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他為鄉親們放映了上萬場電影

2023-12-26     大河網

原標題:47年,他為鄉親們放映了上萬場電影

47年,他為鄉親們放映了上萬場電影

黃德堂和他的「老夥計」——電影放映設備。

工作記錄詳細地記載著每場電影的放映時間和地點。

本報記者 湯傳稷 文/圖

鄉村電影放映員,這個帶著歷史痕跡的職業,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然而,堅守47年的鄉村電影放映員黃德堂,帶著電影放映機,穿梭在不同的鄉村,用一幕幕畫面點亮鄉村的夜空,為群眾帶來美好的時光。

「古董級」的電影放映員

12月8日,記者在信陽市新縣陡山河鄉見到了「古董級」的電影放映員黃德堂。

今年77歲的黃德堂是陡山河鄉塘灣村人,自1976年開始當上電影放映員,至今已有47年,其間從未間斷,放映電影超過一萬場,稱得上是「古董級」的電影放映員。

黃德堂從他家堆滿雜物的房屋頂棚下面,找出了跟隨他幾十年的老式電影放映機,兩隻表面斑駁的舊皮箱拎在手裡,沉甸甸的。黃德堂身板好,如今還能掂起皮箱走路。想當年,他正年輕,經常挑著電影放映機步行很遠的山路,去給村裡放電影。當時交通不便,陡山河鄉又處在大山之中,挑著電影放映機走十幾里甚至二十幾里的山路都是常事,肩膀磨破了一層皮,他也硬是咬著牙堅持下來了。

黃德堂對待電影放映工作十分認真負責,每一次電影放映的情況都作了工作記錄。說話間,他抱出了幾十本筆記本,那是他47年來工作的記錄,每年每月甚至每場都不曾遺漏。記者隨意拿起一本工作記錄,上面寫著「信陽地區16毫米電影放映隊放映工作日誌」,單位名稱為「陡山河影隊」,記錄時間為「自1978年6月8日至10月31日」。

翻開那些顏色有些發黃的工作記錄,上面清晰地記錄著放映時間和地點,還有那些新中國成立後上演的經典影片,諸如《英雄兒女》《南征北戰》《百團大戰》《上甘嶺》等等。

為群眾輸送「精神食糧」

談起放電影的經歷,黃德堂如數家珍。

黃德堂17歲高中畢業後,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回到了陡山河鄉武占嶺林場當施工員。1976年2月,到陡山河鄉政府上班,同年11月,他成為一名專職電影放映員。

在農村大集體時代,一名電影放映員就是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傳播者。那時,放一場電影會吸引遠近幾個村的群眾前去觀看,那人頭攢動的場面別提有多熱鬧。

在黃德堂的印象中,農村看電影最興盛的時期是1984年至1994年的十年間。那時,農村誰家有喜事,最隆重的節目就是掏錢請人來放電影。有時候辦喜事的家庭多,要放場電影還得提前預約排隊。同村的人問主家最多的話就是:「電影放映員請到沒有?」如果回答是請到了,那大家就歡天喜地,奔走相告:「要放電影嘍!」

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電影放映員在當時相當受歡迎。辦喜事的主家請電影放映員到家,宴席上要坐上座,好酒好菜好煙招待。電影放映機自有主家派人過來接過去,就連電影碟片也有專人護送。那時一個農村工匠一天的工錢是一塊八毛錢,電影放映員一晚上放電影的收入達到了五塊錢,那是很多人眼裡的「大款」了。

當然,對黃德堂來說,最開心的是自己的工作給農村廣大父老鄉親帶來了很多快樂,充實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時,雖然連軸轉地工作,人很辛苦,但心裡始終是甜滋滋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農村人口大量湧向城鎮,農村看電影的人減少了很多。儘管如此,黃德堂還是堅守著這份工作。近年來,他承擔著為農村群眾放映公益電影的任務。今年,他已經為家鄉群眾放映了204場公益電影。

黃德堂說,自己對電影事業的熱愛從未改變,這一輩子就是一名電影放映員,只要還有人願意看電影,只要自己還能走得動,就一直幹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96ce73b9dca97b54badf6643dc0bc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