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再迎突破性進展,「放大招」還是「畫大餅」?

2023-07-28     車訊網

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企業宣布在固態電池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將「固態電池」這個並不新鮮的話題重新拉回公眾視野。

上周四(7月20日),上汽集團在小範圍媒體溝通會上透露,將於2024年在智己品牌整車產品搭載固態電池。此外,還將攜手合作夥伴,推動2025年實現固態電池技術「10萬輛級」大規模量產落地。

本月初,豐田稱「相信可以製造出充電時間為10分鐘或者更短、續航里程為1200公里的固態電池」,並表示能夠將電池的重量、體積和成本減半。豐田發言人在用詞方面可謂「嚴謹」,「爭取」、「相信」、「可能」……模稜兩可的遣詞讓人們對固態電池的到來既期待又「不敢期待太多」。

除了上汽和豐田,寶馬、奔馳、大眾等海外巨頭,以及比亞迪、廣汽、東風、蔚來、高合、賽力斯等自主車企均對固態電池或半固態電池有所布局。據車訊網統計,布局固態電池產業的上市公司已超過60家。

不同於目前新能源車主要使用的液態鋰電池,固態電解質在結構上更加穩定,可有效防止電池短路,簡言之,固態電池的優勢就是續航更長、壽命更長、更加安全。固態電池雖好,但目前還面臨難以攻克的產業化、規模化難題,從而導致裝車計劃難以實現,量產更是遙遙無期。

豐田曾多次發布固態電池的商業化節點,但卻一再「跳票」。2017年,豐田表示計劃於2020年實現固態電池商業化。2019年,豐田CTO茂樹茂重又稱固態電池將在2020年亮相,2025年量產。

早在2020年的NIO Day上,蔚來正式發布了續航超1000km、採用固液混合電解質的150kWh電池包。按照計劃,該半固態電池包計劃於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裝車交付,但未能實現。7月中旬,蔚來更新了用戶手冊,全新ES6、ET7、ES7、ET5、EC7和ET5旅行版共6款車型的手冊中均添加了關於150kWh電池包的詳細信息,外界紛紛猜測「有希望了」,然而,在20日的Power Day 2023上,蔚來汽車總裁秦力洪再次推遲了這一電池包的裝車時間:「150kWh電池包的研發和驗證比預計時間要長,預計還要再等等。」

國內某電芯上市公司鋰電電芯工藝主管周雷(化名)認為:「無論是從技術角度還是成本角度,性能優異且兼顧價格的固態電池在三年內不會量產。」國軒高科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徐興無表示,國內很多廠家都在布局固態電池的研發,到2025年逐漸應用到市場上,短時間只適用於部分場景。

儘管固態電池依然處在「只聞其聲」的尷尬境況之中,但業界依然看好這一頗具優勢的技術。2022年,國內已有8家固態電池製造領域相關企業累計完成12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上汽、廣汽、蔚來等主機廠,欣旺達、小米等高新技術、ICT企業,以及眾多知名投資機構。

韓國新能源分析機構SNE認為,全固態電池和半固態電池的研發將在未來幾年取得重要進展,為市場帶來更多競爭和選擇,從2027年開始量產的全固態電池市場將在2035年占據整個市場的10%-13%的份額。

市場調查機構集邦諮詢(TrendForce)新能源車固態電池發展分析報告顯示,隨著車廠加速在固態電池的投資與研發,搭配高活性正負極材料的全固態電池有望在2030-2035年左右開始量產。

在全固態電池的技術、成本難題還未被完全攻克前,半固態電池成為過渡階段的最佳選擇。半固態電池是混合固液鋰電池,電芯中含有一部分的液態電解質,含量占比在5%-10%左右。

寧德時代、贛鋒鋰業、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企業均已實現半固態電池產業化。6月底,衛藍新能源將半固態電池交付給蔚來汽車;2月,贛鋒鋰業宣布,旗下的的三元固液混合鋰離子電池將搭載在賽力斯SERES5上;國軒高科的半固態電池則搭載在高合HiPhiX車型上;清陶能源與上汽、哪吒等車企合作……

光大證券預計,半固態電池將會在2024-2025年迎來商業化轉折點,而固態電池還需要更長時間,並優先從高端應用市場開始商業化,例如無人機、醫用等領域,逐步向動力電池及消費電池領域擴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0712a5cce4d1dc72e64ceb150e25a92.html