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漢江 蝶變襄陽

2024-10-11     湖北日報

跟著詩詞游襄陽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王維《漢江臨眺》

這是一座「扼天下之要」的古城,漢晉以來,代為重鎮,金戈鐵馬,風雲際會,群雄逐鹿「華夏第一城池」;

這是一座「煙火氣融入都市氣」的新城,內暢外聯,通江達海,文旅破圈,產業向新,活力升騰「襄陽好風日」。

時光無言,篤行致遠。

擁有2800年建城史的襄陽,迎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春天——

3000億、4000億、5000億……地區生產總值每三年跨越一個千億台階,連續六年位居全國城市50強,連續兩年居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第一位,連續五年入圍全國數字經濟百強城市。

經濟社會大發展、城市文明大跨越、民生福祉大提升,一份波瀾壯闊的「襄陽答卷」昂揚經濟發展曲線,一份色彩斑斕的「襄陽答卷」為湖北全域添彩。

奮進新征程,揚帆再起航。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描繪了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壯麗藍圖,提出加快建設襄陽都市圈,支持襄陽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連接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樞紐節點,輻射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群發展。

襄陽扛牢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責任擔當,精準對標湖北建成支點的「五個功能定位」,牢牢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聚力打造「一樞紐四基地」和漢江生態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中走在前、挑大樑。

風起漢江,大城崛起。

古韻新輝,蝶變襄陽。

一座宜業、宜居、宜樂、宜游、宜學的人民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在中國式現代化襄陽實踐新征程上闊步前行。

城市能級躍升

襄陽中心城區人口增至239萬人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杜審言《登襄陽城》

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陽,是金庸先生偏愛的「俠義之城」。

這裡,延續了近千年的「南城北市、擁江發展」的地理空間格局,城市結構呈現一江雙城的「I」字形。

改革開放後,高新區和襄州區逐步融入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為「C」字形。

2012年,襄陽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東進、建設新區」。同年,省政府批覆東津成為了全省第一個城市新區。

東津落子,襄陽畫「圓」。至此,襄陽邁進了向「擁江環洲、一心四城」的「O」字形發展新階段。

建設東津城市新中心,是襄陽做大做強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能級的必然選擇。

圍繞「強心、壯圈、帶群、協調」的核心思路,襄陽堅決扛牢「引領、輻射、聯結、帶動」的使命任務,加快建設東津城市新中心,全力提升城市能級,推動城市做大做強。

漢江新都會,襄陽新中心。

號角吹響,10.63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建設全面鋪開,襄陽市圖書館、科技館、規劃展覽館、全民體育運動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場館相繼開放,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範區、華中農業大學襄陽書院、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先後入駐東津,襄陽市中心醫院、一醫院、中醫醫院、同濟襄陽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加速布局,贛鋒鋰電、漢瑞通信等一批龍頭企業先後落戶,東津新城人口增至22萬人。

新城建設加速推進,古城保護利用如火如荼。

馬躍檀溪、萬山景區等文化遺產風貌修復再現,半城煙火半城詩管家巷持續火爆,一條巷子記錄了這座城市的古色古香和滄桑繁華。

10月1日,襄陽版「清明上河圖」襄水街開街。這是襄陽首個濱水生態藝術街區,也是襄水岸線生態修復提升項目。開街即火爆,國慶長假客流量突破25萬人次,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城區繁花似錦,公園綠意盎然。

2023年,襄陽新增城市綠地150萬平方米,新建魚梁洲中央生態公園、西灣公園、連山湖生態公園、桃園公園等城市公園15個,打造月季花卉景觀大道10餘條,創造了「亮麗、多彩、舒適、愉悅」的高顏值城市環境。

還綠於民,還景於城。

「城市綠心」魚梁洲鳥語花香、漢江濕地白鷺翩翩起舞、口袋公園人來人往……天更藍了、城更綠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這是市民近年來最直觀的感受。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打造「人民之城」,不僅要提顏值,更要增內涵。

這兩年,襄陽積極推進「數公基」賦能應用場景建設,以「數」為基,讓「城市大腦」更聰明。「一張網」「幾朵雲」,將城市裡紛繁複雜的運行數據彙集起來,構建起一個高效、智能、便捷的數字化城市,切實提升襄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今年9月,襄陽從全國144個城市項目中脫穎而出,入圍「2024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治理大獎。這是繼今年7月榮登第十七屆中國智慧城市大會「2024智慧城市先鋒榜」之後,襄陽市斬獲的又一全國性重量級獎項。

城市能級提升,萬商雲集,遊人如織,人才濟濟。

今年6月,為期一周的全國大藝展活動在襄陽舉辦,這是大藝展首次在非省會城市舉辦,205所高校277支代表隊齊聚襄陽古城,共享「襄陽好風日」。

2023年,襄陽經營主體總量達到77.8萬戶,躍升至全省第2位;歷史性實現「年迎一億客」;中心城區人口增至239萬人(建制區164萬人)、吸引周邊城市人口11.34萬人,其中東津新城人口22萬人、吸引周邊城市人口6.05萬人。

產業層級上「鏈」

全國首個中心城區車聯網功能全覆蓋城市

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

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

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自動駕駛中,請保持車距!」在襄城尹集鄉,一輛輛無人駕駛物流車按程序預定的路線,行駛在大街小巷,單車日送快遞約2000件。

今年7月,襄陽向東風藍卡(武漢)科技有限公司發放12張低速功能型無人車測試應用牌照,成為湖北首個開啟無人物流配送的城市。

3個月來,這12台車輛累計投遞快遞150多萬件,單車平均每月為物流企業降低運營成本超30%。

無人末端配送車上路運行,是襄陽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汽車,是襄陽首個千億產業,既是驕傲,也暗藏隱憂。如何在新能源浪潮席捲而來的當下,搶抓「智駕」新藍海?

作為全省唯一、全國7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之一的車聯網先導區,襄陽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智慧城市建設、產業鏈式發展中再造新優勢、構建新生態、打開新空間。

思路一變天地寬,奮楫爭先交答卷。

產業上新:首款「襄陽造」新能源乘用車納米01實現「零的突破」,比亞迪30Gwh動力電池項目全面投產;東風康明斯全新智能化重馬力工廠5月建成投產,首台傳奇發動機下線。

企業聯網:東風股份、風神襄陽、東風納米、襄陽騰龍汽車等企業積極開發智能網聯車型,東風電驅動、國太陽、群龍汽車等企業成功研發智能座艙、網關、線控轉向、汽車線束等關鍵總成和零部件,襄陽達安2023年智能網聯領域檢測收入突破1億元。

城市變聰明:襄陽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2023年8月正式揭牌,全國首個中心城區車聯網功能全覆蓋。在全國率先部署城市級人工智慧紅綠燈,提升重點主幹道整體通行效率15%以上,降低路口平均延誤時間31%,降低9路公交線路事故率42.5%。2023年省公安廳公布數據,襄陽市機動車保有量居全省第二,道路暢通指數穩居全省前列。

破舊立新,不僅僅是汽車產業。

襄陽抓牢抓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補短板、鍛長板,全方位優化產業生態,推動「144」產業集群和「6+2」重點產業發展,加快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儲能電池、精細磷化工等一批千億級新興產業。

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加速崛起——

從玄武岩中「抽」絲,把石頭變成布料,襄陽造「石頭版」五星紅旗亮相央視《開學第一課》,展示出襄陽新材料領域的非凡實力。上半年,襄陽新能源電池產量增長55.55%,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36.5%,提升1.9個百分點。

磷化工產業奮力突圍——

堅持現代磷化工與磷系新材料「雙輪驅動」協同發展,湖北鋰源5萬噸磷酸鐵鋰及5萬噸磷酸鐵項目、吉利矽谷1萬噸多晶矽項目等一批百億級項目加緊建設。去年6月,全省第一批覆核認定合格化工園區名單公布,襄陽6個建成化工園區全部通過認定。

農業產業揚優勢再進階——

2023年,襄陽糧食總產量94.62億斤,實現糧食生產「二十連豐」,穩居全省第一位。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襄陽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襄飄天下」農產品全品類領軍品牌叫響全國,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144家,全省第一。

在強鏈、補鏈、延鏈、穩鏈的華麗蝶變中,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帶動產業上下游生態鏈協同發展的「襄陽模式」加快形成——

新能源商用車供應鏈、襄陽華紡供應鏈、襄陽磷化集團按下發展「快捷鍵」,襄陽聯合武漢、十堰、隨州申報的「武襄十隨」汽車集群獲評全國先進位造業集群,谷城再生鋼鐵產業集群獲評全國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產業疊代,數智發力。

以湖北隆中實驗室為代表的創新平台建設全面加強,2項技術成果入選20項湖北實驗室標誌性成果,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達498家,襄陽高新技術企業近17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1200億元,襄陽被評為全國創新驅動示範市、國家智慧財產權強市建設示範城市,成功創建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樞紐能級「快進」

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核心節點城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快,真快!」

十一假期,來襄陽的不少自駕遊客,提起襄陽交通,筆挺伸出大拇指,「從市區任何一個地方駕車出發,10分鐘內上快速路、15分鐘內上高速、30分鐘內抵達機場或高鐵站。」

路暢人歡的幸福感,襄陽人民感受最深刻。

襄陽因交通而興,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歷來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從昔日的「雙腳丈量」到如今的「抬腳上車」,從單一的交通方式到多元化的交通網絡,一代代襄陽人見證了交通翻天覆地之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漢丹、襄渝、焦柳3條鐵路建成通車,襄陽一躍成為全國鐵路運輸網的重要樞紐。進入新時代,襄陽交通日新月異,蓬勃發展。

——縣縣通高鐵。2019年11月29日,漢十高鐵開通,襄陽一步跨入高鐵時代;同年12月1日,鄭渝高鐵鄭州至襄陽段開通,襄陽接入高鐵「區域網」;2022年6月20日,鄭渝高鐵全線貫通,襄陽邁向高鐵「網際網路」。襄陽北編組站年編解列車超千萬輛,編組量全國第二。808公里的高鐵串起東西、南北經濟大動脈,可直達170多座城市,1.5小時可到武漢,2小時到鄭州,3小時到重慶,4小時到北京。

——公路四通八達。今年9月26日,襄陽至南漳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襄陽至宜昌、至南陽、至信陽,老河口至南漳等4條高速公路以及福銀、二廣高速公路擴容改造工程將陸續開工。縣縣通2條高速,高速公路通車裡程816公里,居全省第二。

——航空加速起飛。今年10月2日,襄陽再添一條國際新航線,直飛泰國曼谷。襄陽劉集機場完成改造,直飛全國30個城市,襄陽航空口岸臨時開放,開通直飛香港、芽莊、曼谷航線;小河港開通26條國內外航線,通江達海。旅客吞吐量近200萬人次,升至全國第45位。10月2日晚上9時11分,泰國獅子航空SL8125航班載著184名旅客從襄陽劉集機場飛往曼谷廊曼泰國國際機場。這是繼今年7月2日開通襄陽至越南芽莊國際航班後,襄陽開通的第二條國際航線。

——水路流金淌銀。漢江小河港開通航線26條,實現通江達海,貨物吞吐量增至百萬噸/年,可出海至泰國、日本、歐洲等國。

襄陽經濟勁從何來?

勁從暢中來。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鐵路物流基地一期、中車物流園一期等先後建成投入使用,襄陽獲評國家級功能型流通支點城市、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

鐵水公空備,襄陽天下通——

2022年,襄陽被列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1至8月,襄陽鐵水公空營業性貨運量2.34億噸、同比增長4.02%,襄陽機場旅客吞吐量128.7萬人次、同比增長47%,接待遊客6925萬人次、同比增長4%,交通樞紐功能的發揮與文旅熱度、經濟活躍度形成良性互促。

內暢外快 ,「環」動襄陽——

2023年2月24日,長約27公里的襄江大道(東西軸線工程)全線通車,如同一條「金腰帶」穿過城市中部,將樊城、魚梁洲和東津新區連為一體,成為貫通城市東西的交通大動脈。作為襄江大道連接樊城和東津新區的關鍵節點,全長5.4公里的魚梁洲隧道,兩次下穿漢江,是華中地區首條內河沉管隧道,被譽為「千里漢江第一隧」、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的「內河重製版」。

2024年4月26日,襄陽環線提速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通車,中心城區快速路網規模達到200公里,「一軸三環九放射」骨架路網布局進一步完善。襄陽成為全省第二個、全國少有的同時擁有快速、完整「內外環線體系」的地級市。

無數個晨昏交接,千萬個凝眸時刻,城市的輪廓折射出時代巨變,也映照出煙火日常。

路暢、景美、人和、民富,資源要素「向襄」奔赴。

物流「地網」、數字化「天網」、供應鏈「金網」、服務貿易「商網」四網融合。好項目相繼落地,大企業紛至沓來,「144」產業集群加速發展,工業總產值向萬億挺進。

名家看襄陽

金庸

中國魅力城市襄陽,中華腹地的山水名城,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牆依然完好,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沒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贏得十里風光,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自古就是商賈匯聚之地。今天這裡已成為內陸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樞紐,聚集山水之精華。

李春雷

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襄陽真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從卞和的和氏璧到宋玉的美男子,從王粲的「七子冠冕」到米芾的「最美行書」。

唐詩之於襄陽,更是一座寶藏。

且不說襄陽人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321首,也不說王維、岑參等人寫襄陽的數百首(篇)詩文,單說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詩人與襄陽的關係,就足以讓外界艷羨。

鄧剛

一級作家,國務院專家津貼獲得者

襄陽步步是文化,處處是歷史。你不用說走馬觀花,就是「跑」馬觀花,最終也是望洋興嘆,萬紫千紅看幾朵而已。

到襄陽是景色之游,是審美之游,是文化之游,更是「思想之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9186245c95f9b4fc14410e3446c0d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