》記載:
金堂縣令謝惟傑寫詩讚道
「
欲為瀛島無雙品,先作文壇第一峰。
」
《金堂縣誌》中的「寶塔臨江」
清嘉慶九年(1804年),金堂縣令謝惟傑倡議集資,在舊塔基上重建一塔,塔基高兩丈,基上建閣又高兩丈,共九層,改名培風塔,並將考中功名的學子姓名刻在塔上。
由於此塔濱臨江邊,取名「寶塔臨江」,列入金堂八景。
謝偉傑給這座塔取名培風,就是培植文風的意思。
目的就在於興學、辦學,倡導尊師重教。鼓勵讀書人,積極進取功名。
凡是考中舉人、進士者,可將姓名鐫刻培風塔上,名揚後世。
站在冠紫山上,俯瞰江水,彷佛看見莘莘學子金榜題名,衣錦還鄉,春風得意,門庭生輝;父老鄉親,舉杯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