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汽車企業逐漸崛起,最受傷的當屬一些合資車企,銷量大幅下滑導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甚至轉變為巨額虧損,長安鈴木、東風雷諾黯然退出中國市場就是典型的例子。去年11月份,東風集團將其所持有的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掛牌出售,引發了人們對於起亞這家韓國品牌未來的猜想。
2021年,東風悅達起亞所有車型的總銷量已不及2016年巔峰銷量65萬輛的三分之一,目前銷量表現最好的車型為起亞智跑(參數|圖片),但銷量也僅為2940輛。至於旗艦轎車K5,在一月份僅取得了1293輛的成績,在中型車市場排名在20名開外。起亞K5剛進行換代不久,還特意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凱酷,但是這一取悅中國市場的做法並沒有取得相應成效。
通過品牌旗艦車型的市場表現往往能看出一個車企的發展趨勢,K5凱酷(參數|圖片)在換代之後,不僅外觀內飾經過全新設計,在尺寸參數也進行了全面升級。車長接近五米,軸距則達到了2900mm,動力總成則從原來的1.6T+7DCT、2.0L+6AT更改為1.5T+7DCT和2.0T+8AT,配置方面的提升沒有轉化為銷量上的增長,問題出在產品的質量環節。2020款車型存在諸多小問題,這讓它在同級別車型中的性價比優勢瞬間蕩然無存。在售賣環節,推出的終身免費保養服務實施細則未能與用戶解釋清楚,也是引發投訴的重要原因,對於品牌的影響是難以挽回的。
除了主力車型的市場表現不佳,三方合資的車企股權結構可能也是陷入銷量泥沼幕後的原因之一。國內多數合資企業都是兩方出資,且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自主品牌所占股份不得低於50%,雖然股權分配有政策約束,但是在公司內部重大決策方面不同企業在合資品牌中的地位卻有不同。尤其是東風悅達起亞作為一家三方合資企業,股權占比為東風集團25%、悅達集團25%、起亞50%,但是三家企業的地位相差懸殊,東風是實力雄厚的國有企業,悅達雖然同為國有企業,但是實力與東風不可相提並論,起亞是技術轉讓方,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人多除了力量大,也更容易產生分歧。這也是一些合資品牌逐漸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對市場缺乏判斷,產品更新換代慢,發展戰略混亂,從近年來起亞在國內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出。
去年年底,東風正式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合資公司,但是25%的股權如何進行分配仍然懸而未決,預計將在今年的北京車展進行公布。沒有了國內大企業的「干擾」,起亞終於能夠放開手腳,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戰略布局。高端化和電動化是悅達起亞官方的重點提到的方向,加速導入更具競爭力的全球車型,逐步停產10萬元以下車型,並將每年引入至少1款電動車。去年下半年引入的起亞嘉華(參數|圖片)其實可以看作是新戰略實施的開端,但是銷量表現並不理想,價格偏高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從一眾二三線豪華合資品牌在國內的生存現狀就能看出,起亞的高端化之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還有可能陷入與自主汽車品牌高端化的衝突之中。
起亞汽車在韓國本土的確擁有著比現代汽車更高的品牌定位,但是在國內風雨飄搖之際,選擇走高端化之路是否是明智之舉?還有待時間驗證。至於一些人期待的獨資運營,則可能是難上加難了,特斯拉在國內的成功經驗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簡單可複製。(文/懂車師哥馭風)
註: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併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