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懂得面對現實,贏是一個結果,是心之所向,但輸也要面對

2022-05-13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讓孩子懂得面對現實,贏是一個結果,是心之所向,但輸也要面對

和小寶一起玩遊戲,石頭剪刀布的時候,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要「贏」,如果是輸了,就會耍賴般的用什麼「三局兩勝」「五局三勝」來要求我不斷地重複和他比,直到他「贏」為主。

對於很多小孩子來講,「贏」是一個結果,更是心之所向。

很多家長也會跟著苦惱:究竟要不要讓著孩子,究竟讓不讓他「贏」?

如果堅持讓孩子接受真實的現實,他們「贏」了就高興,「輸」了會耍賴或者生氣。

如果縱容讓孩子高高興興地「贏」,又擔心他們的抗挫能力太弱,對成長不利。

怎麼辦才好?

第一步,用戰術解決問題

孩子有好勝心理並沒有錯,家長擔心寶寶的抗挫能力也沒有錯。只不過,家長不妨可以採取一些「戰略戰術」來幫助寶寶扭轉或接受「贏與輸」的問題。

比如,在玩遊戲之前,媽媽要先和孩子講好規則:玩遊戲,有贏有輸,寶寶會贏,媽媽也會贏,誰贏我們都要一起擊掌祝賀一下哦!

然後第一次石頭剪刀布的時候,媽媽儘量去贏。贏了之後立即主動和孩子擊掌,這個時候寶寶剛知道規則,即便輸了也會勉為其難地接受規則,和媽媽擊掌慶祝。

第二次玩的時候,媽媽儘量去輸,讓寶寶感受到「贏」的快樂。

第三次玩,媽媽繼續輸,這時媽媽要主動「耍賴」,就像寶寶日常耍賴一樣,各種的「不玩」,各種的「鬧」,這時寶寶多半就會開始安慰你:「有贏有輸、寶寶會贏、媽媽也會贏,誰贏都要擊掌慶祝……」

好了,寶寶已經學會用自己制定的規則來安撫或者制約媽媽,那麼當他在乎輸贏的時候,媽媽就可以「有據可依」了。

經過如此這般不斷地重複和刺激,寶寶就懂得了規則,知道了輸與贏都是一種狀態,沒有常贏,也不會總輸,依靠自己,平常心待之就好。

第二步,面對結果,學會復盤總結原因

孩子總是要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不管是溫暖也好,還是殘酷也罷,只有他自己能夠以平常心待之,用樂觀和豁達的態度面對成敗得失,才能夠真正讓自己獲得幸福。

所以,教會孩子「勝不驕敗不餒」很重要,尤其是在孩子因為「輸」而情緒低落的時候,家長的鼓勵和引導,才是幫助他們勇敢面對挫折的力量。

不妨復盤整件事,鼓勵孩子自己總結出輸與贏的原因,以及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是否真正的努力和付出,方向是否正確,是否還有機會反敗為勝,還有就是要如何正確的面對「輸」。

這樣孩子才會在引導中,慢慢地看淡輸贏的結果,而更加重視過程和方向的把握。

即便是面對小寶寶,面對簡單的石頭剪刀布,都是可以復盤的。想要孩子知道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父母就要堅持所有的過程,才能夠讓孩子「習慣成自然」。

第三步,父母的態度要「溫軟而堅定」

面對寶寶的各種哭鬧和耍賴,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如果一味退讓,那麼寶寶步步緊逼,完全不接受失敗和輸這個事實也在所難免。

如果強硬指責,那麼寶寶開始膽怯懦弱、孤僻怕事,也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溫軟而堅定」:給孩子一個溫軟的懷抱和一個堅定的態度,輸了就是輸了,接受就好,絲毫不影響爸爸媽媽愛你,更不影響爸爸媽媽對你的信任。

另外父母平日裡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當著孩子流露出爭強好勝的心理,贏了不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輸了也不亂發脾氣抱怨指責。

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教給孩子看淡「輸贏」,在寬鬆的環境下感受和體驗勝利以及失敗,不斷地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經驗。

還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一時無法接受「輸」這個事實而大哭大鬧、百般耍賴時,爸爸媽媽不妨先觀察一下孩子。

如果孩子是和父母一起玩的時候,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而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就會更溫文爾雅講道理一些的話,那麼孩子只是純粹想要在爸爸媽媽面前撒撒嬌而已,問題不大;父母要先反思最近是不是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了。

如果孩子和同齡小朋友也是如此,受不得一點點委屈,完全無法接受「輸」這個結果,那麼就需要父母及時幫助糾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37561b9a251e2215d3d7f19ae02f9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