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冠肺炎持續作戰近三個月,無數醫務工作者拼盡全力,忘我付出!7日是世界衛生日,世衛組織將今年的主題定為「支持護士和助產士」;在我國,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今年的主題是「致敬醫護,共抗疫情」。
6日是小長假的最後一天,上海電台記者採訪了多位身在武漢和上海的醫護人員,他們中有的剛剛結束支援湖北的救治工作、平安歸來,有的仍然堅守在抗疫防控的第一線,守護健康。他們都是這場戰「疫」的英雄!請聽記者發來的一組報道:
我是記者呂春璐。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除六院51人繼續留守雷神山外,來自仁濟、市一、市五、市七、楊中心醫院的470人圓滿完成任務,於周一下午平安歸來。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仁濟醫院副院長張繼東說,雖然這支隊伍是「混成旅」,但彼此合作無間。
張繼東:「在雷神山救治病人期間,我們是高效運作,一批年輕人在這裡也得到了快速成長,回到上海以後,我們將會對這40多天的經歷做一個總結,把雷神山的經驗帶回到上海。」
在雷神山醫院工作的48天時間裡,這支醫療隊承擔了四個普通病房192張床位,及ICU病房31張床位,累計收治了326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0名,重症123名,使用ECMO技術成功救治一名危重症患者。
回到上海,隊員們最想做的是給家人一個大大的擁抱,吃一頓團圓飯,在公園裡悠閒地散散步…...
市一醫院90後護士鄒芳草愛畫漫畫,戰鬥在雷神山的那些日子,病房裡搶救生命的爭分奪秒、病人漸漸好轉露出的微笑,凌晨兩點下班,請他們上車避雨的公交車司機,這些回憶與溫暖都定格在她的漫畫中:「叫我們上車去避雨,自己就衝進雨里,把我們的那輛車招呼過來,他就是不想讓我們淋一點的雨,我想把我在雷神山畫的這些漫畫都整理出來,做成一本小冊子,一本屬於大家的雷神山日記。」
鐘鳴說:」因為在武漢的寶貴的經驗,肯定是我們是有義務有責任要去認真的去總結、去反思,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我是記者胡旻珏。位於金山的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是上海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撥通肝膽內科護士長助理李紅娣的電話時,她距離這一次隔離期滿還有2天,這已經是她疫情以來,三進隔離病區、三度接受醫學隔離。
李紅娣說:「我們睡覺的地方就是在應急病房清潔區,半夜調配物資或者病人有突發情況,相當於24小時。像我第2次的話,重病的比較多,凌晨4點5點還在病房裡面。」
李紅娣是70後,也算是一名護理老兵了,但進入隔離病區的艱辛遠超她的想像。半夜裡,醫生、護士都是穿著全套隔離裝備「守著」,搶救病人一秒都耽擱不起。一旦病人有情況,等大家再穿好隔離裝備起碼20分鐘,可能就是生死之別。
李紅娣說:「我們承擔所有的工作,包括保潔阿姨那一塊、護工那一塊,給病人倒茶、打掃衛生,包括外面調配各種物資、儀器設備,全都是我們,真的很辛苦。「
病人最多的時候,她們平均每天只睡3、4個小時,每10天換一組,然後隔離14天,也就是整整24天不能回家。李紅娣不是沒有顧慮,女兒今年高考,丈夫原本又是在外地工作。但這些困難,她都沒有多提,而是反覆說,女兒學校的老師特別照顧,丈夫的單位又特別幫忙。
李紅娣說:「我一開始是在在家辦公的,後來慢慢就轉移到分公司比較近,一直支持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你想想我老公不在家照顧我女兒,你覺得我能安心工作嗎?我真的非常感謝他們。」
我是記者趙穎文,我來到的是仙霞路上同仁醫院的發熱門診。今年1月,這裡確診了上海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3月中旬起,這裡承擔了所有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入境有症狀可疑旅客的留觀檢測工作。這幾天,病人數量有所減少,護士台每天會接到二三十通這樣的電話:」你好,發熱,請講。我們這裡不是所有人都做核酸檢測的,你只有來看了,高度疑似的,才會做核酸檢測……「
護士鄭巍說,許多市民打來電話,但需不需要測核酸,最終還得聽醫生的:」所以我們還要給他們做解釋工作,我們這專門有的,復工檢測,做什麼檢查,醫生會開好一套,就一步一步做。「
不管是有著30年工作經驗、經歷過03年非典的鄭巍,還是從2月初開始就擔任樣本採集工作的護士王曉燕,對她們來說,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都是工作以來最特殊、最緊張的一段經歷。王曉燕說,用鼻咽試子採集樣本時,其實她也會害怕: 」很多人采了鼻試子,有時候會打噴嚏,采咽部的話,他也會有打噁心或者是咳嗽這樣子的不適反應。一開始可能採樣的棉簽頭會大一點,後面改進一下的話,他們的棉簽頭會小一點,就不適感覺會好一點。「
回到家,偶有不適,王曉燕也會心裡七上八下;但一到崗位上,穿上防護服,便又把所有的害怕都拋到腦後。
作者:上海電台記者胡旻珏、車潤宇、趙穎文、汪寧、呂春璐
編輯:陳靚靚 責任編輯:金曉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41KUHEBrZ4kL1ViHg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