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果殼舉辦萬有青年「看見,看不見的她們」線下沙龍,以下為健康扶貧行動(英國)雲南代表處高級項目官員張書豪帶來的演講內容回顧。
大家好,我叫張書豪,來自健康扶貧行動。今天我分享的題目是:《在緬北,我們每年讓上萬女性逃離生育危機》。
今年2月份,聯合國發布了一篇報告,2020年全世界有28. 7萬女性因為懷孕或者分娩而死亡,平均每2分鐘就有一名孕產婦死亡。所以在剛剛我做開篇的這兩分鐘內,就有一名孕產婦已經去世了。
這些去世的孕產婦主要來自最貧困最偏遠的地區,比如緬北這樣的國家。緬北常年處於戰亂狀態,很多地區的公共衛生醫療體系覆蓋面完全不夠,有些地區甚至根本沒有。我們機構做的事情,就是從國際上募集一些資金、人力、技術、物資,然後投入到這些地區中,來彌補當地公共衛生醫療體系的匱乏。
我們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進入緬北。大家如果有南方的朋友,可能在南方農村見過那種竹子搭的小樓,一層用來養牲口,二層用來住人。緬北的居住環境跟這個差不多,只不過樓更小、更破,全家十幾口人擠在一間房間裡生活。女性分娩需要到一樓的牛棚去。因為當地很多村莊認為分娩是一件很血腥的事情,會把家裡弄髒。但是牛棚很髒,所以婦女分娩過程中經常會感染破傷風,但是當地又沒有破傷風疫苗,結果可想而知。
上世紀90 年代初,一個女性的一生要生幾個孩子?10到15 個。她一般是十五六歲結婚,結婚後就開始生孩子,每年生,一直生到四十多歲。四十多歲,不能生了,身體也整個垮掉了,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再讓大家猜一下,十多個孩子中,能長大成人的有幾個?5個左右。當地有太多的因素能殺死一個孩子了,難產,營養不良,瘧疾,腹瀉,肺炎,還有戰爭。如果一個孩子非常幸運,逃離了所有的這些災難疾病,成功長大了,他如果是男孩,就要被軍隊抓去當兵打仗,為當權者賣命;她如果是女孩,七八歲就開始給家裡幹活,放牛、割豬草,做家務,一直做到十五六歲,再來重複母親的命運。
緬北的女性為什麼要一直生,生這麼多,她傻嗎?她不是傻,她是在用高出生率抵抗高死亡率,這就是她們的生存狀態。
我們去緬北後,為當地的女性們做了什麼?
第一件事情就是清潔接生。
我們為當地的助產士提供了一系列培訓,幫助她們在基層建立診所,並在診所中建立一些清潔接生的環境和資源。這張圖是當時我們建立的第一個診所,診所中建立了第一套清潔接生的設施,很簡陋,但很乾凈。
診所這一級有用,但覆蓋面十分有限。雖然我們苦口婆心跟孕婦說,生孩子一定要到我們診所來,免費提供清潔接生,很安全,很乾凈,但很多時候根本來不及,因為村莊距離很遠。當地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你能想像一個懷孕8個月的婦女,坐著摩托車在當地的破路上一路顛簸去診所接受清潔接生嗎?甚至有的村莊太窮了,一輛摩托車都沒有,那怎麼辦?走著去。對,一個孕婦要走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路到診所。
於是我們在診所下一級又建立了一個體系。我們在村落里召集了一些志願者,把她們培養成鄉村衛生工作人員,或者說鄉村衛生志願者。她們沒有受過專門的醫學體系培訓,就是普通的農民。但我們給她們講如何清潔接生,給她們提供清潔接生包,這樣在關鍵時刻,她們能在村子提供清潔接生服務。
搭配清潔接生,我們還有一系列其他項目。比如,產檢項目,助產士每月下鄉在各個村莊輪轉,為孕婦提供產檢。再比如,疫苗接種項目,我們志願者背著保溫箱把一箱箱疫苗背到鄉下,給新生兒接種疫苗。除此之外,我們發現當地 5 歲以下兒童主要的死因有兩個,一個是腹瀉,一個是肺炎,所以我們給當地的診所提供一些基本的藥物來治療這些疾病。針對當地非常嚴重的瘧疾,我們還有傳染病項目。
所有的這些,我們其實只想做一件事——把兒童的死亡率降下來。在那種環境下,你不能抱著國內的思維去跟人家講,你們不尊重女性,你們在物化女性,把女性當成生育機器,人家會把你當成神經病。你只有幫助老鄉實打實地把兒童的死亡率降下來,你才有資格跟老鄉坐下來說,咱們是不是可以少生優生一下了,是不是可以做避孕的事情了?
這其實也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開始做一些生殖健康教育。
我們其實之前在當地也做過一些避孕宣傳,政府採購了一大批保險套發給每個村長,村長回到村裡把村裡的男人叫到一起,說這個東西可以避孕,拿回去避孕。有一次我們同事來到一個老鄉家,問他們,大白天的你們在幹啥?老鄉說,我們在避孕。他把保險套撕開放到水裡煮,煮完後把水喝掉,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孕了。
這種時候,我們覺得還是要發揮女性的力量,我們覺得女性做這種事情會更細緻一些。後面我們又採用同樣的方法招募了一些女性志願者,提供生殖健康教育的培訓。她們回到村子裡把村子裡的女性召集在一起,,為什麼要避孕,以及怎麼使用保險套。通過我們的努力,當地女性在分娩兩年之內再次懷孕的比率從50%下降到了20%。
除了避孕外,還有孩子的教育問題。當地老鄉,你怎麼跟他說要讓孩子上學,他就不讓去。我們也想了很多小妙招,其中有一個項目是發糧食的人道主義援助項目,因為當地戰亂,家家都吃不飽,所以要靠國際機構來發糧食。以前我們都是在村口發,幾口人領幾口人的糧食。後來我們想了個辦法,我們去學校發。老王家三個女兒有沒有來上學呀?來上學了,女兒把糧食帶回家;沒來上學,那抱歉了,老王家這個月的糧食就沒有了。
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讓當地的女童至少能夠完成小學五年級的教育,這樣她至少不是一個文盲,有基本的讀寫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才有可能在家庭之外找到一份工作,建立內心的自信,在生育之外找到自己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人不能孤獨的活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我們不願看到那些生活在最貧困、最落後地區的婦女兒童消亡於沉默之中,因為我們都是這個星球上結伴而行的旅行者,我們有著共同的願景、共同的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讓最貧困、最偏遠地區的人們也能夠享有健康的權利」。
謝謝大家。
演講嘉賓張書豪
作者:張書豪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全球健康與發展守衛計劃
我們關心科學家的每一次靈光一現,關心在未知領域的每一步開拓和探索。但這次,我們想把目光投向全球貧困人群。
他們生活窘迫,面對傷害也更加脆弱:氣候變化、傳染病、飢餓、貧困、新生兒死亡、性別歧視……科學和創新,能為他們帶來什麼?
全球健康與發展守衛計劃通過招募並培養創作者、傳播者,促進各類優質內容產生,鼓勵傳播和發聲,從而將關注全球健康與全球發展的理念傳播給大眾,讓貧困人群獲得更多關注,並期待讓這種關注實實在在改善他們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