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療保障局近日下發《關於印發醫療保障定點醫療機構等信息業務編碼規則和方法的通知》指出,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醫療服務項目、藥品和醫用耗材等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已全部完成。預計到2020年,實現全國醫保系統和各業務環節「一碼通」,全面發揮標準化在醫保管理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記者了解到,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覆蓋13億人的醫療保障網。醫療保障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信息化支撐,建設「統一、高效、兼容、便捷、安全」的醫保信息平台,對提升我國醫療保障治理能力至關重要。
信息業務編碼標準是建立全國統一醫保信息系統的基礎和突破口。然而,我國一直未能形成統一的標準化體系,各地醫保工作中普遍存在標準不統一、數據不互認等問題,無法開展有效的大數據分析應用,難以適應新時代醫療保障治理工作的要求。
國家醫保局成立後,成立網信領導小組,全面啟動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國家醫保局局長鬍靜林親自主持召開醫保信息業務標準專家座談會,強調要按照統一決策部署,將醫保業務標準制定工作作為首要任務,為建設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系統打下良好基礎。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施子海曾表示,只有數據編碼標準統一,實現數據互認,才能夠形成全國層面、區域層面的大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應用,為醫保籌資、待遇保障、支付制度、藥品和耗材招標採購、基金監管等政策制定提供決策支撐,從而促進醫保精準科學管理,特別是在藥品降價、高值醫用耗材治理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2018年8月,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分類、統一編碼、統一發布、統一管理」的總體要求,國家醫保局啟動了15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制定工作。
今年6月,國家醫保局率先上線了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醫療服務項目、藥品和醫用耗材等4項編碼標準資料庫和動態維護平台。
9月26日,國家醫保局公布醫療保障基金結算清單、定點醫療機構、醫保醫師、醫保護士、定點零售藥店、醫保藥師、醫保系統單位、醫保系統工作人員、醫保門診慢特病病種、醫保按病種結算病種、醫保日間手術病種等11項醫保信息業務編碼規則和方法。同時,在國家醫保局官方網站開通「醫保信息業務編碼標準資料庫動態維護」窗口。
截至2019年9月底,藥品企業已線上維護產品信息120459條;醫用耗材企業已維護註冊證信息17298條,規格型號2000萬條,其中已在各地使用的產品有1198萬條。而9月底上線的醫保結算清單等11項編碼標準在提高醫保管理效率,編碼易識別、全兼容,機構人員全覆蓋、結算更便捷等方面也各具特色。
國家醫保局稱,通過實現編碼標準化,將推動包括藥品、醫療耗材等醫療費用在地區間、醫療機構間的數據比較,促進信息公開透明;強化醫保對招標、採購、使用各環節監督管理,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實現國家和各省(區、市)之間數據互通,開展大數據分析應用,提升治理能力。同時助力「網際網路+醫保」建設,為老百姓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醫療保障服務,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在醫保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
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組織部分地區開展信息業務編碼的應用測試工作,通過測試地區的先行先用和深度參與,驗證相關信息業務編碼和資料庫在日常醫保管理工作中的兼容性和適用性,以便進一步完善編碼資料庫,優化動態維護流程,為全國普及推廣積累經驗,推動形成全國醫保信息業務「通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