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評論:習近平文化思想標誌著黨的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2023-11-01     宣講家網

原標題:宣講家評論:習近平文化思想標誌著黨的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近期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正式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黨的理論建設的又一重大創新。2023年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特彆強調了文化自信在我國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多個方面對文化自信的論述,進一步明晰了文化自信在黨和國家建設中的基礎性支撐作用,把文化自信重要性的認識推向一個新高度。

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基本的精神力量

國家的繁榮昌盛需要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蹟,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可以說,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的重任。經過百年奮鬥,中華民族已展現出了光明的前景。在經濟發展領域,當前我國的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在城市創新、科技創新、服務貿易等領域均居世界前列。一系列令人矚目成就的取得,彰顯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前進道路並不平坦,尤其在當下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有所抬頭,「顏色革命」仍時有發生的背景下,就更加需要我國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堅定文化自信,強化精神力量的引領,用文化自信凝聚社會發展共識,增強社會發展的精神驅動力。

文化是支撐國家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撐。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未出現中斷,文脈悠長。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樣式和影響久遠的「華夏文化圈」,也開創了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且延續至今。中國在近代經歷了百年屈辱之後,中國人民以頑強的毅力重新站起來,並塑造了一個新的世界、創造了新的發展奇蹟。這表明文化內涵彰顯的精神力量始終是支撐中華民族奮起的關鍵所在。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僅要展示中國經濟具有的強大韌性、潛力和活力,更要展示中國文化的內涵美,在堅定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的偉大創造力和生命力,從而形成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9月14日,演職人員在北京文化論壇文藝晚會上表演。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文化自信是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最堅固的思想防線

有效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需要堅定文化自信。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多變,我國社會正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出現了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在國際社會信息傳播的話語權被西方國家所掌握的前提下,針對中國的「抹黑」成為他們的一種「常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各種敵對勢力就是想利用這個邏輯!他們就是要把我們黨、我們國家說得一塌糊塗、一無是處,誘使人們跟著他們的魔笛起舞。各種敵對勢力絕不會讓我們順順利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鄭重提醒全黨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的一個原因。這場鬥爭既包括硬實力的鬥爭,也包括軟實力的較量。」西方國家時常炒作「中國崩潰論」、惡意詆毀「一帶一路」合作、誹謗誣稱中國航天「偷竊」美國技術等,以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看待中國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西方敵對勢力就是企圖利用這個邏輯混淆視聽、迷惑大眾,從根本上動搖黨和人民團結一致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因此,在全球化時代,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的大趨勢下,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內外環境更趨複雜,境內外敵對勢力和組織不斷變換手法,製造思想混亂,保護本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免受威脅和傷害,就成為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務。

加強意識形態安全建設,需要文化自信的強有力支撐。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堅定信念和自豪感。這種自信源於對自身發展道路和內在文化力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對自身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明確認識。有了文化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會被其他強勢文化所同化,不被其他聲音所誘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所以,堅定文化自信是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最堅固的思想防線,只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共同堅守的共同思想基礎和價值導向不動搖,「堡壘就不會從內部攻破」。沒有文化自信,就無法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就不能堅守國家發展的整體思想基礎;反之,如果意識形態安全得不到保障,文化自信也會受到挑戰。這就需要我們深刻讀懂中國道路的「文明基因」,深刻認識當代中國歷史選擇的必然性,深刻把握未來中國發展的主動權。同時,還需要我們堅決杜絕敵對勢力利用網絡鼓吹危害國家安全言論,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和網絡內容監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引領文化建設,滋養人心,營造風清氣正的文化環境,才能確保意識形態安全。

9月12日晚,2023年新疆中秋晚會在烏魯木齊文化中心北廣場上演。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文化自信是堅持走中國道路最根本的精神依託

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歷史結論。辛亥革命110多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來的歷史證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道路是最根本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這條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闢出來的。一百多年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主要任務各不相同,完成這些主要任務從來沒有教科書,更沒有現成答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它既繼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優秀成果,又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國制度的優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蹟,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堅定文化自信,體現了一個民族對自己道路選擇的認同、自豪和自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精神依託。

中國道路深深紮根於綿延久遠的中華文明,汲取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精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使得中國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也為其在當代的實踐和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文化土壤,確保了中國道路具有文化的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託,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因此,中國歷史文化的連續性和傳承性,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最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道路,也是超越歷史文化局限的特色發展之路,使得中國道路在實踐中具有了強大的認同感和主體性。正是這種源自歷史文化深處的主體性,才使得中國能夠在與世界多文明交流中更好地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增進與世界各國的友誼與合作,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我國才能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邁出更為堅實步伐,才能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從整體而言,「文化自信」這一概念從深層次連接了歷史與未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和新的發展格局下,適應新的發展要求,面對新發展問題,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重大文化論斷。

作者:王林生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副主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1e81fc19d5efaca469c83849c767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