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作中國象棋和西洋棋子力價值比較的研究,首先列出兩種象棋的子力價值:
圖1是中國象棋子力價值表
1. 活動範圍
(1)活動範圍的數值就是活動區域的大小,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棋子最多有幾種走法;
(2)馬的活動範圍在中央和次邊線有所不同;
(3)炮的活動方式和攻擊方式不同,所以活動範圍和攻擊範圍不同;
(4)兵在過河前和過河後的活動範圍不同。
2. 開局的子力價值:開局的子力價值標誌著開局時棋子發揮的作用,一般而言子力價值大的子應當儘快出動;
3. 中局的子力價值
(1)中局的子力價值就是兌子價值,當然,這種兌子價值並非是固定的;
(2)兵在過河前和過河後具有不同的兌子價值,進入九宮時價值最高;
(3)不同局面下子力價值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對方有雙車的情況下,仕的價值明顯比相的價值高,而對方有雙炮的情況下,雙相的價值明顯比雙仕高;
(4)中局時兵種的組合會產生不同的價值,例如雙仕或雙相的價值明顯高於單仕相,馬炮的價值略高於雙馬或雙炮(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兩兵聯合的價值要比分開時高;
4. 殘局的子力價值
(1)殘局的勝負遵循「子力價值判斷法則」,一般來說進攻方的子力價值(不包括仕相)總和大於防守方(包括仕相),就可以取得勝利,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2)兵的殘局價值取決於兵的位置,底兵最低,其次是低兵(次底線和倒數第三線),高兵(更高的位置)最高;
(3)作為進攻方,炮的價值還取決於是否有仕相,有仕相時才可以發揮自身價值,但計算價值時仕相併不算入其中,沒有仕相時,炮的價值會大打折扣;
(4)跟「子力價值判斷法則」相差較大的典型局面只有:單馬(5分)不勝單相(3分),其他局面如:單兵(3分)不勝單是仕(2分)等、三高兵(9分)勝仕相全(10分)等,偏差不會大於1點;
(5)進攻方能否取勝還取決於防守方棋子的位置,例如單車(10分)對雙馬(10分)或馬雙相(11分),只有防守方棋子占據特殊位置時才可守和。
圖2,中國象棋
對於西洋棋,類似的表格可以在任何基礎教程上找到,這裡就不再列出。西洋棋的兌子價值很好計算:後——9,車——5,相——3,馬——3,兵——1。
當然,這裡有幾點要注意:
1. 開局原則正好與中國象棋相反——先出動價值小的子,後出動價值大的子;
2. 考慮象的格子互補性——雙相的價值比馬象和雙馬高;
3. 殘局時需要考慮兵的增值,增值因素有幾個:(A)是否通路兵,(B)是否有根,(C)離底線的距離,(D)升變格,增值的最高價值是8;
4. 殘局情況複雜,跟「子力價值判斷法則」相差較遠,例如:馬相可勝單王,但雙馬只有在對方有一個高兵的情況下才可勝單王。
圖3,西洋棋的棋盤和棋子擺法
下面就對中國象棋和西洋棋的棋子作比較:
由於中國象棋和西洋棋只有車的走法完全一樣,所以可以把車的價值定為相同的分值(10分),這樣就可以對中國象棋和西洋棋作比較。
圖4,中國象棋和西洋棋子力價值比較
因此可以作出結論:中國象棋的棋盤比西洋棋大,但子力總價值卻比西洋棋小,所以就「火力密度」(子力總價值和棋盤大小的比值)而言,西洋棋比中國象棋大一倍多。「火力密度」這個指標可以引出棋局的很多特徵。
火力密度小的戰場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突破,這一特點形成了中國象棋的特徵——在中局時很容易形成對攻的局面,甚至對殺。因此,中國象棋對殺法比較重視,棋局更多地在中局收場,進入殘局的機會不多。
火力密度大的戰場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消耗,所以西洋棋的中局過程是頻繁的子力交換過程,很容易進入殘局。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洋棋更重視子力的價值,這種價值通常會帶入殘局。另一方面,相對於殺法而言,殘局的技術更加重要。
本文系「象棋殘局解析」原創,歡迎評論轉發,關注我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