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
星星1979
延期至2020年6月底
OCAT研究中心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面對發生著劇烈變化的中國政治文化環境,一些志同道合的藝術家開始走在一起,組織群體,並推出「同人展覽」。其中包括如1979年1月在上海舉辦的「十二人畫展:探索、創新、爭鳴」,同年2月在北京由「春潮畫會」組織發起的「新春風景靜物畫展」,同年4月的「自然·社會·人」藝術攝影展,7月由「無名畫會」組織發起的「無名畫會作品展覽」,等等。這些展覽通常都是在公園、文化宮等地舉辦,作品也多為非政治性的主題,如風景、靜物、裸體等。
同人群體和同人展覽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蔚然成風,它們將當時浮現並被討論的藝術問題集中地呈現了出來,包括如「形式美」的問題,以及非官方藝術或另類藝術的湧現等。這些同人展覽通常都被視作是「非官方」或「半官方」的,其原因在於,這些展覽在公共場所舉辦時大多並未獲得官方的許可,這些群體也大都是由未經過科班教育、系統學習的業餘藝術家組成。
首屆「星星美展」現場 1979年 攝影/李曉斌
1979年9月27日在中國美術館鐵柵欄上舉辦的首屆「星星美展」就誕生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參展的藝術家其時並未像「無名畫會」的成員那樣保有長期穩定的關係,而是在藝術家黃銳、馬德升的組織下新近認識——這兩位藝術家同時也是非官方文學雜誌《今天》的創辦者——直到次年,「星星」成員才正式成立了「星星畫會」。參展的20多位藝術家在此次展覽上展出了150餘件作品,包括繪畫、雕塑、素描、版畫等。經藝術家的商議和計劃,這場非官方的戶外露天展覽與中國美術館內慶祝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的官方藝術展覽同期舉行。
儘管展覽吸引了諸多觀眾,引發了強烈反響,但在展出兩天後被取消了。但在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迅的幫助和協調下,此次展覽轉移到了北海公園的畫舫齋繼續展出。
1980年第二屆星星美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觀眾在美術館外排起長隊 圖片來自網絡
正如當時的社會環境在經歷一場變革,藝術本身也在實踐對變革的渴望。就此而言,這個群體及其展覽並非與官方背道而馳,而是在藝術創作與展覽的維度上推進。事實上,展出的百餘件藝術作品也無法涵蓋在一個主題或類別之下。藝術家作為社會人群的一個構成部分,展覽作為一個載體和渠道,所呈現的更多是人和社會在那個特定歷史時段的表達。隨著第二屆「星星美展」於次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從牆外走進牆內,中國的當代藝術也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新的一批藝術家、藝術創作及藝術運動。
儘管「星星畫會」從此淡出了歷史舞台,但這個群體及這場展覽在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書寫中卻是不可或缺的。40年後,那個激盪在變革中的中國政治文化環境已成為遙遠的過去,中國當代藝術也在全球化和資本化的政治經濟席捲中大為改觀。隨著親歷者個體記憶主動或被動的不斷模糊,隨著更多的文獻資料不斷地浮現和整理,在歷史縱軸的時間節點上如何講述這段歷史,這個問題既是歷史的,也與當下和未來有關。
北京OCAT研究中心舉辦的展覽「星星1979」選擇以首屆「星星美展」為切口,延續其一直以來展覽史的研究線索和方法,即以一個或多個特定的展覽——而非特定的藝術家或作品——為對象展開研究。「星星1979」因而更多的是觀看首屆「星星美展」作為一個同人群體的露天展覽在中國當代藝術展覽史上的坐標。因此,展覽第一部分的「大事記」大致勾勒了1976—1980年間中國經歷的重要事件,並用其時記者的鏡頭所拍攝的北京街頭呈現了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北京城市空間的樣貌、文化場所的氛圍,以及人們的日常風貌。大幅的首屆「星星美展」現場照片與這樣一些文字和畫面在入口處首先帶著觀眾進入那個時空。
展覽的第二部分「『星星』與『今天』」則將視線聚焦到這個時空當中的文化圈。根據一位法國記者所拍攝下來的一次「星星」聚會,展覽現場還原了當時的藝術家之家——這個空間既是住所,也是畫室,還是藝術家、詩人及同好分享詩歌、音樂、藝術及思考的地方。一張當時的北京地圖標註了「星星」藝術家與「今天」詩人的住處、他們聚會的地點,以及重要文化活動發生的場所,以地理學的方式呈現了當時北京的文化網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部分「星星」成員同時也是「今天」的成員,藝術家們為詩人的詩歌作畫,為《今天》雜誌創作封面和插畫;「今天」的詩人們則為藝術家的作品作詩——多幅紀實照片與《今天》的文獻資料相互交織,折射出當時文化圈緊密的合作。
首屆「星星美展」作為此次展覽的研究對象,在展廳的地下空間中得以重建。根據當時的照片及影像資料,展覽的這一部分重現了在中國美術館鐵柵欄上的展覽。至此,展覽從大的政治社會氛圍進入到當時的北京文化圈,再到這樣一個展覽的真正實現。與展覽重建並行的是當時國內外媒體關於展覽的報道,觀眾觀展之後的留言及詩歌、樂曲創作,攝影師們拍攝下來的展覽現場實況。這些文獻資料與重建的展覽一起為觀眾還原了當時展覽發生時的情形。
在首屆「星星美展」與第二屆「星星美展」舉辦的間隙,藝術家們在這幾個月里就藝術創作及此次展覽做了一番思考,並將其轉化成了書寫。此間,更多隨後的整理、採訪、創作也在繼續。這些文獻資料構成了展覽的最後一個部分,展示了展覽在結束之後的迴響。
至此,這場展覽的歷史軌跡也從開始到結束,畫上了句點。但「星星1979」對這場歷史軌跡的由宏觀至微觀,由事件至經歷,由發生至體驗的描繪則提供了展覽史研究的一個節點,一個可出發之處。今天這場展覽是基於事件與文獻的生產,以及在事件之上所誕生的其他媒體、影像、書寫,同時還包括孕育這樣一些生產的社會、文化環境及人的因素。正是這樣一個總體敘事,讓1979年9月27日發生的一場展覽成為了一個藝術稜鏡,這面稜鏡讓我們看到,這個節點上的關係和故事是交織複雜的,而非單向對立的;這場展覽的發生是藝術領域的一例,也是社會浪潮中的一股支流;其發生、發展和結束並非當時的個例,而是當時社會自上而下所有人和事的趨勢;是對歷史的預言,也是對未來的啟示;是小圈子的故事,也是大歷史的備忘。
文/夏筆
供圖/OCAT研究中心(除署名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O_vXnIBnkjnB-0zfVi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