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9件事就夠了!

2022-04-26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如何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做好這9件事就夠了!

文 | 黃玉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一言一行都給孩子深遠的影響。

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里,

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需求。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發展規律,

則很容易讓孩子中途掉隊。

那麼,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你為他所付出的,是他需要或是喜歡的嗎?

如果你仍然迷茫,

不妨來看看人民日報的九張圖片,

分析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特點和教育方法,

絕對能幫到孩子的成長。

播種行為,收穫習慣

著名教育家培根曾說:

教育其實是一種早期的習慣培養。

一二年級的一個重要任務,

那便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怎麼做?

心理學研究表明:

一個好習慣的形成,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第1-7天,

需要刻意提醒孩子去改變,

幫助孩子面對不舒服、不適應的感覺。

第2個階段是第7-21天左右,

孩子已經開始適應不習慣的感覺。

第三個階段是21-90天左右,

是「習慣的穩定期」,

孩子已經能夠自覺去完成任務。

過了這三個階段,

習慣就會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

好習慣養成得越多,

一個人的能力就越強。

求知慾和好奇心

讓孩子的學習更加主動

三、四年級的孩子,

開始有了探索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不再滿足於「老師讓學什麼,就學什麼」的狀態,

而是積極地思考學習的意義,

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會花很多時間精力去探索。

理想的種子一旦在孩子心中生根,

就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而且這種動力會持續到他們的理想實現為止。

聰明的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機,

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孩子真正的熱愛所在。

也許是一種技能,

也許是某個明星,

不管是什麼,

都別輕易打擊和否定孩子的熱愛,

而是以它們為引子,

激發孩子樹立人生的目標,

點燃心中的鬥志。

與優秀的夥伴同行

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會差

五六年級的孩子,

獨立自主意識開始增強,

由依戀父母轉變為依戀同齡夥伴。

在他們心中,

父母的話可以不聽,

同伴的話卻不能不聽。

在他們看來:

如果被同齡人孤立或排斥,

那是最失敗的事情。

父母要坦然接受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

在孩子不易覺察的地方,

默默關注他們的生活,

尤其是關注孩子結交的朋友。

先賢孔子曾說過,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鼓勵孩子結交善良、正直、博學的朋友,

與優秀的夥伴同行,孩子的未來一定不會差。

先「親子」,再「教育」

剛升入初中,日漸繁重的課業負擔,

突然改變的周圍環境,

都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不適感。

這個階段的孩子,

既渴望擺脫父母的束縛,

又很需要父母的幫助。

在這個階段,

父母可以用「巧妙」的方式,

去關注孩子的成長。

有個女孩,剛上初中的時候,

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和教學形式,

成績一下子退了一大截。

當老師的母親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於是,她寫了一封信,

放在女兒的書桌上。

信里肯定了女兒生活中的點點小進步,

列舉了女兒身上的種種優點,

鼓勵她不要因為暫時的退步而灰心,

並告訴她,自己隨時做好「傾聽」的準備,

希望她有什麼困難和迷茫,都能主動告訴自己。

母女倆很快就合力解開了這個難題,

女孩的成績提升上來了,

笑容也多了起來。

進入初中的孩子,

性格會變得更加敏感。

所以,這個階段,

好的親子教育,

一定是先「親子」,

然後再「教育」。

讓孩子「贏一次」

教育界通常把初二這一階段稱之為「危險期」,

身體的迅速發展發育,

以及青春期轉變劇烈的心理需求,

會讓孩子的心理發展極不穩定。

孩子就像一個「隨時會引爆的炸彈」,

有時候,

一句無心的話就能惹得他們勃然大怒,

一個不經意的眼神又能讓他們情緒崩潰。

這個階段,

如果父母一味地壓制孩子,

強勢地干預孩子的生活,

那將會是一場「兩敗俱傷」的親子戰爭。

一位心理學家說: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

和父母都有一戰,

如果孩子贏了,是喜劇;

如果父母贏了,是悲劇。

父母學會適當地和孩子示弱,

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尊重,

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智慧,

只有讓孩子打敗父母一次,

孩子才能真正成年。

會休息,也是會學習

有一位北大學霸,

曾經分享過這麼一件趣事:

初三時,每天回家,

他條件反射地拿起作業要做時,

母親都會捧出各種自製小零食來「誘惑」他,

每次吃完這些小零食,再開始刷題時,

往往效率和正確率都更高。

回想初三這一年,

母親做得最多的事情,

其實就是提醒他休息。

心理學研究認為:

初三的孩子,

心理開始趨向獨立,

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也開始相對穩定。

這個階段,

大部分的孩子,

都已經進入了「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狀態了。

箭弦張弛有度,才能保證最佳的狀態。

高一是個「坎」,得「跳」著過

相比從小學到初中的轉變,

初中到高中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教育學認為:

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整體呈現「5增」趨勢,

即知識量增大、理論性增強、系統性增強、綜合性增強、能力要求增加。

然而,這個年齡的孩子,

情感卻變得更加內斂,

導致與父母的溝通更加困難。

怎麼辦呢?

試著和孩子聊些輕鬆愉悅的話題,

什麼都能聊,就是先別聊學習。

只要孩子願意跟你聊天,

你就能清楚孩子的心理狀態,

慢慢地,

孩子就會主動告訴你學習上的困惑,

這個時候,再來為孩子出謀劃策,

孩子感受到的,

就是幫助支持,而非壓力了。

打敗孤獨和焦慮

有研究發現,

高二是高中階段戀愛發生率最高時期,

這一年孩子所要承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越來越多,

他們非常需要理解和關心。

這個階段談戀愛,

就是要尋找一種被愛、被重視、被珍惜的感覺。

與其一味否定孩子在青春期特有的情愫,

不如先給足孩子尊重與呵護,

認真傾聽孩子的各種想法、吐槽,

肯定其中的積極部分,

讓孩子在家庭中能夠暢所欲言。

讓孩子在家庭生活里找到安定感,

也就更能把對異性的好感,

轉化成努力學習、用心生活的動力。

和孩子一起迎接高考

高三這一年,對每位孩子而言,

都是人生最為關鍵的一年。

最重要的,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姆」,

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奔向未來。

一個夫妻恩愛的家庭環境,

會讓孩子倍有安全感;

父母穩定的情緒,樂觀的態度,

會傳遞給孩子無窮的能量。

這個階段,

要讓孩子覺得,

全家人都在與他一起迎戰高考,

無論遇到何種困難,

都有一個堅強的臂膀在支撐他。

那些優秀的孩子背後,

都離不開家長的奮力托舉。

如果你愛孩子,

不僅要疼他,更要懂他。

未來的家長,應該像教育部所倡導的那樣:

充當孩子的心理營養師、學習引領師、人生指導師、習慣監督師、興趣合伙人。

與家長共勉!

—— End ——

作者:黃玉嬌,兒女雙全的85後辣媽,專注婚姻、育兒、情感類文章,讓爸爸媽媽們在育兒路上少走彎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2ad5c0b76f6d7e34b8e8c887d4b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