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護工費未必換來專業服務,無陪護病房離我們還有多遠

2023-06-16   民生周刊

原標題:高昂護工費未必換來專業服務,無陪護病房離我們還有多遠

如今,

很多患者和家屬都深有體會,

請護工如同拆盲盒……

遇到好護工皆大歡喜;

萬一趕上不專業、不負責的護工,

患者不但得不到良好護理,

甚至還產生不少糾紛。

此外,

護工費已成一些家庭的沉重負擔,

市場化的護工費用,

通常在一天兩三百元甚至更高。

護工費價格太高

部分護工專業素養差

近日一位北京市民「在幾家醫院輾轉住院大概70天,經過醫保報銷後自付醫藥費1萬多元,而護工費比醫療費還高,支付了1.7萬餘元」。高額護工費和部分護工專業素養差疊加,成為護工行業的一大痛點。

小生了解到,由於我國護士數量不足,除傳染病病房等一些特殊病房患者的生活護理由護士承擔外,普通病房的患者需要生活護理時,主要由家屬或自聘護工承擔。

有的醫院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由第三方機構提供護工;有的醫院沒有相關合作,家屬得自己找護工,護工來源有護工服務公司、家政公司以及單幹的護工。市場化的護工費用,通常在一天兩三百元甚至更高。

除此之外,護工入職門檻偏低、 培訓走過場不規範 、護工護理能力不足則是一個更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2022年5月初,上海市黃浦區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住院部護工毆打一名老年患者。事件發生後,當地有關部門發布通報稱,涉事護工停職;其所屬家政公司按照主管部門要求開展整頓工作。

在天津某三甲醫院從事10餘年護士工作的宋女士表示,很多護工缺乏專業護理知識,比如病人術後翻身是有嚴格要求的,不能隨便翻身,有的護工不懂,病人提出要求就給翻身,這可能會造成傷口破裂,嚴重的還要進行二次手術。

「護工經常接觸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相對容易被各種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傳染病的高危人群,但他們普遍對醫院感染及其危害性缺乏認識,增加了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宋女士說。

近年來,

有一些地方探索破局之道

2022年8月,福建開始組織實施公立醫院「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

福建省衛健委、人社廳等聯合印發《福建省「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 提出按照財政、醫保、患者各負擔一點的原則,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形成一支由護士和護理員組成的護理從業人員隊伍。福建省衛健委還組織專家制定並印發《福建省「無陪護」病房服務規範》(以下簡稱《服務規範》)。

根據《工作方案》和《服務規範》,所謂「無陪護」並非無人陪護,而是由經過規範化培訓的護理員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時連續不間斷的生活照護等服務。護理員在護士指導和管理下,根據患者病情和需求以「一對多」模式提供有關陪護和生活照料服務。

此外,護理員由醫院統一聘用(或通過勞務派遣)、統一管理,醫院設立護理員管理機構負責護理員的日常事務管理。按照「無陪護」服務的服務方式和服務規範,探索建立「無陪護」服務價格形成機制,規範「無陪護」服務相關收費行為。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岳看來,福建省的試點,最為核心的是探索建立「無陪護」病房的服務價格機制,以確保「無陪護」病房護理服務能夠長期、健康運轉。福建按照財政、醫保、患者各負擔一點的原則是可行的,各方都承擔一部分,減輕了老百姓住院的負擔,「既不能全由財政承擔,也不能全由醫保承擔,更不能全由老百姓承擔」。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姚淮芳認為,由醫院管理護理員無疑增加了醫院的管理難度和管理範圍,但由於其更能規範管理和承擔責任,所以比第三方護理機構或者社會零散護工更能讓患者家屬放心,而且有專業技能的陪護人員更能合理科學照顧病人,有利於患者康復。

加快醫療護理員制度落地

不少患者及家屬表示,既然醫院收取了護理費,就要承擔起患者的生活護理工作,如果醫院覺得護理費太低,可以適當提高護理費標準;如果住院一定要額外支付生活護理這筆費用,也希望將這筆錢交給醫院,由醫院管理的人員開展生活護理,這樣更專業也更讓人放心。

有專家認為,在護士資源難以及時補充的情況下,為解決患者住院陪護難題,落地醫療護理員制度未嘗不是一個解決方案。未來應該儘快出台配套制度,解決護理服務的付費難題,建立護理費用各方共擔機制,加快探索建立醫療護理員制度,減輕患者及其家庭負擔。

姚淮芳呼籲,根據「護士+醫療護理員」模式,醫院可以建立獨立於護士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等,明確護理員隊伍的准入門檻、職業晉升空間等。同時,醫保制度也應該作出相應改革,將部分護理費納入醫保支付範疇。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素材來源:新華網、北京晚報

編輯:姜玉函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 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