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研「技」 與友攜手共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系列報道(下)

2023-12-16   蘭州新聞網

原標題:甘肅研「技」 與友攜手共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系列報道(下)

甘肅研「技」 與友攜手共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系列報道(下)

蘭州大學教授熊友才在肯亞推廣壟溝地膜覆蓋技術。(圖片來源:蘭州大學)

當今時代,以人工智慧、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位造技術加快與產業深度融合,正在引領全球發展和競爭新優勢。

過去十年,甘肅省搶抓機遇,聚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與地區特點和實際需要,以科技為依託「唱響」國際舞台,40餘個科技合作項目陸續落地,農業技術推廣到非洲國家。

十年間,我省不斷用實踐證明,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越來越多的「朋友」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甘肅在融入世界發展中不斷發展壯大自身,同時又以自身發展不斷推動「朋友圈」共同發展。

科技驅動 共建「創新」之路

11月10日,由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中國商務部主辦,甘肅省自然能源研究所承辦的 「一帶一路」國家節能技術與污染綜合治理研修班在蘭州開班,來自7個國家的18名學員在這裡系統學習太陽能等節能技術和污染綜合治理管理經驗。

「一帶一路」國家節能技術與污染綜合治理研修班。(圖片來源:甘肅省商務廳)

這次研修班是甘肅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科技領域開展友好合作的生動體現。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擁有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支持的國際太陽能中心,目前已經為134個國家培訓了2500多名技術人員。

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省科技廳堅持以全球化視野謀劃科技創新,用足用好「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注重平台、項目、人才的整體貫通,在開放合作中不斷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完善科技對外交往布局。

蘭州大學地質災害研究團隊完成中巴公路地質災害科學考察。(圖片來源:蘭州大學)

近年來,甘肅省科學院在地質災害防治與礦山環境修復、文物遺產大數據採集技術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建成一些省內和全國先進水平的裝置和高科技產品,其中6項先進適用技術入選中國-東協技術轉移專項行動中適宜向東協國家推廣的技術目錄。

在謀劃和發展過程中,甘肅省科技廳把平台基地作為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載體,建成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8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0家,圍繞生物質能源、食品檢測、疫病防控種質創新等領域,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聯合建設10個創新合作平台。

「省科技廳還支持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深度科技合作交流。」甘肅省科技廳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劉葉梅舉例,藉助舉辦中國-塔吉克科技合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的契機,甘肅省商業科學研究所與塔方建立的「中-塔食品檢測與研發聯合實驗室」申報「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寫入會議議定書,最終得以落地。

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甘肅省科技廳圍繞產業基礎、技術優勢和發展需求,布局省級科技計劃國際合作項目73項,涉及共建「一帶一路」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甘肅作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樞紐省份,在國際科技合作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劉葉梅表示,甘肅省科技廳國合處將從政策供給、平台建設、人文交流等方面聚焦發力,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不斷譜寫出更多「科技+」的新篇章。

高校出國 惠及更多民生

從甘肅到非洲,一顆玉米的故事,折射出「一帶一路」科技合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非洲部分地區高溫乾旱、水資源短缺,如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糧食產量,一直是困擾當地農業發展的難題。自2011年起,蘭州大學在科技部支持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合作,在東非高原完成了一系列大田試驗、農戶培訓、技術示範和推廣。

10餘年間,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教授熊友才帶領團隊奔赴肯亞近30次,送去壟溝地膜覆蓋技術。如今,實驗基地里的玉米稈從1米躥到2米高,畝均產量最高提高240%,水分利用率提高127%以上。

「通過測算,如果這項技術在肯亞全境推廣,利用1/3的耕地,就可以養活整個肯亞人口。」熊友才信心滿滿。

當前,人類正面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正攜手同行,依託科技合作應對挑戰。

沙爾圖茲氣候觀測站揭牌儀式。(圖片來源:蘭州大學)

今年6月,塔吉克共和國沙爾圖茲國家氣象站,蘭州大學教授黃建平領銜建設的「一帶一路」環境與氣候觀測網之沙爾圖茲氣候觀測站在這裡正式揭牌。

這是觀測網中首個在國外建成的超級觀測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面積廣闊,但部分國家和地區氣象資料不完整、觀測能力弱、探測手段缺乏等問題十分明顯。

作為「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秘書長單位,蘭州大學自2022年起會同國內外氣象、環保部門、科研院所,開始共建「一帶一路」環境與氣候觀測網。目前,已建成7個國內站點,巴基斯坦、塔吉克2個國外觀測站,下一步將在阿爾及利亞、烏茲別克、伊朗和埃及建設綜合觀測站。

觀測網所用的核心技術都是蘭州大學自主研發,建成後,將用於監測沙塵、霧霾等大氣復合污染物擴散規律,從而服務於當地鐵路和物流運輸等社會經濟發展領域。

冒著大雨瓢潑,經常泥濘滿身,探測、考察時要隨時防範可能發生的滑坡、泥石流,是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教授孟興民和團隊研究人員在項目進展中的常態。

2017年,依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基於時序InSAR技術的中巴經濟走廊地表變形動態監測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孟興民帶領團隊與巴基斯坦COMSATS大學聯合開展研究工作。

「我們用3年時間查明了中巴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形成了中巴經濟走廊地質災害資料庫,這對中巴公路沿線滑坡、泥石流災害監測和預防有著重大意義。」孟興民說,「徹底解決泥石流和滑坡災害,是我始終追求的目標。能為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貢獻一份蘭大力量,造福他鄉人民,我很欣慰。」

蘭石集團石油鑽采煉化等重點裝備亮相第29屆俄羅斯國際金屬冶金工業展。(圖片來源:蘭石集團)

科技賦能 國際貿易蓬勃發展

2023年11月初,蘭石集團組織企業內部相關子公司參加了俄羅斯金屬冶金工業展。

俄羅斯金屬冶金工業展是俄羅斯金屬加工、冶金行業規模最大、最權威的展覽會,蘭石集團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在國際展廳展示鍛壓設備、壓力容器、球罐等裝備設備的企業,受到了外商的廣泛好評。

蘭石集團海外業務起步於1988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至今已有36年。特別是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蘭石集團積極參與其中,成立蘭州蘭石能源裝備國際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蘭石國際公司),不僅在全球市場打響蘭石品牌,更是憑藉質量、技術過硬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

蘭石國際公司成立之前,蘭石集團海外業務以單一的石化能源裝備出口為主,出口產品多是技術含量較低的鑽機、抽油機、普通容器等。「隨著科技發展,石油裝備製造領域信息不斷透明,靠原材料差價賺取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殷延臣(蘭石集團國際公司總經理)知道,技術才是企業發展之根本,但是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也沒有捷徑可走,靠的只有自主創新。

蘭石研發試驗中心。

過去10年,蘭石集團堅持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傳承中創新,在開拓中發展,出口產品實現多點開花,四合一連續重整反應器、大型快鍛壓機、全焊式板式換熱器……一大批核心取得突破,一大批高端裝備走向國際,蘭石集團用高質量產品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

以四合一連續重整反應器為例,蘭石集團曾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突破技術難題,在多項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如今,全國只有蘭石集團有能力製造四合一連續重整反應器,市場占有率100%。

如今,技術和產品優勢已經成為蘭石集團出海航程上的有力敲門磚。前不久,蘭石集團接到來自中東地區的四合一連續重整反應器訂單,目前產品正在生產中。蘭石集團重裝煉化公司技術部工藝技術員趙偉善介紹,該設備涉及1200餘個零件的製作,精細化程度高,客戶還提出了不少定製化要求,製作難度大,預計明年年初交貨,屆時將實現蘭石集團四合一反應器的首次出口。

「牢牢把握依託『一帶一路』最大機遇,蘭石國際公司未來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功,這不是一種猜測,而是建立在產品技術和市場認可上的一種必然。」談及未來,殷延臣信心滿滿。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萬及敏 王宇晨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