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作為60後70後父母,你習慣兒媳或女婿叫爹還是叫爸?

2019-10-13     回村歇歇

這看似是個無聊的話題,其實,關於「稱呼」的名詞也事關重大。

我們邯鄲東部平原農村裡,一直以來,對父親稱呼「爹」,對母親稱呼「娘」。

從前村裡也有誰家的兒子從外地娶了個媳婦,來到村裡的家,也是隨著她丈夫直接叫爹叫娘,女兒招的外地女婿也是隨她叫爹叫娘。

最近這些年,隨著農村打工群體遠赴外地,農家子女上大學後在外地工作的人越來越多,通婚圈越來越大,因為各地農村之間文化差異較大,對父母的稱呼有所不同。

關於對父母的稱呼,新中國後的中國城市,對父母稱呼幾乎全部是稱呼「爸爸」「媽媽」,因為農村裡的80、90後們這兩代上學多,在城市待的時間長,就覺得城市裡對父母叫爸叫媽,比較時興,覺得農村裡叫爹特別土老帽,還難聽

農村很多80後,結婚後,自己有了孩子,就從小讓孩子喊爸喊媽,而不是喊爹娘了。孩子喊80後父母爸和媽,80後喊他們的父母爹和娘。

大多數80後這代人的孩子,只要是還在農村生活的,小時候喊爸喊媽,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有了意識,不自覺地開始轉變喊80後父母,爹和娘,大多數小孩子是這樣。

這就是所謂的生長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吧!如果80後父母跟孩子一起生活在城市裡,從小學說話就開始叫爸叫媽,即使逢年過節帶著孩子回來村裡住幾天,孩子不會改口。

看來生長生活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多麼巨大?當然,這影響不是一天兩天的。

我們邯鄲農村人,尤其70後60後以上的老人們,對子女從外地招的對象,回到村裡,喊爸媽覺得非常彆扭。內心總覺得喊爹娘才莊重,而喊爸媽總覺的輕飄飄的很虛假。

我們村裡有個鄰居71年的,思想保守,特別較真認死理。他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城裡工作好,人長的模樣也帥,會說話會辦事,找的對象是城市的一個局長的女兒。

鄰居要求兒子必須在老家舉行結婚典禮儀式,鄰居總覺得兒子娶媳婦就應該娶到農村的家,然後再去城裡工作,城裡生活,這才算家裡人。他覺得農村的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因為他這個老宅是從清朝乾隆年間傳下來的。

這個鄰居經常說,城市買的樓才70年,70年後拆除了樓,就不是家了。咱農村房子破舊不能住人了,可以拆了繼續翻蓋。宅子是腳下踩著的地,而不是房子。

這位鄰居的兒子結婚那天,典禮現場,當典禮程序進行到喊爹喊娘,公公婆婆好給改口費這一項。新兒媳鞠躬後,喊了聲「爸」「媽」。

這個時候,本應該公公拿出準備好的改口紅包遞給兒媳。可這個鄰居坐著不動,也不應聲,一臉的嚴肅。一下把婚禮主持人鬧蒙圈。因為這些主持人都是程序化的套路。

還好,這個主持人也是老油條了,靈機一動,再次說:新娘喊爸的聲音不夠響亮,再來一次好不好?圍觀的人鼓掌。

新娘子又大大方方大聲喊了一聲:爸!

鄰居坐著,泰山一樣,仍然不應聲。只有當公公遞給兒媳改口紅包後,主持人才會按照程序向下進行。婚禮現場尷尬了,主持人也不知道怎麼圓場了。

鄰居的兒子撓了撓頭,忽然,明白了。他上幼兒園時,見小朋友喊自己爹喊爸!放學後,他也學著喊了一聲爸,他爹沉著臉道:別喊爸,爹就是爹。

於是,跟新娘並排站立等著婚禮向下進行的兒子,附在媳婦耳朵上說了幾句。城市女孩,有知識,見識多,也明白了,便再次喊了一聲:爹,娘。

鄰居臉上露出了笑容,把改口紅包遞給了兒媳,婚禮進行下去了。

鄰居兒子結婚典禮關於叫爹叫爸,這件事情在我們村傳過來傳過去,議論不休。尤其當誰家的兒子娶了外地媳婦,結婚典禮時,幫忙的鄰居就又舊事重提。

咱農民朋友們:對於兒媳婦改口、女婿改口,是按照咱農村當地習慣稱呼爹娘好呢!還是隨孩子們的習慣稱爸媽好呢?請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4Qux20BMH2_cNUgwR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