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醬。
作為一個北方人,聽到「沙茶醬」這個詞,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火鍋小料,還是我從沒嘗試過的那種。
在北方的火鍋店裡,小料台的中心永遠是麻醬的,沙茶醬只配當一個邊緣角落的陪襯。
可是,就是這樣一種在北方頗受冷落的醬料,卻是閩南人民必不可少的「廚房神器」。
從一份火鍋蘸料的組成上,就能大致猜到它出自哪個地方。
閩南人民究竟有多愛沙茶醬?
總結一句話就是——萬物皆可沙茶醬,沙茶醬才是一頓飯的靈魂。
牛肉火鍋配沙茶醬屬於常規操作,餃子蘸沙茶醬屬於改良搭配,至於涼皮拌沙茶醬,那可能是只有閩南人和潮汕人才能接受的創新菜式了。
沙茶藕丁,是我沒見過的菜式。
北京人鍾愛芝麻醬,湖南人專寵辣椒醬,四川人偏愛油碟,閩南人離不開的便是這口沙茶醬。
沙茶醬仿佛是味蕾的開關,只要一點,便能在閩南人的舌尖迸發奇蹟。
01
海的味道,沙茶醬知道
沙茶醬的原料,可謂包羅天地萬象。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花生米、比目魚乾、蝦米末、蒜泥、香菜末、辣椒粉、芥末粉、五香粉、沙姜粉、芫荽粉、香木草粉、鹽和糖……等等。
小小一瓶沙茶醬,便包括了「鮮」、「香」、「辛」、「甜」和「咸」多種風味。
泉州版沙茶醬的製作。
閩南地區臨海,不僅在食材充滿了海的味道,就連醬料也是如此。
加入海味的醬料,會沖淡辣椒、芥末的辛辣感,同時提升花生和芝麻的香味,使沙茶醬的口感更加富有層次。
小時候我常聽到一句某海苔的廣告——「海的味道,我知道。」
長期生活在內陸地區、幾乎沒有見過海的我,那時便對海的味道充滿了好奇。
福建美食:燒烤海鮮配沙茶。
增添了「海味」的東西,總是讓人帶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熟悉海的人會心一笑,沒見過海的人心生嚮往。
沙茶醬也是如此。
02
沙茶醬的萬能搭配公式
做數學題有萬能公式,沙茶醬也有。
與各種食物的「排列組合」,形成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沙茶派」美食。
福建廈門名吃海鮮沙茶麵。
沙茶麵,甜香爽口,油而不膩。
面的製作十分簡單,其靈魂,就在於沙茶醬。
只是除了沙茶醬,它的配菜也令人矚目。
除了海鮮版,還可以有豬雜版:豬心、豬肝、豬腰、豬大腸……一碗面,算是和豬過不去了。
雖然有點對不起豬,但只要嘗過一次沙茶麵,都不禁感慨——「果然香!」
沙茶排骨。
沙茶排骨,咸鮮入味。
因為沙茶醬本身「鮮」的特點,用於肉類調味便優勢盡顯。
肉質鮮嫩的排骨,遇上鮮味滿滿的沙茶醬,自然迸發出味蕾的美好體驗。
而且,這道菜製作簡單,味道鮮美,是閩南地區日常閩南的「招牌」。
最最重要的是,沙茶排骨——真的很下飯!
沙茶膏蟹鍋
沙茶海鮮,鮮鮮相遇。
沙茶醬與海鮮,屬於是閩南加閩南的配置了。
靠海而生的人,對海鮮的烹飪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不需要繁瑣複雜的步驟,將海鮮倒在一起翻炒或燉煮,再加入沙茶醬,便是一道美食。
盤點一下這些沙茶醬製成的食物,絕對好吃,且製作方法相對簡單。
不得不感慨,沙茶醬真是閩南人做菜的「萬能公式」!
03
來之,安之
沙茶醬的背後,是多元地理文化的融合。
沙茶醬,原名叫Satay,譯做「沙嗲醬」或「沙爹醬」,是一個舶來品。
晚清民國時期,許多閩南人與潮汕人迫於生計,「下南洋」謀生活,又在半生風雨漂泊之後回歸鄉里,也帶回了印尼特產「沙嗲醬」。
印尼名吃沙爹雞肉串。
印尼的沙嗲醬,本是用於烤肉蘸料,味道較為辛辣。引入中國後,閩南人和潮汕人分別進行了不同的改良,形成了今天的閩派沙茶醬和潮汕派沙茶醬。
閩南的沙茶醬里加入了海鮮乾料,減弱了原有的辛辣,增加了芝麻、花生的香氣。
因為「嗲」與「茶」在閩南話中發音相似,因此演變成了今天的「沙茶醬」。
閩南豪華版沙茶麵。
其實,說今天的沙茶醬是舶來品,也是不太準確的。
經過了近百年的磨合與適應,沙茶醬已經融入了每一個閩南人的血液中。閩南人對家鄉的牽掛,有時可能就寄托在一瓶沙茶醬上。
百年前,祖先背井離鄉到異國打拚,帶回了美味的沙茶醬;百年後,青年人為了夢想奔走他地,帶著美味的沙茶醬,也帶著對家鄉的思念。
沙茶醬,既來之則安之;閩南人,升起爐灶,打開沙茶醬,便是家鄉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