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死之後出殯的棺材絕對不能落地呢

2019-08-18   凱風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是規律,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界不可逆轉的法則,當人去世之後,就需要舉辦喪禮,喪禮是為了緬懷死者的儀式,在古代時,《儀禮》當中就記載很多關於喪禮的規定。

最早的喪禮成文是在西周時期,《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喪禮在古代非常繁瑣,《禮記·曲禮下》就有: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

就連喪服都分有五種服飾,俗稱五服,其實縱觀有名的喪禮,都有能發現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棺材不能落地,嘉慶帝去世時,就用8000人為其抬棺,目的就是為了保護棺木落地。

乾隆香妃去世之後,乾隆皇帝就派6萬6千6百66人進行送葬,當把棺木送到喀什時,送葬隊伍只剩下六人,因為在途中不能讓棺材落地,加上路途遙遠,人數不是死了就是跑了。

在古時鬼神之說,比較盛行,他們若納為「慈棺落地為不舍,凶棺落地為不甘」,因此不管是那種棺木都不能落地,即便發展到了現在,出殯時,棺木也都不會落地,就算累了,也只是會用椅子將棺木架起來,以防止它落地。

那麼,棺木不會落地,真在就是來源封建迷信嗎,其實並非如此,關於棺木落地的說法,是來源三國時期,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為了防止司馬懿追擊,諸葛亮就讓自己的木雕坐在椅子上,假裝自己還活著。

司馬懿不敢追擊,蜀軍進入斜谷之後,才訃告發喪,這也就是著名的「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劉嬋聽說這件事之後,就讓人抬著諸葛亮的棺木一直往南走,直到繩子斷了,落到哪裡,就埋在哪裡。

但由於是鐵繩,難斷,幾個抬棺的人就偷工減料,回去之後就告訴劉嬋已經埋葬了諸葛亮,劉嬋聽後,知道他們在撒謊,就讓人把他們全殺了,因此,在民間就開始流傳棺材落地就要倒大霉的說法。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懸棺葬」懸棺一詞來源梁陳間顧野王「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不過目前出土的懸棺大多數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懸棺也是對仙人的一種膜拜,《稽神記》記載:「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

其實棺材不落地還能用基本的科學解釋,人的力氣跟士氣是有關的,「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抬棺力氣有,如果停下,在抬力氣就會小很多,最後就沒了力氣,所有一鼓作氣才能將棺材抬到下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