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桑梓
河南駐馬店,一個10歲孩子去買奧特曼卡片,一下子就買了幾百張,花了9800元!
孩子媽媽無奈地說:
「他太小了,對金錢根本沒有概念。」
「我現在心情特別複雜,這些錢本來是給家裡老人盡孝的。」
看到這些熊孩子的新聞,我一點也笑不出來。
比起小學生豪擲千金,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他們對金錢的零認知,零概念。
他們不知道錢從哪兒來,錢該怎麼用。
他們越是不懂錢,就越是容易被錢擺布,做出讓人瞠目結舌的事。
孩子對錢的無知,源於父母談錢色變
你永遠想像不到,很多孩子對錢有多無知:
荊州,12歲的小學生玩遊戲,一次性充值了4萬塊;
天津,一名初中生兩個月內上網花光158萬;
山西,10歲的孩子一夜之間給主播刷價值10萬元的禮物……
他們花錢如此肆無忌憚,揮霍無度,並不是因為家裡富得流油,而是對錢沒概念。到底如何認識錢、使用錢,父母不教,孩子們是真不會。
我小時候也犯過類似的錯。
那年我過10歲生日,家裡大擺宴席。
短短一個中午,我就收到了20多個紅包,大概6000多塊。然後,我看到媽媽把這6000多塊放進了她的錢包。
第二天一早,我趁他們出去上班,偷偷地把錢又拿了出來,並約上我學校的「大哥大姐」,讓他們帶我出去玩。在大哥大姐的「照料」下,那6000元不到一周我已全部揮霍乾淨。
父母聽後,差點拿起掃帚把我掃地出門。可我也是真的委屈,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怎樣才是正確花錢。
每當我問起父母家裡有多少錢時,他們總會不屑一顧:「去去去,小孩子懂什麼錢。」
當我主動扒開父母的錢包時,他們更會大發雷霆:「走走走,這不是你該碰的。」
如此一來,父母的「談錢色變」,造就了我對金錢的無知匱乏。
一組數據研究表明,80%的孩子對錢沒有概念,95%的父母都不會跟孩子談錢。
中國父母的巨大失敗,就從不好好和孩子談錢開始。
你不去教育孩子金錢觀,今後就有人會代替你。這個人可能是騙子、奸商,或者債主。
和孩子談錢,才能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到底該不該和孩子說明家中財務情況?
熱評第一的博主講了個故事——
她從五年級開始,媽媽每月發了工資,就會把錢放在桌子上。並附張紙條:菜錢xx元、水電xx元、儲蓄xx元。
媽媽的銀行餘額從不會瞞她,不管掙了多少錢都會如實相告。
談錢次數多了後,她也漸漸養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一直老老實實上學,對錢格外清醒,不會亂花,也不會摳門。
現在,她也有了女兒。
從女兒上幼兒園起,她就會告訴女兒家裡有多少錢、爸媽月薪多少、為了這些錢爸爸媽媽分別需要付出多少勞動。
會帶女兒去銀行存錢,講解銀行卡知識。
為了便於女兒理解,她還把這些錢換算成了能買多少個肯德基甜筒。
如此一來,女兒也樹立了良好的金錢觀念。
文末的最後,博主感慨:
「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真的關係到每一個人,家裡的人都有知情權。不想告訴孩子的,是有多不信任孩子?千萬別高估了孩子,也別低估了孩子。」
就像教育學家默克爾說的那樣,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從小就接受過金錢教育的孩子,長大後會得到節制消費、排序意識、投資意識、安全意識。
那些你在金錢教育上用的功,都會化成一座橋樑,架起孩子通往成功的路。
小時候會和金錢打交道,長大了才會和社會打交道
曾有一項心理研究表明:
4-6歲,孩子進入金錢敏感期,對金錢萌生了最初看法;7-12歲,他們會進入財商確立期,金錢觀開始形成。
巴菲特也說過,有的父母會等到孩子十幾歲時才開始和他們談論理財,但實際上,幼兒園時期就可以和他們談。
所以,永遠不要覺得和孩子談錢還早。
越早和孩子談錢,孩子就越早掌握和金錢打交道的能力。
這樣的能力才能助他一臂之力,在社會中遊刃有餘。
如何培養孩子金錢觀,有三點建議。
1、用數字影響孩子
金錢觀的培養,一定建立在數字之上。而數字,恰恰又隱藏在生活的每一次購物之中。
比如,逛街買了顆茶葉蛋,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
今天買的這個茶葉蛋3塊錢,它由30個一毛錢組成的,占據今日家庭開支的3%。
只有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薰陶下,才能讓孩子養成與日俱增的金錢觀。
2、教會孩子平衡「基本需求」和「延伸需求」
閨蜜是幼兒園老師,教孩子很有一套。
每次去她家,都能在門口看到兩個銀行似的儲物櫃。一個儲物櫃貼著「基本需求」,另一個儲物櫃貼著「延伸需求」。
看到迷惑不解的我,閨蜜解釋道,說這兩項需求的建立是為了培養孩子財商的養成。
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基本需求是不可缺少的、是剛需;
而延伸需求則是可要可不要的,不要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影響的。
如果孩子掌握好這兩者間的平衡能力,就能在買東西的時候分清主次,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讓金錢成為自己的主人。
3、帶孩子體驗掙錢的過程
與其坐在家裡和孩子灌輸金錢的來源,倒不如走出家門讓他身臨其境體驗賺錢的過程。
我家孩子從7歲開始,我就會有意識地帶他去玩職業體驗,親身體驗掙錢不易。有時間也會帶孩子到我的公司參觀,看看父母如何掙錢的。
這麼做,只是想讓他明白,爸媽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你現在花的每一分錢都是要通過辛苦勞作才能得到。
其實,現在的很多孩子不是缺錢,而是缺少金錢觀念。現在的很多父母也不是不會教育,而是忽略了基本教育。
與其給孩子留下萬貫家產,倒不如賜予他一把尚方寶劍,讓他開拓出一條新的「財路」。而這把尚方寶劍,自然就是正確的金錢認知。
一個能處理好個人和金錢關係的人,也能處理好與社會的關係。
—— End ——
作者:桑梓,用心寫字,用愛成文。專注婚姻、育兒類文章,讓您在婚姻、育兒路上少走彎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80f82a2ca533ef4f05dd4a4c49c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