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在印度步步驚心,是水土不服還是被人算計?

2023-08-05     財經無忌

原標題:中國企業在印度步步驚心,是水土不服還是被人算計?

文 | 白嘉嘉

看起來,在印企業的受害者名單又要擴編了。

8月3日,印度政府通知,印度限制了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的進口,即刻生效,以推動本土製造。

即刻生效,主打一個「偷襲」。

根據印度政府數據,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個人電腦約占該國年進口總額的1.5%,其中近一半來自中國。

對此,印度電子行業協會MAIT的前總幹事阿里·阿克塔爾·賈夫表示:「此舉旨在推動印度製造業。這不是輕推,而是強推。」

這不是印度政府第一次以推動本土製造業為由割外企韭菜,長長的受害者名單中,微軟、比亞迪、小米、OPPO、富士康、vivo等一眾企業覆蓋各行各業。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指出,印度法律環境有其特點:一般而言,紙面上的法律規定很多、很繁瑣,但實際執行的情況則完全不同。

法律規定和執法力度之間的落差是印度營商環境的常態,這種「常態」導致的結果有兩點,一是嚴格遵守法律條文的企業很難在市場贏得競爭優勢甚至難以生存,二是印度執法部門由此獲得了選擇性執法、根據需要執法的操作空間。

所謂操作空間,就是「養羊殺羊」的空間。

印度身上有許多充滿想像力的標籤,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人口結構年輕等等。

但這些充滿誘惑的標籤背後,卻是營商環境不成熟、法制不健全、政治對立、社會構成複雜、基礎建設落後等阻礙,讓無數企業折戟沉沙,血本無歸。

這些弊病有些是印度政府有意而為之,有些是經濟體發展過程中繞不過去的彎路,而毫無疑問的是,想要在這塊「新大陸」占有一席之地,理解印度是所有企業的必修課。

莫迪釣產業鏈,意在技術

「世界需要一個可靠的供應鏈,誰能是比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更值得信賴的夥伴?」

在7月28日舉行的印度半導體論壇(Semicon India2023)開幕式上,面對台下數百名半導體行業高管,印度總理莫迪賣力「推銷」起印度作為半導體產業基地的「可靠地位」。

莫迪在致辭中形容,印度政府已經為全球半導體企業「鋪開了紅地毯」。在他看來,印度贏得了不少投資者信心,因為印度有著「穩定、負責和以改革為導向的政府」,不斷發展的基礎設施和科技以及龐大的人才庫。

暫且不論印度到底有沒有一個「穩定、負責和以改革為導向的政府」,莫迪的致辭至少透露出了一條信息,印度對產業鏈的極度渴望

但有意思的是,在不久之前,富士康剛剛退出了與印度礦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成立的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合資企業。

是鋪開的紅毯不夠紅嗎?

對此,「雙向奔赴的互坑」是最貼切的描述。

按照富士康和韋丹塔的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投資建設28nm製程的12英寸晶圓廠及配套封測工廠,並預計在2025年正式投入使用。

這意味著,印度將擁有首座由印資控股的12英寸晶圓廠,為「印度製造」十年計劃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富士康其實沒有高端晶片代工的經驗,它距離晶片最近的一次,是收購了夏普的40nm製程的8英寸晶圓廠,無論在開發難度還是工藝轉化成本上,距離28nm都還有相當長的距離。

為了打破尷尬,富士康和韋丹塔拿出了一份頗具「臨時抱佛腳」色彩的解決方案——找到歐洲半導體巨頭意法半導體,尋求生產技術許可。

印度政府本就不太看得上40nm,現在和更具技術實力的「大牛」扯上了關係,那能讓他隨隨便便跑了?

雁過拔毛的印度政府邀請意法半導體「參與到更多的遊戲中」,比如,入股富士康與韋丹塔的合資公司。

項目的進展由此陷入了僵局。

意法半導體不願意深度參與印度市場,28nm技術談判陷入僵局。印度政府看不上40nm製程,從而延緩了激勵資金的審批。 富士康眼看補貼遲遲不能到帳,於是決定及時止損。

星星之火被掐滅,不僅意味著富士康的「轉芯」戰略階段性失敗,更給為其它有意投資印度的半導體廠商敲響了警鐘,而莫迪本人也只好親自上場吆喝。

從富士康的案例中,不難看到印度擺在明面上的對產業鏈的渴望,以及寫在「附錄」里的「優惠政策僅限高精尖技術」。

這一基本原則塑造了印度「兩面派」的形象,繼而導致印度的製造業發展遲遲難以步入正軌。

任何高精尖技術的落地,都離不開背後龐大的基礎建設和產業鏈,而不願意踏踏實實地干」苦活累活「的印度,意圖靠幾家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從無到有地建起一座「空中樓閣」,這種先「上車再補票」的思維,無疑是將所有對印度市場抱有善意的企業放在火上烤。

和其他成熟市場相比,印度的基礎建設相對薄弱,常發生停電

而晶片產業鏈則是出了名的耗電。

晶片巨頭台積電2022年耗電超過200億度,而印度2022年的總發電量只有1.8萬億千瓦時。

這意味著,僅僅一家台積電,就要消耗印度超過1%的總發電量。

更關鍵的是,對手機組裝產險來說,停電可能只會導致延期交付,但放在晶片領域,就有可能導致這一批次的產品全部報廢。

顯然,沒有企業會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

之所以印度在產業鏈和基礎建設上顯得缺乏耐心,主要是因為印度所能打出的最大的王牌——人口紅利,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令人驚艷。

20世紀70年代以來,印度的總和生育率持續走低,從1971年的5.2%下降到2019年的2.1%(該數值被認為是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同期,農村人口總和生育率從5.4%下降到2.3%,城鎮人口總和生育率從4.7%下降到1.7%。

有學者指出,從1993年至2004年,印度青年人口和老齡人口增速分別為1.9%和3.5%。而在2004年到2018年期間,印度的青年人口和老齡人口的增速分別是1.8%和5.1%。

這兩個數值的一升一降,說明印度將比預期更快進入老齡社會

如何在越來越短的人口紅利窗口期內實現印度製造?答案尚未浮現,但連連出手的印度鐮刀,卻暴露了印度的急躁。

「外企」為何在印度總是水土不服

按理說,同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恰好只領先印度一個身位,印度需要外資來創造就業和提升基礎建設,中國也需要新興市場出口過剩的產能,彼此之間非常互補。

但為什麼印度政府對於和中國展開合作總一副「不情不願」的樣子?

歷史遺留問題引發的民族主義情緒,是中印貿易正常化的最大絆腳石。

中印邊境問題是昔日英國殖民者留下的產物,中國一直主張從全局視野和戰略高度看待和發展中印關係,認為邊境問題並非兩國關係的全部,但印度近年來堅持「邊境對峙不解決,中印關係就不正常」的立場,一心將兩者捆綁掛鉤,試圖迫使中方讓步。

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中印爆發了激烈的肢體衝突。

對於這場衝突,中方釋放出的視頻明明白白地回答了誰越線在先、違約在先、動手在先的問題,責任清清楚楚。

但兩年多來,印度政要、媒體但凡在國際場合談及中印關係,都會擺出「受害者」模樣,將衝突及此後對峙的起因歸咎於中國。這種心態已經深埋在部分印度人心中長達60年,甚至可以追溯到1962年邊境衝突的失利對一些印度精英和大眾心理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一點從印度媒體對中國企業的報道中可見一斑。

在虎嗅的一篇報道中顯示,同樣是查稅事件,印度媒體對其他國家公司的評論就較為中性,但對中國公司的描述就較為負面,有時會上升到「間諜」這類的字眼。

而且當媒體放大中國企業稅務問題後,民眾的情緒往往會被挑起,能獲得更大的流量。

在民粹思想和民族主義情緒的助推下,印度政府將本來隱藏在經貿背後的政治動作擺上了台面。

2020年6月,印度禁止國有電信公司及其母公司印度國營電信公司使用中國華為和中興的產品升級4G基礎設施。

2020年7月23日,莫迪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修改《2017年財政總則》,限制從所有與印度陸地接壤的國家購買包括公私合營的項目在內的大型公共項目,阻止中國參與印度電信、電力、煤炭和石油等戰略行業。

2021年5月,印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興和華為踢出5G試驗,給中興和華為帶來數千萬美元的損失。

甚至連絕地求生這樣的遊戲,印度政府也沒有放過。

「損害印度主權、國防、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印度政府為抖音、微信、絕地求生在內的多個APP定了調,並接連開展了5次所謂的數字打擊,分別禁止了59、47、118、43和54款中國APP。

據報道,TikTok和Helo應用程式的母公司位元組跳動公司曾計劃在印投資約10億美元,由於上述禁令,位元組跳動將在印市場損失至少60億美元,多於所有其他被禁應用程式的潛在損失之和。

市場上有一種論調,認為印度在「坑外企」這件事上做到了「一視同仁」。

客觀來說,這種描述並不準確,從政治、歷史脈絡上站不住腳。

但從現象上來看,確實不止中國企業被坑,為什麼?

關於印度,最廣為人知的矛盾一面在於,一邊饑荒,一邊出口糧食。

據2021年全球飢餓指數排名顯示,印度在116個發展中國家中排名第101位,屬於「重度飢餓」區域。

然而,2021年至2022年,印度農產品出口超500億美元,創下了新紀錄。

並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擴大。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表示,2022到2023年,印度的小麥出口可能超過1000萬噸。

矛盾背後,是宛如中世紀的歐洲領主般割據於各個產業、地區的政黨、家族、種姓和地主。

為了將分散在各個集團手中的權力和資源收攏回來,避免財富通過貿易逆差、移民等方式流向國外,莫迪政府選擇培植效率更高、也更聽話的「國家資本」。

根據印度國家證交所的數據,20220年,印度最大的20家企業的利潤占到總量的80%。

同時,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數據,印度的六大財閥,如今控制著印度25%的港口、45%的水泥生意、三分之一的鋼鐵產業、近69%的電信用戶和45%以上的煤炭進口。

根據《連線》雜誌在2015年的數據,與莫迪關係極其緊密的企業家大約有6-8名。

這些幾位企業家掌管的企業總共欠印度銀行35萬億盧比,而印度整個銀行業的總資本當時也不過50萬億盧比。如果這些印度企業破產,整個印度70%左右的銀行資本將消失。

與印度經濟的高度綁定,使得這些企業「大而不能倒」,但與韓國財閥不同的是,印度財閥並沒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只能在政治保護傘下摘低垂的果實,或對外國公司「敲竹槓」來壯大己身。

而這也是印度成為「外企墳場」的核心原因, 印度政府既需要這些企業來提升效率,增強政令的影響力,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保護它們不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遭受損失,從而影響印度經濟。

如今的印度就像一枚被高高拋起的硬幣,正反兩面不斷翻轉,甚至呈現出相互促進的景象,但硬幣總有一天會落地,在塵埃落定之前,印度需要讓製造業步入正軌、加快城鎮化進程、轉換產業人口結構、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

想要完成這條長長的任務清單,不論印度情願與否,中國都是唯一的選擇。

中國企業和印度,剪不斷理還亂

學術界有一個共識,寄希望於利用經濟手段以實現政治或外交政策目標往往無用或適得其反。

這一點也在印度對中國的脫鉤政策中應驗。

儘管印度政府發起了對中國產品的種種抵制,但中印之間的貿易仍在蓬勃發展。

在2020至2021財年,中印雙邊貿易達1256.2億元,同比增長43%,超過美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2022年,中印雙邊貿易再創新高,達1359.84億美元。

細分來看,2021年中國對印出口約為975.9億元,同比增長46%,印度對華出口也增長約34%,達到280.3億元。

根據印商工部數據,印進口8455種物品,包括紡織品、電子產品、汽車零部件和化學品等。印度還進口了一系列中間工業產品,因為本土生產數量不足,且無法輕易從其他國家採購。

這一數據表明, 不論印度政府和民間反應如何,至少在眼下這個階段,印度對從中國進口產品還有著相當的依賴性。

而對中國企業來說,在印度這一新興市場站穩腳跟,雖然不得不走許多彎路,但其實也是必須要做的選擇。

拿頻頻被坑的小米和比亞迪來說。

日前,印度執法局向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部分高管以及相關銀行發出正式通知,指控他們向國外轉移資金、涉嫌違反印度的《外匯管理法》。

這意味著小米去年被印度凍結的48億元很可能被正式罰沒,也這是印度政府成立以來最大數額的資金沒收。

然而,7月26日,小米印度公司卻表示,公司正在大力投資10000到15000盧比(約872到1308元人民幣)的設備市場,從而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

小米印度公司總裁Muralikrishnan B透露,該公司已經重新制定了戰略,將專注於成為「印度最受歡迎和最值得信賴的智慧型手機」和「注重效率和可持續性,並擁有安全基礎」的物聯網品牌。

越罰越起勁?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嗎?

當然不是。

從2017年開始,全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就開始逐漸走弱,從增量市場轉為了存量市場。

根據IDC數據,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12.02億台,同比下降11.09%,同比自2017年以來連續5年負增長。

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持續收縮的情況下,印度市場卻展現出強勁的活力。

2022年,印度的智慧型手機滲透率約為50%,相較於中、美目前超過90%的滲透率,至少還有超過40%的增量——以印度人口估算,約等於5.6億台智慧型手機銷量。

另一方面,印度還呈現出消費升級的趨勢。

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印度售價120美元(約合829元)以下手機的市場份額已從兩年前的41%降至2022年的26%。相比之下,售價在3萬盧比(約合 2505元)以上的高端手機在同一時期的市場份額翻了一番,達到11%。

蘋果正是印度消費升級的受益者之一。2023年第一季度,蘋果在印度的銷量同比增長56%,並在549美元以上的高端細分市場占據了59%的份額。

2014年開始布局海外市場的小米,其實也是印度市場快速發展的受益者。 自從2017年登頂印度智能機榜首後,曾連續20個季度保持第一。

去年,小米在印度市場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2490萬台,約占總出貨量的20%,對企業的全球化戰略形成了有力支撐。

與手機市場類似,印度的汽車市場規模在2022年實現了對日本的反超,成為僅次於中美的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

而比亞迪在印度的布局,和小米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汽車行業關注》此前報道,比亞迪入局印度市場已有15年歷史,從2007年起比亞迪開始布局印度市場並建立分公司。

迄今為止,比亞迪已在印度市場投資超2億美金,其中,比亞迪在印度設有一家工廠,主要用於生產比亞迪e6。

今年1月,比亞迪印度電動乘用車業務高級副總裁Sanjay Gopalakrishnan公開表示,希望到2030年能夠占領印度電動汽車市場40%的份額。

垂涎印度市場的車企顯然不止比亞迪一家。

無論是放出噱頭「希望以印度為主要生產基地,出口在印度生產的車型到全球」的特斯拉,還是心甘情願向印度投資者出售更多股權,加深子公司名爵印度的本土化程度的上汽,亦或是目前印度市場的車王——瑪魯蒂鈴木(日本鈴木的子公司),對任何一家想要全球化發展的車企來說,印度都是個不可能放棄的市場。

事實上,和中美歐日韓等成熟市場相比, 印度的營商環境確實相對惡劣,但放眼全球,政局穩定、人力資源充沛、有消費潛力,滿足這幾項條件的國家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也正是因此,即便印度被冠以「外企墳場」的名號,仍有企業前赴後繼地湧入其中。

而印度眼下存在的政策法規、稅收等問題,或許應該有的認識是, 現在和未來都不會有秩序井然的新興市場等待開發,「走一步看一步」從來都是企業的必修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6b33b61e8d190996195c3463eef94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