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出自徐悲鴻、廖靜文伉儷的手札,在紙墨之間,流淌的不僅是深厚的情感,更是時代的印記。「回首風塵甘息機——徐悲鴻、廖靜文手札展」近日亮相北京槐軒藝術空間,在這座四合院裡的藝術人文空間裡,通過20餘封珍貴的信箋手稿,引領觀眾走進兩位藝術大師的內心世界,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作為20世紀最著名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徐悲鴻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筆下的馬。此次展覽中,展出了徐悲鴻的手書長卷《馬與美術》,徐悲鴻在其中梳理了中西方畫馬的歷史,也談到了自己畫馬的歷程。「我於家禽雞、鵝、鴨,野獸如獅、熊等皆寫之,尤多寫鵲及貓,猛禽則寫鷲與雕。顧吾之寫馬,必自1940居喜馬拉雅山數月之後,乃始能確定其形。」
此次展覽展出的不少手札,寫於1937年至新中國成立後,從中可以看到徐悲鴻為藝術理想奔波、為國家鞠躬盡瘁的身影。《徐悲鴻致弟徐壽安信》中,記錄了他赴海外舉辦展覽,籌款賑濟災民支援中國抗戰一事:「我自去冬由印度返星,至頃四月底止,凡為吉隆坡、怡保、梹城三展,得星幣四萬餘元,合國幣三十餘萬,而前年星洲之萬餘元尚不計,盡用以賑濟難民。我之旅費及畫件運費,皆自備。心力交盡,可以無愧於神明矣。」
「可愛的慶平,你在這不愉快的年頭出世,可是你給我與你媽媽的愉快已一年了。願你常常給我們以快樂,不令我們煩惱。」1947年徐悲鴻寫下的《徐慶平出生一周年記》,流露出他在戰火紛飛的時局下,因孩子的誕生而感受到家庭的溫馨與歡樂。展覽還展出了一封令人心碎的手札,那是廖靜文於1999年3月8日寫下的《懷念徐悲鴻(下雪了)》。她寫道:「悲鴻:下雪了,我想你。你是最愛雪的。我又聽見了你在叫我:靜靜,快起來,下雪了!我看見你跑到院子裡去,用鐵钁鏟了雪進來,把它們放在花盆裡。你的棉袍上,你的花白的頭髮上都灑上了雪。你笑著,眼角綻開了花朵一般的皺紋……」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宋金明介紹,展覽的題目「回首風塵甘息機」出自杜甫晚年的詩,也是1937年徐悲鴻親筆寫下的聯句。兩個偉大的靈魂雖然處在不同的時代,但是共同經歷了山河破碎,也都在磨難中負重前行。「在這些信中,我們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20世紀的美術先驅,而是一個好父親、好丈夫、好兄長,一位有擔當、有責任感、有血有肉的立體的人。」
展覽開幕當天,徐悲鴻先生之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久久佇立在展出的手札前,回首一幕幕往事。「在展覽中,我看到了母親生前用過的東西,她在人生最後階段寫的手札;也看到了父親的詩作、文章和信件,特別是他寫給他弟弟和學生的信,就好像將我帶回了那個年代。這些詩稿、信札雖然大都短小,但是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對於研究中國美術史等有著很大的史料價值。」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
文字來源:貴陽日報
編輯:董容語 江藝瑋(實習生)
編審:吳宇
簽發:肖 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