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吳磊「媽媽」氣死!到底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他練習羽毛球已有五年之久,大大小小的獎盃拿了不少。
但這次比賽時,他一邊打球一邊頻頻看向觀眾席,最終因發揮失常,與冠軍失之交臂。
這一年他15歲,正是一個職業運動員的上升期,誰也沒想到,下坡路近在咫尺。
他的人生是被這一場比賽改變的嗎?
當然不是。
宋三川:天賦+努力=21連敗?
「他」就是新劇《愛情而已》中的男主宋三川,由青年演員吳磊扮演,女主梁友安則由周雨彤飾演,兩個人最近像是「住」在熱搜上,劇集熱度可見一斑。
宋三川出生於一個羽毛球世家,媽媽和生父都曾是國家隊隊員,而繼父也曾任職於國家隊。
似乎他拿起羽毛球拍是一件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但這背後,其實是媽媽隱秘的疼痛與不甘——意外懷孕並把孩子生下來,這個選擇或許出於母愛的溫情,但也真切地打碎了她的冠軍夢。
於是在迫不得已退役後,媽媽就把自己對羽毛球的滿腔熱愛和對冠軍獎牌的渴望,一股腦兒全都加到了兒子身上。
苛刻的訓練要求、批評挑剔的話語、總是飽含著不滿的眼神……牢牢地把十幾歲的宋三川釘在球場上,平日裡就背負著如此巨大的心理壓力,賽場上又怎麼可能自如發揮呢?
開篇提到的那場比賽,其實開局時宋三川手風很順,遠遠把對手甩在身後。
他每次得分後都會看向場邊的媽媽,希望能得到媽媽的歡呼和鼓掌,可惜連個微笑和點頭都沒得到。
媽媽大概是覺得兒子可以做得更好,又怕他驕傲,就用嚴肅和失望的表情給三川潑冷水。
但對孩子來說,這個行為無疑是代表著不滿意——心理壓力陡增的三川,腦海里全都是媽媽在訓練場上的怒吼:
「你能不能好好打球,非讓我上火是嗎?」
「墊步加蹬步上網,先練一千個!」
「要是再失誤,就給我加練到不會錯為止!」
一個不小心失誤,三川下意識地就去看媽媽臉色,媽媽那緊鎖著的眉頭又讓他心裡一緊。
他越發束手束腳,比分逐漸被對手追至18平,連連失誤讓他沒了底氣,又習慣性看向媽媽時,突然發現媽媽不在座位上了!
她連看都看不下去了!宋三川一下子就慌了神,裁判員連喊兩聲「運動員繼續比賽」,他做出接球的姿勢,卻任由球落在身後,比賽結果可想而知。
中途離場的媽媽,走了就再沒回來,這場比賽既是母子倆最後一面,也成了宋三川無法克服的心魔。無論開局多麼順利,無論對手水平高低,一旦被拖到18平,他就好像突然不會打球了一樣。
明明天賦和努力兼具,卻只能坐在冷板凳上自嘲「最高戰績21連敗」。
再後來,因為梁友安的勸說,宋三川轉去學習打網球。本以為網球場上永遠不會出現「18平」的比分,但他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如果拿不到開局第一球就必然會輸——他打不了逆風盤。
宋三川磕磕絆絆走了這麼久,一切問題的根源或許只在於這三個字:內驅力。
——他打羽毛球、打網球都不是為自己。
一直在為別人打球的宋三川
說宋三川打羽毛球不是為自己,很好理解,初心就不是因為自己喜歡、自己想打,他被迫背負著媽媽的夢想,維持高強度訓練不過是希望得到媽媽的誇獎。
媽媽離開後,三川用「輕鬆」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說:「身上背著的那座山終於沒了!」
繼父哄騙三川說,媽媽只是去國外執教一段時間,所以三川沒有立刻放棄羽毛球,反而心裡憋著一股勁兒,希望能拿好成績證明給媽媽看。
直到他在床底下翻出媽媽當年留給繼父的信,媽媽說自己得了癌症,不願意讓家人看到自己以後病重的模樣,所以只好一走了之。
三川突然意識到,他拿再多獎盃也沒辦法向媽媽證明自己了。
他認為媽媽的病是「情緒病」,是因為自己總也拿不到好成績讓媽媽累積了無數的不高興和失望才患上的,他覺得媽媽在用離開給他答案:不原諒。
不是出於真心熱愛,又少了外界約束,再加上揮之不去的心魔,宋三川在破罐子破摔了兩年以後,終於選擇退役。
然後梁友安找上了門,他就拿起了網球拍——為什麼說這也不是為了自己呢?
在宋三川羽轉網的這個決定里,你很難說清楚,「喜歡梁友安」和「想要證明自己」各占了多少比例,但顯然,「喜歡打網球」估計還是其中占比最少的——幾次狀態起伏,就證明了這一點。
宋三川第一次和梁友安正式表白時,說自己是為了她贏冠軍,結果被清醒的梁友安拒絕。
如果說這一處還不夠,那後來僅僅因為生梁友安的氣,宋三川就嚷嚷著退役,缺席訓練、一度要放棄比賽,則充分證明了至少在那個當下,他還沒有和網球建立真正的聯結。
後來雖然重返網球場,但如何處理逆風球又成了他的難關。
其實「逆風球」和當年的「18平」一樣,背後都指向如何處理壓力、如何面對失敗。
看似難關一個接著一個,本質問題卻都是因為宋三川並非發自內心的熱愛:
打羽毛球是為了媽媽、打網球是為了梁友安,一旦和這兩個人發生矛盾,他就想放棄;
非常想證明自己,壓力很大,沒辦法面對失敗。
而這恰恰就就是最初在「內驅力」上走了歪路的結果:
因為靠的是外驅力,所以失去外驅力就沒辦法繼續;
因為沒有興趣和熱愛做支點,所以只能用成績來換取認可與愛,自我價值感低。
提供環境,但不左右選擇
學習和打球是一樣的道理,靠外驅力肯定走不長遠,還會給孩子建立起一套功利、偏頗的價值體系,認為自己只有表現好了才配得到爸媽的愛。
沒有自己的目標可言,又全靠看外界的臉色和喜惡行事,作家邱妙津曾在書里用「腐肉」來形容這樣在應試教育的慣性里逐漸空心的學生:
「在這個城市,人們活著只為了被製成考試和賺錢的罐頭,但十八歲的我,在高級罐頭工廠考試類的生產線上,也已經被加工了三年,雖然裡面全是腐肉。」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喜歡學習的,父母的控制和逼迫反而會把孩子往相反的方向推,到頭來還要說孩子沒有內驅力、不自律……尹建莉老師早就說過,不破壞就是最好的培養,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父母的職責是盡力為孩子提供良好、優質的環境,但在這個環境里,汲取什麼、選擇什麼、成為什麼,通通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我們要學著尊重和接受。
截稿時剛更新的兩集裡,宋三川找到了寄存媽媽骨灰的殯儀館,正式地、單方面地和媽媽說了再見。再回球場恍若新生。
編劇還是仁慈,其實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如果和媽媽的最後一面,僅僅是收到否定與失望的評價,這會是糾纏TA一生的疼痛與傷疤。宋三川最後的眼淚,不是「愛與原諒」,而是「算了」。
用外力約束孩子自然是簡單的,效果往往也是立竿見影的,但也是捨本逐末的,用短期的「優秀」敗壞了孩子一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也傷害了彼此的親子關係。
所以,就還是請我們把自主權交還到孩子手裡,讓TA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
那父母就什麼都做不了嗎?不是的,我們可以為給孩子提供一個更愛與自由的環境,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