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損1250億,藥明生物「小作文」嚇壞投資者

2023-12-05   市界

原標題:日損1250億,藥明生物「小作文」嚇壞投資者

千億龍頭「梅開二度」

12月4日,在千億醫藥巨頭藥明生物的「帶領」下,整個港股醫藥板塊遭受較大損失。

事件起源於當日早間,主要從事CXO(醫藥外包)業務的藥明生物,在官網發布了一份關於最新業務更新的PPT,其中提到,公司2023年整體收入或不及預期,並將導致利潤出現下降。此言一出,藥明生物開盤立即暴跌23.79%,不到一小時跌去440億港元市值。

而深感不妙的藥明康德,於10點49分用停牌應對,並給出待刊發可能構成內幕消息公告的這一理由。截至12月4日收盤,藥明生物暴跌23.79%,報33.15港元/股,總市值1409億港元。直到當日深夜,藥明生物才發布相關公告,其實內容大致就是對上述PPT進行同步,並宣布恢復交易。

實際上,更為嚴重的是,藥明生物將這種恐慌,蔓延至了整個醫藥行業,其在PPT中直言,受生物技術融資影響,行業在未來兩年預期個位數增長。可隨著藥明生物的停牌,無處發泄的「恐懼情緒」便在整個醫藥板塊持續發酵,並導致出現上千億的市值損失。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整個港股醫藥板塊,日損1250億港元市值。其中,207隻成分股有一半以上收綠,而市值超過200億港元的27家頭部企業,則全部收綠,像身為「一哥」的藥明康德大跌8.8%,而跌幅較小的百濟神州,還藉此超越藥明生物,坐上了港股醫藥板塊的「第二把交椅」。

其實,藥明生物也在公告中,給自己留了餘地,稱簡報包含前瞻性陳述,存在重大風險和不確定性,且其中所述的任何估算和未來建議,均基於若干假設和估算,以及管理層根據當前可得資料,而作出的判斷,也就是有猜測的成分。

可正是這一系列操作,引發了股民的不滿。

其中,有網友對藥明生物的停牌,以「怒拔網線」進行調侃,但更多的是對其譴責,「預測自己的業績可以,公開預測行業是何居心啊」、「自己給自己寫小作文的公司,還是第一次見」。不過,也有樂觀的股民表示,「巴菲特告訴過我,別人恐慌我加倉」。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藥明生物首次以一己之力,帶崩醫藥板塊。就在今年6月,身為藥明生物CEO的陳智勝,曾在公開場合表態,「上半年公司新簽25個項目,低於往年四五十個的預期水平,其中中國項目占比不足兩成。上半年考察發現,明顯感覺到歐美醫藥市場正在恢復,而中國還需要時間……」

上述相關言論一出,藥明生物當天立即以17%的大跌予以回應,儘管陳智勝也給出了諸如訂單延遲、復甦正在路上等「挽回」般的解釋,但藥明康德依舊在當天與次日,分別大跌5.4%與8.3%,同時跟跌的還包括凱萊英、泰格醫藥等一眾醫藥外包成分股,而行業兩天損失的市值,同樣可達數百億港元。

早已埋下的雷

藥明生物上市於2017年,是國內CXO行業的龍頭之一,該行業主要從事的就是,藥品從研發、試驗、到生產以及上市等過程中的一系列外包活動,按照產業鏈條上下游,可分為CRO(研發外包)、CMO/CDMO(生產外包)以及CSO(銷售外包)三個環節,而藥明生物主要涉及前兩個環節。

此前一段時間,隨著全球創新藥產業的迅猛發展,令不少醫藥巨頭在該領域加大了投入,但由於新藥研發具有高風險、高投入、回報周期長等特點,為加快新藥的研發效率,這些醫藥巨頭便選擇把相關業務外包出去,而這就是包括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等國內CXO巨頭,得到迅速發展的原因。

可是,隨著藥明生物這一份PPT的發布,卻令整個行業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其實,這只是近兩年來海內外創新藥產業「融資寒冬」下所體現出的一角。對於藥明生物而言,除受大環境影響外,還面臨著韓國三星旗下的三星生物頻頻上演的降價搶單與擴大產能等戲碼。這也是藥明生物的毛利率,從2021年年中的52%降至今年年中不到42%的原因之一。

而藥明生物也在PPT中透露,2023年,公司四大業務板塊中只有兩項符合預期,而藥物開發與生產的預期全年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前者是因新增項目數的減少,導致減少3億美元的收入,而後者是因為項目的遞延,帶來1億美元的收入延期,合計金額約合28.55億人民幣。

藥明生物甚至表示,自己此前的預期「過於樂觀」了。

(來源/藥明生物業務更新公告)

實際上,藥明生物的業績下滑,早已能看出端倪。

2023上半年,藥明生物雖然實現營收同比增長17.8%,達到84.9億元,但凈利潤卻出現10.18%的下滑,為23.38億元。而且,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就能發現,早在2018年前後,這種頹勢就已經出現。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藥明生物的凈利潤增速,從2018年年中的150%,降至2019年年中的60%,並於此後趨於穩定,但由於一些特殊原因,該增速在2021年年中迎來暴增,重回150%的行列。不過,自那以後,其利潤增速再度迎來下滑,直到今年上半年,出現上市以來的首個負增長。

(藥明生物近年來凈利潤增速走勢圖。來源/東財Choice數據)

2021年前後的一系列事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藥明生物凈利潤增長的頹勢表現,但終究並非長久之計。

值得一提的是,藥明生物還在最新發布的復盤公告中強調,集團的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勢頭依舊兇猛,並對未來前景保持樂觀。本公司相信,今年是集團毛利率及增長率最具挑戰的一年,並預期於2024年下半年逐步回暖。

不過,也正如藥明生物所言,不論是「看好」還是「看空」,其實都不乏猜測的成分,而其能否真正走出周期困境,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作者 | 馮晨晨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