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毅說宋 | 內憂外患下的「造極之世」

2024-09-30     古籍

梅毅

赫連勃勃大王

梅毅

晚唐五代以來的歷史教訓頗為沉重,宋太祖、宋太宗等北宋皇帝吸取五代之亂的教訓,以防弊之政為核心,釋兵權,重文輕武,分散相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一系列祖宗之法,帶來了有別於之前皇權統治的新玩法,在士大夫和地主富豪層面呈現出寬鬆的生存環境,「造極之世」應運而生。就北宋而言,經濟發達、技術先進,尤其文化繁榮,學家稱「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但這樣一個「造極之世」,卻留下了靖康之變的恥辱,實在令人嘆息。

縱觀兩宋三百多年的歷史,可以發現在防弊之政下,重文輕武,提倡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雖然創造了「造極之世」,卻沒能把握好文武調和、義利調和的尺度,幾次改革也難改大勢,終釀苦果。

1

倉促建立的王朝

宋朝的建立延續了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的慣性,卻成為一個基因突變的個案。 相信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並沒有足夠的信心讓這個政權綿延三百多年。

趙匡胤黃袍加身,改朝換代的速度非常快。正月初一,後周得到外敵入侵的戰報。正月初二,趙匡胤派了先鋒官出去。正月初三,趙匡胤率大軍出征。正月初四,黃袍加身回來了。到了正月初五已經改元建國,幾天內就建立了一個新國家,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過程最短的國權轉移。

說宋朝是倉促建立的王朝,還體現在它的國號上。宋朝的國號,最初的起源與含義非常簡單。無論是當時的趙匡胤,還是他的手下,也確實沒時間來仔細考慮新王朝的國號。他們就以趙匡胤篡周之前兼任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所在地的名稱,也就是「宋州歸德軍節度使」的宋州,作為宋朝國號的來源。

除了國號倉促設立,禪位詔書竟然也忘記準備了。陳橋兵變發生之後,趙匡胤當天就返回了開封,他的手下馬上集合文武大臣舉行禪位大典,文武百官到達之後,忽然發現還缺一份以周恭帝柴宗訓名義寫的禪位詔書。周朝的翰林承旨陶谷忽然從自己袖筒里掏出來一份禪位詔書。如此及時,讓人甚覺詭異。

雖然立國倉促,但是宋代的一些被稱為祖宗之法的制度卻影響深遠,左右著這個帝國的未來命運。尤其「守內虛外」「強幹弱枝」之策對宋朝軍事實力造成極大削弱,而文武相制、內外相維、上下相軋之製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政府負擔日益加重。 「造極之世」的背後是內憂外患的深度疊加。

2

被義利困擾的王朝

宋代有內憂但少有宗室之禍、母后之禍、外戚之禍、宦官之禍等內亂,這是封建王朝中絕無僅有的一個。宋代也是唯一一個被外族滅亡的朝代(明朝亡於李自成)。宋代的內憂主要是財政困難和黨爭,內憂主要源於兩個問題:一是祖宗之法,二是邊患。

南北兩宋奉行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加上邊患用兵,造成冗官冗兵冗費難題。

宋朝對士人太好,恩賞太厚,整個官僚機構臃腫得不行。宋朝帝王比較厚道,從來不想怎麼消腫,總是慷慨地贈予大臣金銀珠寶。到宋真宗咸平年間,天下冗吏多達十九萬五千餘人。而且,那些帶有「使相節度」榮銜的大官,光薪俸支出就大得驚人。以三班院為例(供奉官、左殿直、右殿直),宋初只有官吏僚員三百人,宋真宗時已有四千多人,宋仁宗時人數已經過萬。

除支撐一個巨大的官僚機構外,北宋還要供養一支無比龐大的軍隊。宋太祖趙匡胤時,作為宋朝軍隊精銳的禁軍,只有二十萬人。宋太宗時,禁軍已有三十五萬人。宋真宗時,禁軍達四十三萬人。到了宋仁宗時期,禁軍數目竟達八十三萬人。到了宋英宗時代,宋太祖、宋太宗時期數目「駭人耳目」的封樁庫、左藏庫等昔日金帛山積的國庫,完全空空如也,連耗子都不見一隻。以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為例,這一年宋朝歲入雖達一億一千六百一十三萬之巨,官費、軍費等支出卻達一億二千零三十四萬,已經是入不敷出了。

自宋真宗開始,宋朝上層其實早已注意到日用漸虧的事實,不少大臣上書言事,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和方案。真宗朝王禹言「五事」;仁宗朝宋祁提出「三冗三費」問題;范仲淹「慶曆新政」;文彥博要求「省兵」;甚至剛剛中進士不久才二十出頭的王安石也上過「萬言書」;司馬光也上「三札」……他們大都是講開源節流,減冗兵,裁冗吏,抑兼并,細理財,但起起落落,最終也沒有收到任何明顯的實效。

宋朝著名的兩大變法——范仲淹「慶曆新政」和王安石「熙寧變法」,其實都是要解決冗官冗兵冗費問題。而在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擴大了黨爭。

宋代黨爭在立國之初就已經埋下禍根,宋太祖以文臣治天下,著重提高文臣的地位,導致重臣競相以權力追逐為中心,深陷黨爭。

宋代奉行儒家重義輕利的義利觀,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朝廷對具體事務的取義而舍利,財政必然受到影響。面對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變法,朝廷又出現了堅持義利對立的保守派和義利調和的改革派,圍繞變法而來的新舊黨爭把宋代的黨爭推向了極點。

黨爭對變法改革造成很大衝擊,在祖宗之法這座大山壓制下,變法總是虎頭蛇尾,反反覆復,難有成效。

說到底, 宋代的內憂是被儒家義利觀束縛的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之法帶來的,是沒有調和好文武、義利關係的結果。可見,固化和崇拜的政治有多麼可怕。

3

被邊患輪番轟炸的王朝

邊患是宋王朝的噩夢,南北兩宋皆亡於邊患。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擄走,困於苦寒之地,北宋亡於金;厓山之戰,末帝蹈海,南宋亡於蒙古鐵騎。

宋朝在三百多年時間裡,經歷了遼、西夏、金、蒙古四個少數民族政權的輪番轟炸。

契丹族建立的遼,數次攻宋,給宋朝帶來較大威脅。979年宋太宗親率大軍攻北漢,先敗遼援軍,繼破太原滅亡北漢。宋遼間以燕雲地區領地爭端為核心,相互攻伐,最終宋遼於1004年訂立澶淵之盟,雙方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25年的宋遼戰爭。

党項建立的西夏,與宋朝打了五次宋夏戰爭。1119年,經過長期交戰的西夏因國力受損嚴重,夏崇宗決定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復舊時賜名曰趙干順。宋徽宗同意休戰,下令陝西六路罷兵息戰,宋夏戰爭結束。

而女真人建立的金,滅掉了遼,又對宋朝進行多次攻略,擄走徽欽二帝,滅亡了北宋。此後,金兵不斷攻伐南宋,企圖滅亡南宋。南宋雖僅據半壁河山,採取偏安江南的自守待敵的消極策略,但國力尚豐,加之名將輩出,能與金曠日久戰而未亡。1233年宋蒙達成聯合攻金協議,1234年金國滅亡。

金國滅亡後,宋軍進兵中原,收復汴京、洛陽,史稱「端平入洛」。蒙古發兵南下,擊退中原宋軍,蒙宋戰爭開始。至1279年厓山海戰宋室敗亡,蒙宋戰爭共歷時46年。

自979年宋遼開戰,到1279年蒙宋戰爭結束,在這整整300年時間裡,宋朝經歷了四個少數民族政權的輪番轟炸,而宋王朝總共只有319年。

可以說, 宋朝的政治朝堂中無一日不與邊患和軍事相關聯。大宋之痛真可嘆息矣!

4

群星璀璨的王朝

在人類歷史上,很多事情都是相對的,讚揚和貶斥總是形影不離。就宋朝的「造極之世」而言,拋開政治的角色, 從文明的角度來看,她涵養了風骨凜然的士人,她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文化藝術

文學方面,宋詞一洗晚唐浮艷之風,或豪放,或婉約,大放異彩,其中以 歐陽修、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陳亮等為代表;宋詩也不可小覷,其長於用典的濃郁書卷氣,使得中華文化的精髓每每躍然紙上,尤以 陸遊、范成大、楊萬里等昂然執其牛耳,其詩悲沉激盪,膾炙人口。

藝術方面,由於宋朝諸帝皆留意文翰,貴族士大夫亦步亦趨,繪畫、書法方面人才濟濟。拋開細膩華貴的「院體畫家」不講,蘇軾、米芾、米友仁、李公麟等人所崇尚的「士大夫畫」,使豪爽、性靈的「尚意」審美意境貫穿以後數個朝代,長盛不衰。在這種藝術風氣影響下,宋代在制瓷、建築、雕塑、舞蹈等多個領域,皆達至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樣一個處於內憂外患下的王朝還可以擁有「造極之世」,這樣的「造極之世」是不是更加值得人們敬佩,如果這樣的「造極之世」是普惠於人民大眾的,或許將成為封建王朝的頂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政治體制反過來又會對經濟、社會、文化產生深度影響。這一點在宋朝「造極之世」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宋代的政治架構,可以概括為「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即皇權、相權、台諫之權互相限制,互相倚恃,形成「共治」架構。拋卻時代背景不講,這種架構成為後世士大夫追崇的完美體制。它充分發揮了廣大士大夫的智慧,使北宋近二百年間,無論如何變化,國家機器均能循制運行,有條不紊,其穩固程度,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是少見的。

這種「共治天下」的政策,帶來兩個顯著的變化:一是極大調動了士大夫的積極性,變法、改革、建言獻策等成為士大夫們的自覺,產生了「以天下為己任」的價值觀,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二是極大調動了整個社會的活躍度,不僅士大夫層面積極參與政治,文學、藝術、科技、商業等層面也有了相對寬鬆的環境,除了三冗帶來的稅收沉重,整個社會保持了相對高水平的活躍度。

「共治天下」抬高了士大夫的地位,激勵他們把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建功立業視為一種道義擔當和人生使命,進而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即便有沉重的邊患,仍然創造了「造極之世」。

正如 梅毅所說,昔日的繁華,早已成為深埋於地下的廢墟;從前的風華,也化為過眼煙雲。即便如此,我們卻無法否認那樣一個燦爛時代的不朽與光榮。往事越千年,我們的鼻孔中仍能嗅到那三個多世紀汴梁與臨安傳來的梅花香氣,還能依稀聽聞詩人詞家那一嘆三疊的華麗詠嘆。

宋朝,並非在歷史深淵中死亡的朝代,即使在崩潰的瞬間,它也如流星隕落一般,照亮了歷史野蠻的黑暗,驅散了曾經讓我們先輩戰慄的內心恐懼,其光輝足以啟發後人的心智!

南北兩宋,遼金西夏,那些淹沒在茫茫時光中的血肉人生,他們的故事令人目眩神迷,充滿了傳奇,值得追憶。

(點擊圖片可購買)

《梅毅說宋:大宋興亡三百年》(四冊)

作者:梅毅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品牌:天喜文化

出版時間:2024年7月

定 價:198.00元

1

《坐開封:趙宋王朝的奠基與共治》

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重文抑武的王朝,在開國之初是怎樣一番刀光劍影的征伐。定蜀地,收南唐,滅北漢……一系列戰事奠定了趙宋王朝坐開封的基石;杯酒釋兵權、慶曆新政、熙豐變法、元祐更化……一系列改革又開啟了趙宋王朝的共治時代。從宋太祖、宋太宗到宋仁宗、宋神宗,一個戰亂頻仍的衰末之世終成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想王朝。

2

《避臨安:南渡君臣的偏安沉浮》

向人們展示了「靖康之變」是如何發生的,趙宋王朝如何背負著難以抹去的恥辱避禍臨安,然而南渡君臣的偏安沉浮又是如何的令人憤怒不已。靖康六賊造禍北宋,徽欽二帝飲恨於苦寒之地,高宗趙構率眾南渡,幸有李綱、宗澤、韓世忠、岳飛等忠臣義士奮力抗金,換來短暫安詳,然而君昏臣奸,陷害忠良,南渡君臣自毀長城,汴京繁華終是空留夢裡。

3

《戰厓山:趙宋王朝覆滅的悲歌》

向人們展示了風雨飄搖的趙宋王朝,面對強大的金軍和元軍,那些有志之士如何拯救將亡之國。辛棄疾、韓侂胄、李庭芝、文天祥雖挺身而出,浴血奮戰,但終難轉大勢。公元1276 年,宋恭帝率百官向元軍投降,臨安陷落;公元1279 年,元軍圍攻厓山,陸秀夫背起宋帝昺毅然蹈海,宋朝滅亡。厓山之戰書寫了趙宋王朝覆滅的悲歌,展示了宋朝最後的風骨。

4

《憂邊患:遼夏金的內侵與興亡》

向人們展示了與宋朝為鄰的遼夏金政權為何會跟宋朝發生邊境糾紛和戰爭,游牧民族政權又是如何興亡的。党項建立的西夏,與宋朝打了五次宋夏戰爭;契丹族建立的遼,數次攻宋,給宋朝帶來較大威脅;而女真人建立的金,滅掉了遼,又對宋朝進行多次攻略,擄走徽欽二帝,滅亡了北宋。宋、遼、金、西夏之間的多元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軍事擴張,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造就了一個風雲激盪的時代,書寫了一部悲壯華麗的歷史詩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12bffe47a23484de7661a7f1c7da6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