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阿里,任逍遙,張勇和中國電商的風雲16年

2023-09-17     單仁行

原標題:別阿里,任逍遙,張勇和中國電商的風雲16年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在9月10日,隨著阿里新任董事會主席,蔡崇信發布全員信,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完成了領導棒的交接。

蔡崇信接任阿里董事會主席,吳泳銘出任阿里集團CEO。

兩位都是阿里最早一批的元老,這也意味著,在他們身後,還有一位鄉村教師也在回歸。

當然,令人意外的是,卸任了阿里董事會主席與CEO的張勇,也同時卸任了阿里雲的所有職務,徹底離開了職業經理人的角色,轉而成為了投資人。

花名「逍遙子」的張勇,似乎真的逍遙了。

透過張勇在阿里16年的經歷,我們也能看到中國電商的風雲變化,以及一位職業經理人的沉浮。

02

從張勇徹底退下來之後,外界很多評論都是一邊倒的指責,覺得阿里在張勇帶領下好像急流勇退,沒有什麼創新。

其實,從經營者角度,我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張勇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一開始就是職業經理人的身份,從淘寶網的CFO一路做到阿里的掌舵者。

這16年的時間,如果以2015年張勇接任阿里CEO作為分界線,我們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在前8年,張勇在有限的資源和空間裡,實現了對淘寶業務的模式創新,給阿里帶來了巨大的價值貢獻。

當年的淘寶還是個以C2C為主的網站,也就是淘寶做線上橋樑,實現個人對個人的交易。

張勇加入後開始設計淘寶新的業務模式,2008年4月正式上線了淘寶商城。

淘寶商城的出現,對於阿里的電商業務,乃至中國的電商都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需要資格審核和押金賠付的B2C,以品牌為主的模式出現了。

品牌開始入駐平台,就像線下門店一樣向消費者出售產品,平台深入介入整個交易流程,從資金、貨品、物流提供服務和保障。

第二年,張勇推出了「雙十一購物節」一炮而紅,越來越多的知名品牌開始關注淘寶商城,把它作為自己線上渠道的開端。

從09年的一篇報道里,我們可以看到,張勇帶領的淘寶商城推出一年後便開始盈利,B2C業務開始大放異彩。

2011年,淘寶商城改名天貓,品牌們開始在天貓上投廣告、競價排名,計算每一次的ROI,然後在阿里小二的勸說下砸下越來越高的預算。

張勇抓住了電商高增長的時機點,也抓住中國消費升級的趨勢。

他用B2C的模式創新,推動品牌企業全面融入網際網路,也讓自己負責的淘寶商城成為整個阿里的核心業務,源源不斷給整個阿里集團帶來巨大的現金流。

阿里不再依靠個人業務那一點點可憐的服務費,而是享受品牌心甘情願投來的廣告和推廣費用。

這中間,張勇還幫助阿里抓住了移動化的機遇,2013年,剛剛接過阿里CEO的陸兆禧,在移動端的布局和馬雲產生了嚴重分歧。

阿里的來往APP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想直接跟微信在社交上來場PK,結果被打得慘敗而歸。

張勇沒去做社交,只是把電商購物從PC端的網站搬到了手機里,默不吭聲的完成了整個阿里電商的移動化轉型。

2014年,在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6.39萬億,同比增長59.4%的頂峰期,阿里成功在紐交所上市,成為了全球知名的網際網路企業。

天貓,成為了很多對渠道控制嚴格的國際品牌,幾乎唯一的官方電商渠道。

在這前8年里,張勇以「業績增長」為唯一要求,在電商高增長的順風局裡,用一次次迎合趨勢的創新,把阿里一路送上高增長的電梯,乘風而起。

如果用阿里的評分機制來看,那麼前8年,張勇作為業務的負責人,可以打上3.75,甚至是4分的高分。

但後8年,張勇成為阿里CEO後,電商的順風局變成了逆風局,張勇作為整個集團的負責人,評分就可能只有3.5,甚至更低了。

03

為什麼後8年,張勇成為阿里的最高負責人,反而評分還低了呢?

我想,如果說張勇出現了什麼失誤,可能最重要的就在於這一點。

趨勢所帶來的業務慣性,以及巨大成功所導致的企業文化、價值觀的變化。

我之所以沒把它們分開,是因為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轉變,也是一個職業經理人難以預判的困局。

2015年開始,中國電商的高增長從60%滑落到22.7%,此後逐步下滑,逐漸進入到低增長區間。

當然,這個轉變是隱秘而漫長的。

此時在張勇帶領下的阿里,延續了天貓的成功戰略,蕭規曹隨的進一步押注消費升級,年銷售額突破萬億美元,一度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公司,

同樣是在「業績增長」為第一要求下,張勇搭建了阿里的「大中台」組織流程。

讓所有業務集中在一起,共享數據和技術,但前端業務的決策權被上升到中台統一安排,張勇領導的總裁辦也成了整個阿里集團決策的集合點。

張勇非常努力認真的處理每一條業務線,聽取阿里線上線下、集團業務、分公司業務、收購業務的各種彙報,試圖把它們擰成一股繩,集中到電商上變現,可以說是非常勤勉。

這段時間,阿里幾乎所有的投資和收購業務,不是給天貓提供流量,創造業績,就是追求消費升級。

不管是投資菜鳥物流,收購銀泰、大潤發,創立盒馬,還是支付寶的金融服務都是如此。

從戰略方針到組織管理,巨大的業務慣性已經形成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企業文化的逐漸變味。

阿里的使命不再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因為他們覺得有了電商,天下已經沒有難做的生意了,而是進一步升級,「讓天下人都能買到更貴的東西,享受到更好的品質。」

阿里內部的員工,也不得不為了增長的壓力,思考新的業務方向,忙於彙報,抬升地位,失去了曾經那股子「水滸傳」里的草莽英雄的味道,轉而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網際網路黑話」。

這也就導致以前阿里出來的人,被很多企業搶著要,現在的阿里人反而被評價為帶著一股阿里味。

實際上,這不能怪員工,而是阿里的文化變了。

阿里在一條已經成功的道路上狂奔,渴求得到更多,為更高的業績指標負責,但這條路不知不覺走到了瓶頸。

就像同時期在下沉市場殺出來的拼多多,其實就是一個消費降級的象徵。

但拼多多並不被阿里所看好。

因為在阿里眼裡,那些下沉市場中,並不存在給阿里提供穩定增長的用戶,十幾塊錢的東西還要拼團,你怎麼可能會去天貓品牌店買東西呢?

有個有趣的梗,在2018年拼多多上市期間,阿里內部對拼多多調研,思考要不要仿照拼多多做一個特價APP。

但那個時候的拼多多名聲不太好,假冒偽劣產品眾多,同時期最大的對手「京東」,也對拼多多無動於衷,當然,更關鍵的一句話來自於總裁辦的疑問。

阿里什麼時候還要去向拼多多學習了,我向他學什麼?

我想這個時期,正是阿里的核心業務和價值觀,因為巨大成功而被潛移默化影響的時期,簡單點說,就是有點飄了。

張勇沒能注意到這種改變,他忽視了阿里內部文化、價值觀的偏移。

事實上,當一位職業經理人從一個部門上升到整個公司的領導者之後,業務增長就不是他唯一的使命了。

對文化、價值觀的重視,怎麼去幫助所有人成功,讓大家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些可能比業務本身更加重要。

當然,這中間不僅有張勇作為職業經理人的責任,還有創始人馬雲的責任。

張勇作為一名從一線業務因為業績突出而升上來的職業經理人,他會對業務無比負責,把增長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這是他最大的能力和倚靠。

所以,他當然會選擇已經被驗證過的成功道路,帶領阿里儘可能平穩增長,不可能會去選擇冒險的事情。

你說,哪有內部升上來的職業經理人,天天想著帶十幾萬人冒險的?

這就是為什麼過去做了創新的張勇,在升上來之後反而失去了創新的進取心。

其實,在全球疫情期間,對於電商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特別是海外電商。

像亞馬遜,2019年營收是2805億美元,但2023年,營收還能增長到5140億美元,真的是吃了一大波疫情的電商紅利。

包括像位元組跳動的TikTok、拼多多的Temu、希音Shein都積極去到歐美,雖然冒著被封殺、罰款的風險,但依然拿到了非常好的結果。

唯有阿里的海外版圖沒有太多驚喜,如果不是蔣凡被貶去做東南亞電商取得一些突破,可以說在「大中台」模式下,阿里對於海外沒有絲毫的冒險精神,依舊在國內福報頻傳,讓中國人買的更多,更好。

這個時候,只有馬雲作為公司的創始人,他有這個義務和能力,退而不休,脫離公司繁雜的業務,站在隊伍之外去審視方向,隨時對公司進行糾偏。

就像劉強東一樣,一察覺到信號不對,嗖一下從美國飛回來整頓公司,調整方向。

但馬雲沒能及時出現,就像馬斯克調侃的一句,馬雲去哪了?

這也就導致在今天電商進入低增長時代,消費升級在疫情後可望而不可及。

老百姓口袋裡不管有沒有錢,但都不願意消費了,阿里的戰略出現了明顯的遲緩,公司文化出現了矛盾、倒退。

大船在順水的時候,直行起來又快又容易,但在逆水的時候想要掉頭,也只有換掉領航員,讓有權威的老幹部披掛上陣,重新指引方向,帶著所有人各司其職,老老實實的回歸市場,回歸用戶了。

只有最真切的貼近消費者,用誠懇的姿態貼近市場的脈搏,才有可能尋找到創造價值的空間。

04

當然,毫無疑問,張勇是今天中國頂級的職業經理人。

阿里願意花10億美元的分手費,以及獨有的「功勳阿里人」榮譽稱號,也印證了阿里不希望看到張勇未來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記得張勇在全員信里的結語,「再相會,任逍遙」。

但最後誰又能真正「逍遙」呢?

更多的,恐怕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了。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8fb0945280860381a43a7c6de5fc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