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不去「小故宮」拍照啊?」 「那是哪?」
「就有很好看的紅牆那裡哇!」
「哦哦,農講所啊......」
...
Part .01
「到處都是「廣州版」,哪裡是廣州呢?」
「廣州版小故宮」、「廣州版鼓浪嶼」、「廣州小外灘」......8G衝浪人一定很熟悉吧~
「只要在標題上打上「廣州版XXX」、「廣州小XX」,閱讀就會比較高。」這是很多博主默認的「流量密碼」,仿佛不給景點帶些標籤,就會沒人看一樣。
//
點贊量是不帶標籤的5倍
就連Dor平時逛景點也總是忍不住貼標籤,寫稿子想標題的時候,也會往這些方向靠近(piapia打臉)。
明明寫的是廣州建築,卻總是被冠上外地名號。一次兩次會覺得很新奇,看久之後「廉價感」「盜版貨」的感覺呼之欲出。
老廣の吐槽
而當一個不了解廣州的人看完了這些內容,他會記住什麼呢?什麼標籤都記住了,就是記不住廣州是什麼樣的。
這樣真的好嗎?廣州願意嗎?廣州人願意嗎?
我想,答案大機率都是:「不!」
Part .02
「包容性強,不代表廣州要被同化。」
廣州是1982年設立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一線城市、中國南大門、國際大都市等等稱號,同樣印證了廣州包容性強的一面。
正因為海納百川,我們才能有幸在這個7434.4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見識到大江南北乃至歐美東南亞的風情。
廣州每年凈流入人口超過70萬,他們來自世界各地,能在廣州碰到與家鄉有關的事情,是一種「他鄉遇知音」的幸福。
這些家鄉味十足的建築、美食、街道,不僅是驚喜,更是加深外地朋友與廣州羈絆的紅繩。
它像一個溫暖的大手擁抱外地朋友,告訴他們:「你看,廣州也有。所以安心住下來,成為我們的鄰居吧!」
但這並不代表,以「廣州版XX」為驕傲,反過來宣傳它。尤其是Dor看到廣州記憶之一的東山口,被打上「廣州版鼓浪嶼」標籤的時候,更是無語至極。
像嗎?是有點。但是相同嗎?肯定不。鼓浪嶼有它的美,東山口也有它的故事。
仔細想想,其他城市會宣傳「XX版小廣州」嗎?好像沒有吧,至少Dor沒有刷到過這類推送。
廣州不是沒有特色,西關大屋、騎樓、永慶坊、陳家祠等等,都帶著深深的廣州烙印。
可是近年來它們出現的頻率卻越來越少,熱度更是遠不及「小歐洲」「小京都」「小上海」這些標籤來得高。
...
Part .03
「拒絕「標籤化」,這裡是廣州!」
最可怕的不是被貼上標籤,而是我們自己都習慣了被貼上這些標籤。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美,不應該被隨意蓋棺定論。
撕掉不合理的標籤,廣州是什麼樣的,只有它自己說了算!
這叫沙面,不是「小歐洲」
它是擁有百年歷史的重要商埠,是宋元明清時期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遊覽地,更是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
這叫北京路,不是「小上海」
它 是廣州市 城建之始所在地 ,也是廣州市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
這叫農講所,不是「小故宮」
它是「中國農講所的母校」,是全國農民運動的重要基地,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價值。
\\\
這叫象崗山,不是「小重慶」
它曾有羊城八景之一的「象山樵歌」,自西漢以來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這叫廣州長堤,不是「小外灘」
它曾是廣州最繁華的商業區,被稱作「中國金融第一街」。
這叫東山口,不是「小鼓浪嶼」
它是廣州歸國華僑聚集地,是廣州著名的老城區之一,更是老廣集體的回憶。
這叫大佛寺,不是「小洪崖洞」
它是「南漢二十八寺」之一,有廣東省第一家面對社會開放的現代化佛教圖書館。
這叫十三行,不是「小東大門」
它曾是清代廣州乃至全國與國外交流的唯一平台,是廣州歷史最長的服裝批發集散地。
這叫增埗公園,不是「小御花園」
它是上世紀30年代建造的獨特私家別墅群,擁有廣州絕無僅有的「鐘形窗」。
這叫粵劇藝術博物館,不是「小京都」
它曾是歷史上粵劇活動、粵劇名伶的重要聚集地,也是粵劇藝術傳承與保護的重要見證。
//
//
Dor不是說不能稱呼某個地方為「廣州版XXX」,而是不能給它定性。不能為了博眼球刻意忽略其中的廣州味。
與其急著貼上標籤,不如沉下心來挖掘廣州本來的魅力。只有當廣州做回廣州,才是最值得驕傲與誇讚的。
#今日話題#
真要給廣州貼標籤,你會貼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5ff6ac66025c2988ea1da4989d77b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