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科學大事件,還有一件即將發生

2019-09-27     直擊科學

對於科學愛好者來說,2019年絕對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

50年前,「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成功登上月球,人類踏出了登月的第一步。

150年前,門捷列夫發明元素周期表,成為化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400年前,開普勒第三定律被提出,行星運動的規律慢慢揭開面紗。

除了重大的歷史周年,也有令人驚喜的新發現。

年初,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我們第一次見到了月之背面的風光。


四月,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正式發布,不僅確認了黑洞的存在,也為後續的黑洞研究打下了基礎。

上個月,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終於組裝成功;不出意外的話,它將於年內發射,我們可以看到更遙遠的宇宙景色了。

除了這些,在即將到來的十一月,一次探索之旅也在等著我們加入。

11月3日,八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將齊聚北京,在騰訊科學WE大會的舞台上,向我們分享他們對世界奧秘的探索。

穿梭宇宙空間,卻幾乎不與宏觀世界發生作用的「幽靈粒子」;科幻小說里具有創造力和自我意識的粒子機器人;可以實現自主行駛,可能是最接近獨立思考的自行車……

大會剛剛公布的嘉賓陣容和話題,每一個都足夠吸引眼球!




捕捉「幽靈粒子」

探索宇宙起源之謎


和過去六屆一樣,今年的演講者同樣傑出,同樣個性十足。作為《三體》的忠實粉絲,最期待的,是來自中科院的王貽芳院士。

王貽芳,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丁肇中的學生。過去十年,他領導了國內兩大粒子物理實驗,使中國的高能物理走到了世界前列。

王貽芳的重點研究方向是中微子。這種粒子誕生於大爆炸的第一秒,攜帶著比光更早的宇宙信息;由於它們幾乎不跟宏觀世界發生作用,所以被稱為「幽靈粒子」。

研究它的振蕩模式,有助於進一步揭開宇宙起源之謎。

當初,在學界對「中微子振蕩是否存在」尚有爭議的情況下,王貽芳帶領團隊在大亞灣耗費數年時間,發現了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並精確地測量到了其振蕩機率。

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國際物理學界的震動,被譽為「中國本土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王貽芳也成為第一個斬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中國人。

話說,這樣一位頂級科學家,從粒子出發,帶我們探索宇宙空間的秘密,想想就有點期待!

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成功,也讓王貽芳有了更加大膽的想法——建設一個十倍於大亞灣的超級實驗室。

他預言,超大對撞機的建造將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走到世界前列,未來半個世紀內必將產生極具價值的科研成果。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一想法遭到了大量業內人士的質疑,其中就包括楊振寧教授。


2016年9月,楊振寧公開發文稱「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理由是大型對撞機造價過於高昂,不是中國當前的燃眉之需。

雖然第二天,王貽芳便撰文對楊振寧進行反駁,堅定地表示,大型對撞機的建設,將直接關係到中國未來的高能物理研究能否成為國際領導力量。

但要頂住輿論聲浪和學界泰斗的質疑,其壓力可想而知。

在這次騰訊科學WE大會上,我們或許能理解他從未改變的執著,讓我們一起期待中國高能物理學的未來。

治癒癌症女童

為「絕症」帶去生命的希望

同樣讓人期待的,還有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Carl June 教授。


2011年,他的團隊用自己開創的 CAR-T 細胞療法,成功治癒了一名急性白血病復發的小女孩艾米麗,且此後三年複查都未檢測到癌細胞,堪稱醫學界的奇蹟。

癌症,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每年會帶走數百萬人的生命。而 CAR-T 細胞療法通過喚醒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

這一療法首先從患者體內,提取能抵禦和消滅感染、腫瘤、外來異物的 T 淋巴細胞;然後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造成專殺腫瘤細胞的 CAR-T 細胞,最後輸回患者體內展開治療。

就好像給鋼鐵俠穿上了「反浩克裝甲」,專治浩克。


Carl June 也因該成就,被《時代周刊》評為「2018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 100 人之一」。


但有一個問題:目前 CAR-T 藥品實在太貴,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這讓無數患者再次陷入了絕望之中。

好在 Carl 他和團隊,一直在為降低 CAR-T 藥物的成本而努力。希望那一天能儘早到來。

除了王貽芳和 Carl June,這次WE大會還邀請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Hod Lipson、著名理論物理學家 Brian Greene、清華大學的施路平教授等科學界權威級人物。

Hod Lipson 教授和團隊研發出了能夠自我建模的仿生群體「粒子機器人」,實現了機器人群體遷移的重大突破,該研究成果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

Brian Greene 教授是最前沿的理論物理學領域之一的「弦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也是「世界科學節」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在全球科普事業的舞台上大放光芒。

施路平教授,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一定看過由他打造的「成了精一般」的自行車:能夠完成自平衡、語音控制、自動避障和目標追蹤等等操作。

這次大會上,施路平教授將和我們講述該自行車的核心——「天機芯」的前世今生,描繪他心目中的「未來式AI生活」。

這樣一場大會

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讓人意外的是,這場少數人才會關心的,去商業化的科學大會,騰訊已經做到第 7 年,去年的全球在線觀看人次已經超過 900 萬。

記得過去兩年,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現場聽會,有些孩子還得到了和科學家面對面採訪的機會。

當孩子們認真地向科學家請教那些宏大、深奧的理論時,好像真的在他們眼中看到了光芒。或許因為這樣一個機會,他們中真的會有人走上科學之路,將人類的探索之路延伸更遠。

這是對孩子們的意義。可能對你我來說,這場大會的意義又不盡相同。

找到屬於你的意義,去現場見證未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CI3dW0BJleJMoPMoY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