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一南一北有兩座古城,這兩座城在經歷2500年左右時間,它們的城池輪廓以及部分建築的土台在今天仍然清晰可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此外,這兩座城還在240多年的時間裡,多次發生過「糾葛」。
河北省邯鄲市、張家口市蔚縣位置示意圖
邯鄲,戰國時期趙國的首都,在城市西南角的古城,被稱為「趙王城」, 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在距離邯鄲直線距離370公里、行車距離400多公里之外的張家口市蔚縣的古城,叫做「代王城」,則是春秋時期代國的都城,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趙王城老衛星圖
蔚縣代王城老衛星圖
邯鄲和蔚縣相距僅300多公里,這樣的距離看起來算不上什麼,但在春秋戰國時期,這樣的路程,再加上太行山以及諸多河流的阻隔,已經是極為遙遠和難以到達的距離了。那麼這兩座城究竟是如何發生「糾葛」的呢?
使它們兩個發生糾葛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趙」。
春秋晉國的趙、韓、魏「三家分晉」,成為我國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此時的趙氏家族首領、後來趙國的奠基人就是趙襄子,名無恤。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心胸寬廣、雄才大略,更是戰場上的「指揮家」。從他堅守晉陽作戰,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可以看出來這一點。
但是他的成功背後,更是有著不擇手段、冷血的一面,這一點在趙襄子獲得代國之地時暴露的一覽無餘。
趙氏晉陽與代國、夏屋山位置示意圖
《史記·趙世家》記載:
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簡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dǒu)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
大意是,趙襄子的姐姐是代王之妻,趙襄子元年(公元前476年),他的父親趙簡子去世後,趙襄子的喪服還沒脫掉,就到趙國的北方,與代國交界的夏屋山,邀請代王。作為親戚的代王不疑有詐,前來赴約。趙襄子讓廚師用銅製餐具給代王及其隨從上菜,斟酒時,趙襄子暗中指使武士使用銅枓擊殺代王及其隨從,然後發兵占領代國。
趙襄子是一個有公心、有原則的人。他的兄長伯魯,沒有繼承趙氏家主,但按照那時「立長不立幼」的原則,趙襄子感覺須立伯魯之子周為繼承人,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不但將周立為繼承人,還把剛得到的代地封給了周,是為代成君。代成君早死,趙襄子就選擇代成君的兒子浣為太子,浣在代地繼位,為趙獻侯。
不過趙襄子的兒子嘉不滿這一安排,到代地驅逐獻侯後繼位,為趙桓子。趙桓子遷都中牟僅一年後去世,趙國國人們認為,桓子的即位不是襄子本意,得國不正,就聯合起來誅殺了桓子的兒子,再次迎立獻侯。
公元前291年時的趙國
趙獻侯之後,經過趙烈侯、趙武公、趙敬侯,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將都城從中牟(今河南湯陰)遷到邯鄲。
歷史的車輪運行到了趙國即將滅亡的時候,此時已距離趙國遷都邯鄲140多年的時間,以前的代國之地也在趙武靈王時期被設立為代郡。
戰國時趙國的代郡
這個時期在位的趙悼襄王因寵愛趙悼倡後而廢掉太子趙嘉(和200年前的趙桓子趙嘉同名),改立倡後之子趙遷為太子,趙遷繼位,史稱趙王遷,死後的諡號為幽繆。趙幽繆王八年(公元前228年),秦軍攻克邯鄲,俘虜了趙遷併流放至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縣)。
戰國時期的趙國,繞圈處為代地
原太子趙嘉和貴族們一起逃到了趙國北部代郡,被擁立為王,因此被稱為代王嘉。趙嘉在代郡率領趙國軍民抵抗秦軍長達六年之久,最終代郡被秦將王翦攻破,趙嘉被俘,全族被遷至咸陽。
秦軍攻打代郡示意圖
其實,在春秋時期趙氏領地的周邊,可謂是強敵環伺,周邊有智、韓、魏三氏的領地,與趙氏犬牙交錯、互有你我,西側更有強國秦國,北方也有小強中山國,所以「跳出包圍圈」是趙國唯一的選擇,在趙氏雄城晉陽以北地方的代國,國土範圍廣闊、所產戰馬優良,得到之後無疑會增加趙國的戰略空間,大幅度提升戰鬥力水平。所以趙簡子、趙襄子兩代就早早布局,以犧牲趙氏女的陰暗手段奪得了代地。
秦國的代郡
果不其然,得到代地的趙國實力大增,為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奠定了基礎,也奠定了趙國幾百年的強盛,成為不亞於強秦的國家。如果不是後來趙國君主的昏聵,歷史的走向還說不準走向哪裡呢。
趙襄子得到代地,而與其子同名的後世子孫趙嘉則在代郡抵抗秦軍到最後時刻,趙國和代地幾百年的數次糾葛,在這裡完成了一個輪迴!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