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古代「誡子書」

2024-01-18     驪歌聲聲慢

原標題:重讀古代「誡子書」

《博覽群書》2024年1月號,月刊

「父母之愛,則為之計深遠。」十月懷胎、十數年栽培,中國歷代父母為了子女的成長可謂苦口婆心,留下了不少的「誡子書」。所謂「誡子書」,可以通俗的理解為「有些事我不說,別人不會跟你說」的「父母之言」。最新一期的《博覽群書》刊發組稿,重讀不同時期、不同性別、不同身份的古人的「誡子書」。

首先是有「大明第一硬漢」之稱的明代諫官楊繼盛。楊繼盛有清名,因彈劾大奸臣嚴嵩及其黨羽而下獄,最終死於獄中。在囚牢之中,他寫有一份4000字的遺囑,遺囑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誡妻,後半部分誡子。其中誡子部分涉及到了為人處世的19個問題:一是立志的重要性,二是存心端本之道,三是慎思篤行之道,四是報國問題,五是孝順母親,六是兄弟相處,七是妯娌相處,八是戒絕爭訟,九是友敬堂兄弟,十是交友之道,十一是讀書進德,十二是擇師親友,十三是持家之道,十四是不可貪心,十五是持人之道,十六是周濟親戚,十七是守禮,十八是善待姐妹,十九是對待下人。這19個問題,可以大體歸納為三個層面:一是持身進德之道,二是居家親愛之法,三處世友善之方。

持身進德之道,可細分為立志、養心、報國三個方面。楊繼盛認為,要立定志向,這是立身之本;要修養己心,根本原則是向善向上;要報效國家,為國盡忠。居家親愛之法,則是從日常生活、家庭關係出發,孝順父母、和睦兄弟、和順妯娌、善待族人,親人之間以「敬讓」為原則,切忌爭訟、打官司。處世友善之方,即處理家庭之外社會關係的技巧,具體而言:在擇友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結交「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好學之人」,遠離油滑之人,從而堅定自己的上進之心;在讀書進學上要時時反省、見賢思齊,多記多作,日積月累必有所成;在與人相處上稱人善、感人恩、不論人過。綜上所述,楊繼盛的「誡子書」,大體在儒家傳統「修身養性治國齊家平天下」的範疇之中。

其次是慈厚溫雅的明清女性。我國歷來重視母親對子女的教育,歷代正史、筆記中記載的成功母親的形象也隨處可見。到明清時期,隨著女子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湧現出來許多知書達禮、能詩善文的母親,她們在教子的實踐過程中創作出豐富的教子詩、誡子詩。基於這些詩歌,文章提煉出幾個關鍵詞:一是傳家意識,即將傳承家族的事業、聲望的意識,全方位貫穿於子女教育的過程中,來自家族的責任感、自豪感也將反過來促使孩子們自發地積極努力、不甘平庸;二是品行教育,品行是人立身處世最基本的素養,在家庭教育中,品行教育的重要性是放在首位的。在誡子詩中,常常提及的品行包括忠孝仁義、讀書明理、惜名惜福、扶危濟困、安貧樂道等;三是文學啟蒙,明清時期許多女子精通典籍,能詩擅詞,成為孩子最早的文學啟蒙老師。

文章認為,明清時期女性的誡子詩表現出父親不一樣的母教特質:與父親大方向、粗線條的教育不同,母親從更具體的細節方面感知孩子的特點和需求,更務實給孩子提出具體的指導和要求;與父親相對理性的教育方式不同,母親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占據重要地位。

編輯:鄭文豐

編審:湯欣健

簽發:肖 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766cfe1b2476de7861eba540bf1dd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