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發現身邊的朋友捧著手機,時而哈哈大笑,時而眉頭緊皺、苦思冥想……不要慌張,他們並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而是可能正在網際網路上當「賽博判官」。
如果你對這個詞還有些陌生,請允許我先簡單介紹一下:
所謂「賽博判官」,是指某些APP推出的「評審員」功能。當商家收到一些來自顧客的差評,他們可以申請上「網絡法庭」,邀請評審員來決策這條評價是不是有失偏頗。任何用戶都可以成為評審員,通過投票的方式參與到一場場商戶和消費者之間的是非對錯之爭。
這個聽起來有點「多管閒事」的活兒,卻讓很多網友拿出了比工作還努力百分的幹勁。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他們時而化身福爾摩斯,從蛛絲馬跡中找出被掩蓋的真相: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時而段子頻出,向明顯錯誤的離譜一方發出指責:
圖片來源於網絡
熱鬧之餘,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並無收益的「賽博判官」,卻吸引了這麼多人?
喜歡「打抱不平」
是社會性生物的本能
一名合格的「賽博判官」,一定要有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做事態度和對待萬事萬物公平公正的價值觀。」
雖然聽起來很酷,但這種正氣凜然愛主持公道的樣子,可能在不少旁觀者眼中卻像是單純的多管閒事,認為他們只是愛看熱鬧而已。但其實,這種熱愛打抱不平的天賦是我們作為社會性生物的一種本能。
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例如黑猩猩通過梳理毛髮、擁抱和親吻來安慰打架中的「失敗者」。這種行為不僅能緩解「失敗者」的情緒,也可以降低另一方的壓力,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這一種奇妙的現象,也同樣出現在人與人的互動中。
人類在本性上既是樂於助人又是自私自利的,這雖然矛盾但卻成為了道德進化和支持我們進行有益社會互動的前提條件。
舉個例子,你和朋友一起去鬼屋或者看恐怖片,如果你感到害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不自覺地去安撫一下身旁的朋友,用顫抖的聲音對朋友說「你害怕嗎?你沒事吧?沒事有我在」等等。這是因為在潛意識中人們認為,作出有益於他人的親社會行為後,我們也可以在未來或緊急時刻得到相應的積極反饋。
而對於網絡中的「賽博判官」來說,每一次的參與討論,針對弱勢群體給予同理心和鼎力相助,都在為他人打抱不平的同時,給自己建立心理上的積極暗示,期望且相信著未來當自己處於「弱勢」時,也會有人能夠站出來為自己主持公道。人類是極具社會性的物種。我們彼此依賴著,如果不與他人互動,不給予他人同理心,我們就無法生存,無法保持積極的心態,更無法繁榮。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賽博判官」們
可能比常人更加理性
對於一名「賽博判官」而言,賣家與買家間的爭端和自身利益幾乎沒有任何直接的關係,但有時我們仍然會感到氣不過,甚至有一種按捺不住的衝動,想去為弱勢群體打抱不平。有些人可能覺得這種「義憤填膺」的衝動,是一種非理性的情感爆發,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一些熱愛打抱不平的「賽博判官」可能比常人更加的理性。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瓊·戴西迪和其團隊在一項針對情感與認知在道德判斷中作用的研究中,讓參與者觀看一些關於好與壞道德行為的視頻,通過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觀察他們大腦中變化,並且讓參與者對視頻中內容進行評價。
結果發現,那些在問卷和評估中明顯有著更高道德敏感性的人,大腦中和高階認知相關的區域比其他人有著更高的活動性。而那些通常與情緒處理相關的大腦區域卻沒有出現太大變化。
戴西迪指出,人對正義和道德的追求,並不主要來自情感動力,相反,這種動力可能更多地與分析、計算、認知有關。所以,造成有的人在生活中更熱愛打抱不平,自願成為一名「賽博判官」,而有的人只是走馬觀花一笑而過,不會對爭端進行評判和投票的原因,並不完全是因為前者要比後者更加情緒敏感,而是前者對事物觀察角度和價值觀與後者不同,甚至摻雜了更多的認知和思考。
此外,還需要考慮到一點,在現實生活中參與進一場矛盾時,作為調解或是站邊的第三方都會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例如,勸架很有可能會被誤傷,選邊站可能會被波及等問題。但是,在網絡世界中,無論你是直接加入進一場爭端,還是將那關鍵的一票投給哪一方,都不會受到任何實質性的傷害。這種既能滿足自己道德感的迸發,又能明哲保身的「賽博判官」工作,何樂而不為?
圖片來源於網絡
「賽博判官」
一種「快樂經濟」
當然,除了受到本能的影響和道德認知的驅使以外,「賽博判官」 機制的建立和群體的擴大,也是一種有利於平台收益的策略,更是符合未來網際網路的發展趨勢。我們常說,最高級的用戶體驗,就是讓消費者感到及時的滿足和快樂。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衝擊》中提到:「未來經濟將是一種體驗經濟,未來的生產者將是製造體驗的人」。
「賽博判官」的出現也確實營造了一種快樂經濟,在幫助雙方維持公道的同時,那些無厘頭的買家與賣家間較量,出現的「狗血」劇情、創意對話、梗圖,以及在做出判決後所獲得的勝利,都會最終轉化成一種快樂的體驗感,大大增加了平台用戶的使用基數和粘性。
值得一提的是,有數據顯示,外賣判官每月處理的爭議申訴超過9萬件,每月有約5萬家外賣商家申訴成功,免除了不合理差評的影響。也就是說,每多一個人當「賽博判官」,可能就少一個消費者/商家被冤。
你有過當「賽博判官」的體驗嗎
可以在評論區和我們分享~
參考文獻
[1]Decety, J., and Wheatley, T. 2015. The Moral Brain: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ambridge: MIT Press.
[2]Decety, J., & Yoder, K. J. (2016). Empathy and motivation for justice: Cognitive empathy and concern, but not emotional empathy, predict sensitivity to injustice for others. Social neuroscience, 11(1), 1–14. https://doi.org/10.1080/17470919.2015.1029593
[3]Tomasello, M., and Vaish, A. 2013. Origins of human cooperation and morality. Annu. Rev. Psychol. 64:231–55. doi: 10.1146/annurev-psych-113011-143812
策劃製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李陽 精神科主治醫師,蘇逸 全國心理服務基層協作網融媒體發展中心副主任 心理治療師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丨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