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潘弗尼
編輯 | 秦言
來源:懂懂筆記
「讓飛盤再飛一會兒」
在一個日租金1000元的足球場內,二十多位飛盤玩家正在場上奔跑著。一個僅僅175g的飛盤在大家手中飛速旋轉、傳遞著,不到兩分鐘,飛盤穿過中場線,最後進入「球門」(得分區)。
這是近一年來,不少一二線城市中時常可見的場景。揮灑的汗水,青春的氣息,飛奔在球場上的年輕人視線隨著飛盤來迴轉移。偶爾迎來旁人的駐足觀看,或是新奇艷羨的目光,似乎讓「盤友」們更加享受其中。不得不承認,繼劇本殺、滑雪、露營之後,飛盤成了這屆年輕人又一追捧的對象。
在小紅書年初發布的《2022十大生活趨勢》中顯示,2021年飛盤相關內容的發布量同比增長6倍,同時中國的飛盤產業市場規模已超過8500萬元,且在運動人群不斷增加及運動參與度增勢之下,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那麼,紅遍社交網絡的飛盤到底能火多久?背後的參與者、從業者又有何樣感受?
「今年以來諮詢我飛盤的朋友特別多,甚至包括曾經拒絕我的那些朋友。」楊宇說道,雖然多數人可能只是玩一兩場,但是可以看出飛盤在國內越來越火了。
今年36歲的楊宇,是寧波一家飛盤俱樂部的主理人。他早年在美國東部城市留學時,就接觸到了飛盤運動並迅速成了死忠粉。
楊宇告訴懂懂筆記,他也不明白最近這半年多飛盤為何突然火了,但是早在1948年這項運動就已在美國興起。起初,這個圓圓的塑料飛盤原型只是一個食物包裝盒,而現在大部分人在玩的是極限飛盤,又稱團隊飛盤。在此輪飛盤項目火爆之前,其一直是處於小眾地位、乏人問津。
2022年起,他發現俱樂部的訂場率猛增,成群的年輕人中有些還會自帶攝影師,尤其穿著專業且秀美的女生,更能引起隔壁訓練區無數年輕人的圍觀。
他估算,國內飛盤玩家俱樂部的人數應該在2021後半年翻了幾番,之前只能靠每周固定(有限)時間教學的從業者們,也逐漸有了堅持下去的決心。
今年「五一」期間,他在寧波的俱樂部每天都會安排一兩場活動。5月2日,楊宇還組織了一場長達4個小時的飛盤活動,租用了兩塊場地,在根據疫情防控下預約併到場的人數,超過了一百人。
與愛好者專職做飛盤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紛紛入局,運動領域正在颳起一股飛盤風。這股風潮的背後,是曾經一部分玩家的堅持,以及器材、裝備廠商的繼續深耕。
如果沒有他們,飛盤或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發展勢頭,火爆的背後,自然也有收益(投資)的暴漲。
楊宇的俱樂部現有會員大概200多名,大多是一周參加2-3次活動。會員收費50-100元(每次),人數大約在40人左右,除去場地費,毛利大概2000-3000元。再加上銷售飛盤器材、組建飛盤社群、飛盤培訓等,收入可觀。整個產業和「網紅」、「潮流」綁定後已經日趨成熟,通過飛盤項目本身養活楊宇和俱樂部內的員工,已經不成問題。
但某種程度上說,如今火爆的飛盤似乎超越了作為運動項目的本身,更像一種生活及社交方式。
2021年末,楊宇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投入很多心血,建立起自己的會員群,「群里會每天發布活動時間預告,一方面可以讓大家自行通過小程序連結報名參加,另一方面讓大家知道每次參與的人數,以及組隊情況。如果老人帶新人,還會給到一些優惠」,楊宇表示,「有新人也就意味著帶來更多的盈利,一套簡單的裝備,利潤差不多在45%左右。」
正是通過這樣「新老交替」的過程,楊宇的俱樂部在2022年內不斷擴大,復購率接近60%。當然,僅憑口碑宣傳,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楊宇的獨創。
他從QQ的等級上借鑑了靈感,在玩家的「身份標」上下功夫。每次活動會分成新手訓練營、提高營和對決賽,而每場訓練和比賽他都會安排工作人員記錄下場上局勢,並且按照得分等表現,為會員在小程序內打上標籤,一星表示新手,二星代表普通,三星代表進階,如果在比賽中得分最高,可以拿到一個小皇冠的logo。
更重要的,是賽後的「彩蛋」。楊宇有時自己會充當攝影師,通過相機和場邊的GoPro抓取一些精彩鏡頭,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雖然是看似簡單的操作,但對於參與者而言,卻滿足了他們內心對於飛盤的「幻想」。
這個「幻想」也就是年輕人玩飛盤的「社交屬性」。不同於羽毛球、桌球一類的全民運動,飛盤與之相較仍舊屬於小眾運動,且愛好者群體大多為年輕白領。「我們年齡都差不多,職業上也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更能玩到一塊兒。」26歲的網際網路從業者阿淼說道。她從2021年底成為楊宇這家飛盤俱樂部的會員,至今仍保持著一周3練的進度。
「我當初也沒想到能認識那麼多的朋友,大家相處很愉快。」雖然職業不同,但因為一個愛好而相遇,飛盤不僅給阿淼帶來了酣暢淋漓的運動體驗,更給她帶來了愛情。
俱樂部的新手場,至今已經撮合了2對情侶,都是從不認識到相愛。楊宇也沒有想到,自己在無意間成了一位「婚介顧問」。
「飛盤俠」是飛盤愛好者給自己起的稱呼,有些「飛盤俠」是專業愛好者,更多的則是閒來玩一玩。專業,意味著要在器材上下更多的功夫。拿飛盤舉例,極限飛盤和擲准飛盤相似,一張普通的飛盤在60至70元之間;有圖案、設計相對好一點的要超過100元;定製、聯名飛盤的價格接近300元。
阿淼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大家發「盤」。一句兩句攛掇之下,她買了不少的飛盤放在家裡。儘管用處不大,她依然會覺得擁有自己的定製盤也是這項運動的一部分。
火爆兩個字,背後隱藏的是經濟,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商家和網絡平台進軍飛盤市場的原因。身材姣好的美女博主,可以通過拍攝玩耍飛盤時的美照,吸引大量的點贊、評論與收藏,這對她們整體帳號的數據有提升的作用,當然最終的目標依舊是獲取更高的商業價值,比如直播帶貨。
回到飛盤本身,因為潮玩文化的加持,更促進了飛盤產品的溢價。潮玩文化偏愛跨界,怎麼年輕怎麼酷就怎麼來。有些年輕用戶朋友是刷到了社交平台上的推送,另一些則是好友在朋友圈的曬圖分享,這項跟露營一樣爆火的運動,誰都想從中分杯羹。
所以很多咖啡、汽車品牌,也會聯合潮玩品牌推出聯名飛盤。361°甚至聯合潮玩品牌FATKO推出了「活力飛盤」系列數字藏品。同時,成本價可能不足10塊錢的飛盤,在IP、潮文化的加持下,甚至可以溢價百倍。就連香奈兒也在最近推出了一款標價11000美元的飛盤——當然,上面印著巨大logo。
飛盤同時也帶熱了穿搭,對於年輕的女性而言,穿搭一直都是她們關注的重點。
在一些種草平台、短視頻平台上,關於「飛盤穿搭」的內容已經上萬條,包括運動內衣、手套、鞋子等穿搭的討論都涵蓋其中。
「如果不是被憋在家裡太久了,估計這項運動也不會那麼火爆。」來自溫州的Kurt說道。2022年疫情之下,他和很多年輕人望著小區的樹木從枯枝逐漸變成鬱鬱蔥蔥。
在他看來,飛盤運動的火爆算是一種發泄情緒的結果。
江浙滬是飛盤運動「病毒式」興起的落腳點,隨後逐步覆蓋周邊地區,再通過社交媒體狀態輻射全國。
「一周起碼來四局」,一位杭州的「盤友」表示,他已經將飛盤變成了日常休閒運動必不可缺的一環。
新興起來的飛盤運動或許並不意味著是全民運動,它目前主要流行於18~35周歲的學生族和職場年輕人之間。除了愛玩飛盤,愛好者們同樣也熱衷於飛盤穿搭,收藏聯名飛盤,最不在意的或許就是相關的技術。
目前國內的飛盤玩法並不是特別嚴謹,總的來講,很多人就當做是一種消遣。可以兩個人一起玩,也可以團隊一起玩,只要場地允許。
10年前的飛盤運動,玩家或者運動員們穿著更為簡單,基礎的運動服或者寬鬆舒適的便服即可上陣。那個時候的玩法很純粹,楊宇開了個玩笑:「那時候我盯著飛盤時的念頭,可能跟汪星人的沒什麼區別。」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目前的賽場上,可以看到很多年輕玩家穿著精緻,妝容精緻,有些飛盤組織機構還會附帶攝影服務。在抖音,小紅書上的高質量推送,也可以看出大量專業攝影師的痕跡。這種景象,更加深了很多人對飛盤這項運動只是「網紅行為」的印象。
飛盤這項運動門檻不高,從兩個人到20個人都可以玩,對場地和器材的需求也沒有那麼苛刻,社區的小廣場、花叢邊,甚至小路邊都能玩起來,同時,它還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社交性。在當前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飛盤確實是一種鍛鍊、放鬆的上佳選擇。
可是,飛盤運動的持續性在哪裡?
時間倒回到上世紀90年代,呼啦圈被引進中國。當時的街道和小巷裡也擠滿了轉呼啦圈的人,幾乎已經達到了人手一個,大家沒事時都喜歡轉一轉。不得不說,在那個娛樂活動匱乏的年代,呼啦圈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上手不難,又是很便宜的健身器材。
可之後的情形我們都知道,呼啦圈在人們視線中消失得很快。
再看一下飛盤,在娛樂活動遍地開花的當下,能否有「靠譜」的商業邏輯支撐其繼續火下去?
據央廣網報道,在奧林匹克研究專家、溫州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易劍東眼裡,飛盤運動的發展勢頭可能會超出很多人的想像。「我認為這個項目有可能成為國內下一個全民健身的爆點項目,」易劍東表示。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在目前各項室外運動蓬勃發展,精神娛樂十分豐富的環境下,飛盤運動全民化的趨勢道阻且長。
飛盤在很多方面比不了籃球足球,也比不了露營。例如後者,帳篷、桌椅、燈具、飲食等,需要大大小小準備一系列的東西來搭配,這就是商機。另外,因為是小眾運動,目前專業做飛盤教練培訓的更是少之又少(相比健身或者球類運動),相關產業鏈難以壯大。
楊宇表示,戶外飛盤沒那麼容易盈利,網上的火爆和真正賺錢是兩回事兒,「俱樂部的營運並不是簡單地提供一下場地。飛盤、服裝、護具,哪怕是賣個飲料都不能比外面小賣部貴。行業熱了,進來的人也多了,所以又開始內卷。原來我是自己拍照,現在重要的比賽都要請專業的攝影攝像。」
發現這些態勢之後,楊宇只要聽到身邊朋友聊起飛盤創業時,忙不迭地勸著對方,先以了解和觀望為主。
在一些投資者看來,多數網紅濾鏡下的競技運動,發展過程大多是「三分鐘熱度」。
「亂翻書」主理人潘亂也在《2022新媒體人要更體面》系列直播中聊到,「能讓女生美美地拍照」是滑雪、露營、飛盤等先鋒運動在小紅書爆火的重要原因。有流量就會有利益,這也是飛盤被列為小紅書2021潮流生活年度關鍵詞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對於商家來說,每一個網紅運動都是一個絕佳的增量市場,如果帶點潮流屬性,更是容易產生溢價,值得大力開拓,飛盤當然也不例外。
但市面上專門面向飛盤運動的俱樂部始終是少數。很多做運動行業的商家,看到某個運動火爆起來之後,就將之前用於其他運動的場地改變成新場地,讓教練們去培訓一個月,隨後匆忙上崗。
「都要考慮成本的嘛,總不可能出來一個新運動,就花大量精力與資金去開闢一個新賽道。」相關業內投資者表示,「我們其實並不確定這項運動有多少前景,作為一個生意人,我們更在乎的是目前的錢景。」
在運動場景之外,因為飛盤盤面天然具備一種藝術陳列屬性,令其有成為潮流單品的潛質。但是在數字化時代,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曾經的滑雪愛好者們,可能在2022年變成了飛盤愛好者,但是明年呢?
【結束語】
一項運動的全民化,歸根到底還是廣大群體的熱愛與堅持。不在於個性的盤面,不在於精緻的穿著和妝容,更不在於為了流量的各類擺拍。
當飛盤持續火爆,那些因為社交屬性參與進來的愛好者,勢必也會因為魚龍混雜的環境喪失興趣退出。當飛盤身上的「時尚」、「潮流」和「社交」光環逐漸退卻,年輕人對這項運動的熱愛還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