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一則新聞,看得我血壓飆升。
一個7歲男孩放學回家,就接到爸爸遞來的兔子屍體。
看到寵物兔被殺,男孩崩潰大哭。
爸爸樂呵呵地調侃:不就是一隻兔子嘛,再送他一隻就好了。
對孩子來說,兔子是唯一的。爸爸的做法,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把孩子的恐懼當成笑料,透著一股「家長式」傲慢。
孩子的感受,在他看來根本不重要,即便是孩子的東西,他也覺得自己可以擅自做主。
在親子關係上,我們很容易會陷入一種誤區
——像這位爸爸一樣,只顧著自己,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
你的一句話
在孩子內心掀起一場海嘯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缺乏換位思考的粗暴式教育,會給孩子的人生蒙上一層烏雲。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當孩子不聽話惹你生氣,你有沒有說過「再鬧就不要你了」。
當這句話脫口而出,家長們往往很快忘掉。
卻不知道,早已在孩子心裡掀起一場海嘯。
一位網友說,他小時候只要惹媽媽生氣,媽媽就會說「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他嚇得哇哇大哭,求媽媽別不要他。
但氣頭上的媽媽不為所動,冷冷地說「誰讓你不聽話,哭也沒用」。
他說,每次媽媽說這種話的時候,他覺得心裡最值得信賴的人和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
他好幾次都以為媽媽真的不愛自己,想拋棄自己。
一個從小就不被理解的孩子,只能默默咽下苦澀。
正因如此,他從幼年起就缺乏安全感。
長大後,也間接造成了他唯唯諾諾,敏感多疑的性格。
我知道,這位媽媽只是把這句話當成「讓孩子更聽話」的手段,並不是真的不要孩子。
但如果她能換位思考,知道「不要你」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或許就不會造成孩子的「內心黑洞」。
很多父母不懂得換位思考,給孩子造成了一輩子的創傷。
不懂換位思考的父母,有什麼表現?
有個男孩在一所國際高中就讀,這裡的孩子家庭條件都不差。
但是,父母卻堅持給他用老人機,理由是怕影響學習。
為此他常常遭到嘲笑,也越來越自卑。
這件事,讓他恨了父母好多年。
他說自己的父母嚴重缺乏同理心,從來不會去體會他的感受,後來他也就斷了和父母溝通的念頭。
如果從來不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無異於親自關上了孩子的心門,就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學會理解並傾聽孩子的心聲,是保證親子關係健康的前提。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無論怎麼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就是不聽。
你知道當我們講道理的時候,孩子在想什麼嗎?
表哥家女兒@茜茜 特別叛逆,整天和父母吵架。
我曾經試著跟她聊,為什麼不能和父母好好溝通。
她說「爸媽從來就不考慮我的感受,我現在也是大人了,偏要和他們對著干」。
她給我講了一件事。
小時候,一次她沒考好。
爸爸把她叫到跟前,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說她不好好學習,以後只能撿垃圾。
她心裡卻在想「我玩遊戲賺錢,也不需要讀書」。
爸爸教育了一堆大道理,然後說「你大了就明白了」。
她心裡特別不屑「我長大也不會明白。」
她說,每次父母教育她,她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假裝乖巧,讓父母趕緊講完圖個清靜。
聽了她的故事,我終於理解了她的叛逆。
後來,看了一些育兒書我才明白,一味和孩子講道理,只是想讓孩子認同我們的思想,讓孩子服從我們認為正確的指令。
孩子看似變乖了,實際上,也關上了傾訴的心門。
這並不是說講道理不好。只是要注意,一定給孩子反駁、辯解、表達的機會,進行雙向溝通。
不懂換位思考的父母,還特別喜歡用大人的經驗去判斷。
回憶一下,很多人小時候是不是都不喜歡讓家長搓澡?
為什麼?因為疼啊。
之所以這麼疼,就是因為大人用給自己搓澡的力度給孩子搓,覺得自己能接受孩子也能接受。
這就是典型的重經驗,輕感受,不會換位思考。
經常有媽媽留言說,孩子太挑食了,不吃這個,不吃那個,看見大蒜和洋蔥就像見了怪獸一樣。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味蕾還沒發育好,某些食物對孩子來說刺激性太大,自然就不喜歡。
這跟「搓澡」是一樣的道理,你覺得能接受,但在孩子那裡或許是天大的事。
莫里斯·桑達克說:
不要輕視童年時代的恐懼與不安,它們將伴隨人的一生。
咱們做父母的,最忌諱的就是用自己的經驗代替孩子的感受。
學會換位思考
教育的格局就打開了
有個說法叫:大人的世界,全是屁股。
想想看,確實如此。
從孩子的角度抬頭望出去, 可不都是大人的屁股嘛。
育兒也是如此,大人和孩子視角不同,只有「蹲下來」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
@虎媽 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她帶兒子去商場。
到了商場門口,兒子死活都不願進去。
她說商場裡有吃的、玩的,孩子都不為所動,這讓她非常生氣,還對孩子發了火。
發現鞋子髒了一塊,於是彎腰擦鞋。
就是這一彎腰,她用孩子的角度看到商場的門,像極了一個怪獸的嘴巴。
那一瞬間,她一下明白了孩子的恐懼,連忙道歉。
她一直努力追求當一個完美的母親,但是,卻經常因為不會換位思考,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這一點,她從前竟然絲毫都沒有意識到。
丹尼爾.高曼在《EQ》一書中寫道:親子之間長時間缺乏同頻,對孩子有巨大影響。
這裡的同頻指的就是父母和孩子在同一個頻道上溝通,這就是換位思考。
這需要我們放下身份和權威,用尊重、理解和真誠去打動孩子。
《奇蹟男孩》中說,當你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時,同理心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換位思考,或許很多育兒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以前看過一個小故事,小女孩不願意去上學,非要和米老鼠玩偶一起玩耍,父母勸了半天都沒有效果。
奶奶見狀,邀請小女孩一起玩遊戲,然後說:「米老鼠累了,我們帶它去睡覺」。
小女孩把米老鼠放在床上,哄它入睡。
然後,奶奶說「米老鼠睡著了,寶寶先去幼兒園,放學回來再跟米老鼠玩,好不好?」
女孩欣然同意。
不願意去上學只是表象,像奶奶一樣,理解孩子不願上學背後的真實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作者提到一件小事。
因為下雨,班級取消了野餐計劃,孩子很生氣,大聲沖爸爸發火。
要是放在以前,爸爸一定會大聲喝止孩子:又不是我讓下雨的,你鬧也沒用。
但這樣做的結果是,每次都會激怒孩子,讓情緒更加失控。
這一次,他打算換個方法。
他試圖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著溝通「寶貝,我知道你很失望。你期待了那麼久,現在卻去不了」。
孩子氣呼呼地說「要不因為下雨,我明天就能出去玩了」。
爸爸附和著「都怪下雨,太討厭了」。
看到爸爸理解自己,孩子反而平靜下來「沒關係,以後還有機會去玩」。
孩子的變化讓爸爸很驚喜。
他沒想到,換位思考,竟然有這麼大的魔力。
把自己當成孩子,蹲下去,用孩子的視角認識世界,教育的格局也就打開了。
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信任。
作為大人的我們,早已被社會磨平了稜角,失去了孩子那樣的感知力,也常常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如今我常常這樣提醒自己:
苦惱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是否跟他共情;
責備孩子頂嘴的時候,是否傾聽他的心聲;
覺得孩子作妖的時候,是否能考慮他的感受;
教育家斯賓塞說:孩子感受到被愛、被信任,奇蹟就會出現在眼前。
最後,分享一句我特別喜歡的話給你們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當孩子,把孩子當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