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火車站的錯別字存在了70年,是故意為之還是無意之舉?| 新刊速遞

2022-07-15     故事會

原標題:蘭州火車站的錯別字存在了70年,是故意為之還是無意之舉?| 新刊速遞

悠悠歲月里的火車站

有這麼一座火車站,風塵僕僕到達的旅客不管多累都要停下來與它合影留念,甚至有人專門來一趟,就是為了一睹它的風采。

用現在的話來說,可謂「網紅打卡地」了。

這座飽受關注的火車站就是蘭州火車站,那麼,它為什麼能夠如此引人注目呢?

原本蘭州的「蘭」字最下面的一橫是最長的,而蘭州火車站卻把最上面一橫寫成最長的,在人們看來這是個明顯的錯別字。

然而,即使蘭州火車站每年因為這一「錯別字」都會受到不同旅客的投訴,但是,「頭鐵」的蘭州火車站就是不改。

人們對於這個字到底有沒有錯也議論紛紛,沒有定論。

每座火車站都承載著歷史脈絡,火車站站名的題字當然也十分重要,在簡簡單單幾個字的背後卻有著獨屬於它的故事。

位於大西北重地的蘭州同樣不甘示弱,它的火車站題字人就是我國著名書法大家、簡牘之父張邦彥。

十五歲那年,張邦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彼時甘肅的重點學校省立三中。然而,連年的旱災加上河湟亂起,土匪軍閥馬廷賢還趁亂攻陷天水,天災人禍不斷。饒是家底殷實的張家也不能倖免,一個家就這麼垮了下來,無法繼續供養張邦彥讀書,學校也在各種壓力下不得不停辦,就這樣,張邦彥不得已停下了高歌猛進的學業。

為了謀生,張邦彥給當地一些報社、縣政府寫起了信函、標題。出色的書法能力和謙遜有禮的性格讓張邦彥很快在職場中如魚得水。

抗日戰爭結束後,張邦彥被調到了政府機關工作,為政府官員起草文書,也正是這份工作讓張邦彥這匹千里馬結識了自己的「伯樂」——于右任。

「蘭」字與書法家

于右任是我國近代書法界的一顆璀璨明珠,被稱為「碑學大師」「當代草聖」。

有一次,他去甘肅出差,在辦理手續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張邦彥起草的文書,瞬間就被吸引住了。于右任連忙向周圍打聽張邦彥,並提出要跟他見一面。

這一見,于右任多了個徒弟,張邦彥多了個老師,兩人一拍即合、傾蓋如故。

1952年,隨著不斷提升的書法造詣和名氣,張邦彥得以為自己家鄉的火車站題字。

雖然只有短短兩字,張邦彥卻沒有絲毫懈怠,這兩個字意味著蘭州的門面,無數路過蘭州的人都會看到。他找遍了「蘭」字的各種寫法,希望從浩如煙海的古書典籍中覓得靈感和啟發。

一開始,張邦彥想到了用繁體字「蘭」,體現蘭州厚重的文化底蘊,同時在字體的設計上也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要寫簡體字,要簡明生動,又不能毫無特色,張邦彥無可避免地犯了難。

既然在筆畫數量上受到了限制,那創新筆畫本身可不可以?

蘭州的前世今生

張邦彥馬上想到了把「蘭」字最上面的一橫拉長,這樣一來,既能與寬大的「州」字遙相呼應,不顯得頭重腳輕;又能體現蘭州獨特的古樸意蘊,讓人眼前一亮。曾經還有學者分析,「蘭」字中最長的一橫像是一個人展開的雙臂,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迎接漫漫歸途的遊子。

除了「蘭」字之外,「州」字也同樣大有講究。

不同於以往最後一長豎的輕柔飄逸,張邦彥創造性地將最後一豎收筆提起,改成了豎鉤,象徵著蘭州歷經戰火紛擾,依然重整旗鼓的精神,象徵著蘭州人堅韌不屈、剛強不羈的本質。而張邦彥本人對命運的反抗,正恰如其分地印證著這兩個字。

在設計站牌後的近二十年里,由於歷史特殊性,他冉冉向上的人生道路又一次墜入谷底。

但正如海明威的那句話:「打不倒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

張邦彥眼中對於書法的熱情並未熄滅,仍一如往日地燃燒著,好奇不止,探索不息。

時至今日,這兩個所謂的「錯別字」依然飽受爭議,並且時不時被遊客投訴。但這個美麗的錯誤背後所蘊含的價值和內涵遠比「改正」本身更重要可貴。

這個奇思妙想的「蘭」字,並未真正造成什麼困擾,反而間接帶動了蘭州旅遊業的發展。眾多遊客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看它一眼。這,難道不是積極的一面嗎?

作者:今日頭條優質故事創作者厲羽萱

原標題《蘭州火車站的錯別字》

摘自《故事會》校園版2022年7月號

沒看過癮的小夥伴們,可以閱讀紙質的《故事會》雜誌, 點擊下方雜誌封面,立刻購買!

《故事會》藍版,不僅僅是好看~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資深「知客」辦白事竟鬧出大烏龍?有些規矩可不能錯 | 新刊速遞

案情發生後,糍粑羊肉湯扮演了什麼角色 | 新刊速遞

父親捉了二十九條蜈蚣,只為能讓我上補習班 | 新刊速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65f28e47d579988eb74e224b903a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